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用甲苄胂酸作捕收剂对黑钨、锡石纯矿物和矿泥做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甲苄胂酸对其均有较强的捕收能力,是钨锡矿泥的有效捕收剂。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金属离子(Pb~(2 )、Cu~(2 )、Fe~(2 )对与黑钨矿共生的主要脉石矿物——石英、电气石、方解石作用情况。结果表明:用甲苯肿酸为捕收剂时,这些离子对电气石、方解石浮选无明显影响,而Pb~(2 )、Cu~(2 )离子对石英有明显活化作用。金属离子对矿物的作用受矿物组成、结构特征、金属活化离子的种类、水解特性及所采用的捕收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某尾砂进行了综合回收试验研究,在磨矿制度条件试验、浮选药剂条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流程开路试验,得到锌品位6.23%,回收率61.56%的锌粗精矿;锡品位6.00%,回收率40.00%的锡粗精矿;尾矿中含锌0.10%,锡0.07%,铁3.92%,砷0.17%.对锡石单矿物进行了浮选机理试验研究,研究发现BHA对3种矿物的捕收能力顺序为锡石方解石石英,且浮选锡石的最佳p H为9,Cu2+对锡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2+对锡石有比较明显的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单介绍了用苄基胂酸为捕收剂浮选瑶岗仙钨矿黑钨细泥、浒坑钨矿黑钨细泥、大厂长坡选厂锡石细泥、云锡新冠选厂铅锡分离和平桂水岩坝钨锡中矿钨锡分离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苄基胂酸是黑钨和锡石细泥的良好捕收剂。由于苄基胂酸的合成工艺简单,价格较便宜,生产苄基胂酸过程中,选矿药剂厂没有污染,因此使用苄基胂酸对选厂和选矿药剂厂都有好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甲苄胂酸的合成方法及其对黑钨和锡石细泥的捕收性能。合成反应主要有两步:1) 甲苯的氯甲基化;2) 甲苄氯混合物的胂酸化,合成反应的最佳条件是:甲苄氯与亚砷酸钠的摩尔比为1:1.1,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8小时,平均收率达51.8%。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甲苄胂酸是黑钨和锡石细泥的有效捕收剂。  相似文献   

6.
通过吸附量测试、纯矿物浮选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Cu2+和Ni2+离子在蛇纹石表面的吸附过程及对蛇纹石浮选的活化机理。 Cu2+和Ni2+离子在蛇纹石表面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能够自发进行,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共同作用,Cu2+和Ni2+离子在蛇纹石表面的吸附量随pН值升高而增大。 Cu2+和Ni2+离子在弱碱性条件下对蛇纹石具有活化作用,活化机理为铜镍的氢氧化物沉淀和羟基络合物作用于蛇纹石表面,形成活性位点,黄药在活性位点上吸附生成黄原酸铜或黄原酸镍,从而使蛇纹石表面疏水性增大,浮选受到活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用甲苄胂酸和丁黄药混合捕收剂浮选黑钨细泥的成果。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小型黑钨细泥浮选试验和单槽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用硝酸铅为活化剂,甲苄胂酸和丁黄药共用时,后者起到辅助捕收剂的作用,能提高黑钨的回收率,降低甲苄胂酸的用量。对这种混合捕收剂的作用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院矿山系教授朱建光和化学系副教授朱玉霜合编的《黑钨与锡石细泥浮选药剂》一书已由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年11月出版。该书共分3章,约19万字。第1章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黑钨和锡石细泥捕收剂,并总结了使用这些捕收剂的经验。第2章介绍了作者近年研制的苄基胂酸和甲苄胂酸两种新药剂;用苄基胂酸浮选浒坑钨矿、瑶岗仙钨矿、汝城钨矿的黑钨细泥和长坡选厂的锡石细泥,平桂水岩坝钨锡中矿和湘源高钨锡砂的钨锡分离,期北山选厂重选精矿的铅锡分离;此外用甲苄胂酸浮选浒坑黑钨细泥和长坡锡石细泥亦作了介绍。