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查阅了1993年以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相关文献,结合长期实验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扩展现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虚拟教学平台,提出了"卓越计划"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虚拟实验体系,涵盖了六类实验,21个虚拟实验项目。引入并行计算技术,提出自动控制原理虚拟实验并行计算架构和基于现代大学校园网络的Matlab并行计算服务集群架构。参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法,给出在线虚拟实验的建设步骤。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虚拟实验项目突破实验室时间、空间约束和跨学科约束,实现先进网络环境下的轻量化、便捷化、移动化和网络化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面向智能交通通信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是智能交通专业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的交叉课程。本文以智能高速交通通信系统中的数字滤波器FIR作为教学实验平台,利用Matlab、Modelsim等仿真软件开发从算法设计到集成电路设计的虚拟实验平台,使学生理解从系统原理、算法建模到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先进设计方法,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集成电路(IC)工艺的实验教学中,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电路加工工艺实验教学是学生加深对半导体工艺理解的重要环节。由于微电子行业的实验场所、时间以及实验设备的各种限制,真正的实际操作非常有限,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这些原因,开发了“集成电路工艺”虚拟实践平台,该平台对传统的实际操作实验教学进行了虚拟仿真,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进行集成电路工艺的模拟操作,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并能够加深对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理解。该虚拟实践平台已在学生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虚拟实践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实验教学在《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虚拟实验能够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探讨了多媒体虚拟实验在本课程教学中必要性,虚拟实验的概念和开发的实验模块,以及它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机械系统故障诊断"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高的特点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的现状,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了课程适用的虚拟仿真软件,建设了虚实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虚拟仿真软件既可以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课件也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项虚拟仿真实验,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搭建了桥梁。同时增加了实物实验的设备台套数以保证实物实验的教学质量,实物实验采用基于项目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经过几年的实践,该模式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材料分析技术"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针对该课程长期以来内容庞杂、课时数少、实验机会少和实验仪器匮乏等问题,采取借助虚拟教学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更新、运用虚拟仿真实验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强化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模拟与数字电路"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将Proteus虚拟实验引入到理论教学中,使其成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桥梁。通过Proteus对遴选出的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电路设计并仿真运行,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仿真技术相结合,改善传统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的应用能力。通过对两届学生调研反馈和考试成绩分析表明,Proteus虚拟实验教学使用有助于"模拟与数字电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现有的教学机制基础上,本课程建设小组对集成电路设计类课程群进行了探索性的"多维一体"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型集成电路设计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将工程案例教学法贯穿于课程的理论、实验和作业环节,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集成电路的前端和后端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9.
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教难学更难"的现状,系统研究了如何将Multisim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该课程实验预习、实物实验、实验总结、实验创新等环节.利用该虚拟仿真软件可以从电路级别很好地模拟实物实验系统,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物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将抽象的信号与系统学习与面向实际应用的电路类课程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实践证明, Multisim虚拟仿真软件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机械设计虚拟实验室的构成、特点和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机械设计虚拟实验室开发了三维和二维虚拟实验环境,可进行11个验证性及设计性实验,具有辅助教学、进行实验、三维仿真等功能。应用实践表明,虚拟实验室可以有效的扩展课程实验的内容,拓展课内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在帮助学员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收尾总结阶段,查阅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技术成果,归纳分析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的技术发展现状。结合控制工程学科实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硬件—软件—虚拟—网络"实验技术体系,设计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网络化体系建设的技术路线。结合实验教学实践,给出硬件实验模块化和柔性化、硬件软件集成,优势互补、面向应用主题建设向导式实验等网络化实验建设原则,为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规划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面向21世纪工科(化工类)化学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的基础上,2000年,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新体系的实践、完善与推广"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牵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石油大学(北京、东营)、华南理工大学、东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2所学校共同组成项目组,经过三年的努力,进一步全面实践、检验和完善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新体系和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为充分实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推动了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文中介绍了进行远程实验及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的实现方法,进一步建设了开放式网络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4.
针对研究生课程"计算机实时测试与控制"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发挥出课程的"教-学-用"高效能功用,实现了课程的精品建设。具体实现方法一是从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实际实验、课题相关实验与报告这三个方面。二是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体现在三个相结合和一个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将这种系统化、层次化的课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实践验证,证明其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专业知识方面的创新能力、科研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电子类实验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是实验教学发展的方向。阐释了虚拟仿真技术的概念和优势,并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中的应用为例,介绍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效果,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莫小灵  胡菊芳 《科技信息》2013,(12):35-35,38
本文结合我校专科电子类系列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实验内容没有新意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创建了一套"三层次"电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这套教学模式保证了基础,加强了综合,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是电子科技大学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挑战性实验课程。为了达到拓展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学生电子系统设计概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索创新、沟通合作等多种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该文从实验题目开发、课程组织实施、教学方案设计、考核方式改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研究探索及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课程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获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8.
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及"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学习产出"—OBE教学模式,深入开展车身设计课程群建设及其配套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践。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组建高水平的数字化教学和实验团队,整合和建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将车身数字化设计课程群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串行。通过多种类型"虚实结合"的螺旋式实验教学,大幅度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及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具体体现.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对地方民族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意义尤为重大.在建设并实践了包含13个典型环境工程实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基础上,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优势和特色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保护"等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深入研究分析"电力系统"类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突出"建设精品课程,注重计算机仿真,强化实践环节"特色的"电力系统"类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模式。同时,将在六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现有教育资源,利用网络课堂,开发虚拟课堂,强化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工厂实践能力,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