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教育部早在2012年7月12日就公布了同意设置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新设置的本科专业达140个。这足见教育部门对高校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此后,高等学校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果突出,卓有成效。然而,高等学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得到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有关部门的相应政策,各大高校还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自主开拓创新,寻求多方合作,发挥自身人才、教育、科技等的优势,并借助外部的有效力量实现多方互赢。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快物联网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以面向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递进提升的地方性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背景,提出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专业方向课模块的动态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最后探讨了教学资源的建设.面向岗位需求,全面提升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物联网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以供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同类高校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区域高层次人才的主要聚集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阵地,也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地方高校自身发展为前提,就完善管理体系、专业结构设置、教师结构优化、校企合作建设等方面做了相应分析,给出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方案。  相似文献   

4.
李万 《创新科技》2021,21(2):1-5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所有领域都发生着深刻变化.把握发展趋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阜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阜阳转型发展新引擎。在全市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和创新发展的新常态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将成为阜阳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阜阳转型发展新引擎阜阳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中,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突破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LED产业透析     
徐淑琴 《广东科技》2011,20(9):10-10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和我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广东必须紧跟世界技术和产业变革,集中资源在新IT、电动汽车和LED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力争到2012年形成万亿元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 《太原科技》2010,(12):27-3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深刻把握这一规律,加强公关,  相似文献   

8.
提及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查新服务,阐述了科技查新工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探寻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的科技查新新思路,完善了科技查新服务,以便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重点产业的科学发展、加快高端突破.  相似文献   

9.
正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是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粤府[2016]35号),编制本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开拓进取,综合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显著加强。面对"十二五",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创新潜力,促进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工作协调发展;必须部署谋划在基础研究、大科学工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新的突破;必须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为高校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科学管理研究》2015,(6):56-59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各国从长远角度发展本国经济、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全局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加快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培育,以技术型、节约型、环保型产业代替原本落后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本文研究了新常态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调整的背景以及发展的趋势,提出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阐述了济宁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然后分析了传统优势产业对济宁环境和区域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指出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新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是破解资源型城市困局的关键所在,最后提出: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才能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长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初,我系认真研究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问题.总结我系发展的情况,传统专业生源不足,学生就业情况不良,而信息类专业生源旺盛、质量高,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我系深切感受到了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在又面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十五”计划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列为战略发展重点.及时对专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已是势在必行.这一工作将关系我系的盛衰,关系我系的长远发展.我系将认真作好专业结构调整的工作.1 搞好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实现观念创新这次专业结构调整是在国家经济、…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非一成不变 从“战略性”的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涉及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问题。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一直强调但仍未解决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得到好的、积极的解决。比如,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如果当前的这种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不做调整,我们的经济发展将缺乏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理论视阈与现实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文明 《科技与经济》2011,24(6):106-11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然要求。与其他学者理解不同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战略、新产业和新技术三个层面而谋定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驱动下,服务于国家战略目的,具有辐射范围广,反映全球竞争力的集聚区。基于我国的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应以"重大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聚区创新体系建设""三位一体"为目标,并在集聚区规划、市场体系、财政创新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大连市确定了十大产业作为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大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认为应采取以市场培育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作用模式,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融资渠道等对策加快大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高校应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赵刚、北京交通大学程建润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及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并针对我国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要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是由学校的专业设置来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学科型教育,高职专业设置是针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设置的.高职岗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要及时体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反映地域性特征是使高职教育具有活力的根本所在.力图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教育投入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职业需求出发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和高职专业设置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