第3章介绍了浮选黑钨和锡石细泥时常用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通过浮选、沉淀、沉降等实验,查明了常与镍离子共存的Mn~(2+),Ca~(2+),Na~+,Cu~(2+),Fe~(2+),SO_4~(2+),Cl~-,CO_3~(2-)等对镍离子浮选的影响和影响机理。指出,电解质对镍离子浮选的影响因捕收剂不同而异;Na~+,Ca~(2+),Mn~(2+)等阳离子因促进沉淀物聚结对丁基黄原酸镍浮选有利,Cu~(2+)与镍离子竞争捕收剂,Fe~(2+)含量超过30ppm时因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产生抑制作用;Cl,SO_4~(2-)对浮选没有影响;CO_3~(2-)将减弱阳离子对丁基黄原酸镍聚沉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通过蓝晶石、石英及黑云母的浮选实验,研究了金属离子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a2+和Mg2+显著活化蓝晶石的浮选,Al3+及Fe3+对蓝晶石及石英表现很强的抑制作用.浮选溶液化学分析表明,Fe3+,Al3+可以在矿物表面生成Fe(OH)3和Al(OH)3,使矿物浮选受到强烈的抑制;Ca2+和Mg2+由于羟基络合物存在使蓝晶石的零电点向低pH方向发生漂移,使十二胺的静电吸附力增强,起到活化作用.根据波耳兹曼矢量场中的粒子分布理论,通过计算Fe3+对矿物作用前后在不同pH条件下液相内部胺离子(RNH+3)浓度、界面层胺离子的浓度以及比例关系来分析金属离子的活化或抑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在pH≈7.5和有Mn~(2 )离子存在的情况下,通过浮选试验、ζ-电位测定、吸附试验,初步研究了变性水玻璃对细粒氧化锑矿物和脉石矿物硅化灰岩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变性水玻璃对细粒氧化锑矿物与主要脉石矿物硅化灰岩的浮选分离具有明显的效果,有利于它们的浮选分离。  相似文献   

12.
Ca2+对钛铁矿与钛辉石浮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酸钠为捕收剂,研究钛铁矿与钛辉石表面离子的溶出行为,并考察加入与脱除Ca2+对钛铁矿和钛辉石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浮选体系中加入Ca2+,对钛铁矿的浮选影响不大,但在碱性条件下活化了钛辉石的浮选;在浮选过程中,钛铁矿与钛辉石表面均有大量Ca2+溶解于矿浆中;脱除溶解离子后,钛铁矿的可浮性在弱酸性pH区间变化不大,在碱性pH区间明显变差,钛辉石在整个pH区间可浮性均变差;在脱除溶解离子后的矿浆体系中加入Ca2+,2种矿物在碱性矿浆环境下的可浮性都有所恢复;在碱性条件下,呈羧基络合物和氢氧化物沉淀形式存在的Ca2+吸附在钛辉石表面,使钛辉石表面油酸根离子的吸附活性质点增加,是Ca2+起活化作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胂酸-丁黄药,F203-TBP,F203-水杨羟肟酸,铜铁灵-苯甲羟肟醚等几组混合捕收剂在浮选黑钨和锡石细泥中的协同效果;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这些药剂在单独存在或共同存在或先后加药情况下,在黑钨和锡石表面的吸附量,研究协同效应的机埋,结果表明:协同效应的正、负与各个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可溶性、浓度比及加药顺序等因素有关;当混合捕收剂分子间形成复合半胶团时,就发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铅盐、水玻璃、腐植酸钠对黑钨矿及其主要伴生脉石矿物——石英、电气石,方解石的表面电性质及可浮性。并对黑钨矿与上述伴生矿物组成的人工混合矿进行分离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以甲苯胂酸作捕收剂、硝酸铅为活化剂的条件下,分离浮选除应正确选择介质 pH 值和抑制剂外,伴生脉石矿物的种类和含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亚硫酸对紫硫镍铁矿的浮选作用及对金川难选贫镍矿的试验结果。从各类型矿石浮选动力学研究所获得的速度模式((?)/t=κε b)发现:亚硫酸显著地活化紫硫镍铁矿的浮选,并为各行线矿样浮选结果呈现的规律性所证实,回收率可提高8~15%。沉降试验查明矿浆有絮凝现象,亚硫酸对金川贫镍矿有显著的抗絮分散效能。这主要是亚硫酸对蛇纹石(主要脉石矿物)起作用的结果。试验初步证实,亚硫酸活化紫硫镍铁矿的机理可用下式表示:(Ni,Fe)_3S_4]2Fe(OH)_3 2H_2SO_3→(Ni,Fe)_3S_4] 2Fe~(2 )SO_2~(2-) SO_4~(2-) 5H_2O难选混合矿样(含镍0.58%)使用亚硫酸的最终试验获得品位为3.75%Ni,回收率65.4%的精矿,超过了美国同类型矿石选矿厂的指标,达到了“全国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草案)”规定的1985年的指标。此外,低浓度SO_2气体吸收试验表明,利用冶炼厂废气用水吸收生产亚硫酸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硫化矿物浮选过程中,尽管硫化矿物与石英的可浮性差异很大,但二氧化硅仍是硫化矿精矿中含量最高的杂质组分,是影响硫化矿物精矿质量的主要因素,对硫化矿物浮选体系中常见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戊基黄药浮选石英的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硫化矿精矿中石英含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硫化矿浮选体系中存在的某些金属对石英具有活化浮选作用;Fe3+,Pb2+和Cu2+在合适的pH区间可以活化石英的浮选,而Ca2+,Mg2+和Fe2+对其可浮性没有明显影响;在浮选体系中,Fe3+,Pb2+,Cu2+,Ca2+,Mg2+和Fe2+这6种金属离子均可在石英表面吸附,但只有Fe3+,Pb2+和Cu2+作用后的石英表面可以吸附戊基钾黄药,从而活化石英浮选;溶液化学计算表明:金属离子的羟基络合物和氢氧化物是离子起活化作用的有效组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介质pH值、Cu~(2 ),Fe~(2 ),Fe~(3 )离子、六偏磷酸钠、CMC、水玻璃、六偏磷酸钠与水玻璃混用、CMC与水玻璃混用等影响镍黄铁矿浮选的研究概况;介绍捕收剂异丙基黄药、戊基黄药、丁基黄药、丁基铵黑药和丁基黄药与丁基铵黑药混用等用于浮选镍黄铁矿的情况;讨论了试验结果和探讨了浮选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浮选实验,吸附量和红外光谱测定,考察脂类捕收剂DLZ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DLZ在整个pH范围内对黄铁矿的捕收能力弱,黄铁矿回收率小于24%;在低铜离子浓度(1 mol/L)下,对黄铁矿回收率影响不大;当铜离子浓度增加至4 mol/L,pH值为2.7时,黄铜矿回收率达到42%;在碱性条件下,黄铁矿回收率与不加铜离子时的回收率相当;DLZ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随其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加入铜离子对DLZ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有促进作用;DLZ与黄铁矿作用前后,以及加入铜离子后的红外光谱图基本没有变化,即DLZ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加入CaO后在873.7 cm-1和797.7 cm-1处出现2个吸收峰,表明黄铁矿表面附着Ca(OH)2等含钙的化合物,阻止了DLZ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降低了黄铁矿的可浮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动电位检测、浮选溶液化学计算和分子模拟技术研究苯乙烯膦酸(SPA)在锡石(100)表面上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pH=4,捕收剂SPA用量为100 mg/L条件下,锡石浮选回收率为76.78%。当pH=4时锡石表面荷负电,SPA一价阴离子是浮选过程中的有效成分。经过构型优化后双核单配位和双核双配位模型均形成五元螯合环,且二者最终的吸附能几乎相同。吸附后O1原子得到了电子且Sn1原子失去了电子,吸附后O1原子的态密度向低能方向移动,O1原子和Sn1原子的态密度在-10~0eV范围内非局域性同时增加。SPA一价阴离子在锡石表面的吸附是化学吸附,SPA在锡石(100)表面上的最终络合形式为双核双配位。O1原子和Sn1原子之间生成了化学键,O1原子的2p轨道以及Sn1原子的5s轨道和5p轨道中的电子参与了该化学键生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5微米锡石的两液浮选,并与相应条件下的常规浮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液浮选工艺优于泡沫浮选,锡石回收率可达99.3%,精矿含90.0%SnO_2。研究发现,捕收剂在两液浮选中起着三重作用:(1)使矿粒疏水;(2)使油相乳化;(3)影响油滴表面电性。油液表面的ζ-电位负值比矿粒-溶液间的ζ-电位还大,是两液浮选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两液浮选比泡沫浮选优越的原因:(1)两液浮选中产生的油/水界面较大,提高了细粒矿物的碰撞几率和附着面积;(2)油相体系的Hamaker常数比气相体系的Hamaker常数大,因而油滴比气泡更有利于疏水矿粒的粘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