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在《图论》课程中设计了3个阶段的课程设计,第1阶段是基础算法的实现,第2阶段是图相关基本算法的实现,第3阶段是通信网中常用算法的实现。在3个阶段的课程设计中,学生经历了从入门到初步掌握图算法设计及其工程实现的过程,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达到了预期目标。文中还分析了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如何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从选题、任务布置、教学模式、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答辩与评分方面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电子设计自动化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然而目前本科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脱节、教学方法陈旧以及实验项目种类偏少等诸多问题。通过引入实际工程项目,把主要知识点融入实际电路功能模块中,并利用Multisim和Altium Designer等EDA软件开发与之配套的软件仿真和硬件实验项目。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实践创新能力,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电路分析是电子、通信、自动化类等专业的第一门主干专业课。基于CDIO理念的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其宗旨就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介绍了对电路分析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内容创新的课程体系是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从采用贯通式课程设计思想,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基础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引入创新课程教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工程应用型物联网人才,实现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是巩固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地基基础基本设计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目前,土力学课程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计算轻分析,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土力学课程设计采用答辩式考核办法,通过科学规划答辩程序、关联知识提示和量化打分等措施,使该课程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践结果表明,答辩式考核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扩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础工程作为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应用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分析当前基础工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工科"对基础工程课程的要求。结合合肥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进行该模块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设计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工程教育模式,提高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综合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及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应用EDA(Electrical Design Automation)这项电子设计领域新技术来训练、培养学生完成设计课题的一些尝试。体现了EDA技术对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结合电子设计竞赛进行单片机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全日制在校学生的科技制作竞赛,它涉及内容多,题目难度大,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教学评估中专家认可度最高的学生竞赛活动。单片机是电类专业承前启后的重要课程,综合了应用模电、数电、微机原理等基础组织,并为进一步学习提高打下基础,也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技能,是电子竞赛的主要内容。文章就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的目的,探讨了电子设计竞赛与单片机教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电子课程设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对模拟和数字电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针对目前高校电子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基于CDIO模式的电子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做中学"的能力,增强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做与学的相互促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11.
《电路与电子技术概述》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十分关键的专业基础课程,由《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2门课程整合而成。该课程具有知识含量大、构成复杂,面向的学生特殊等特点。其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在知识内容、教学模式及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等方面遇到诸多问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后续专业应用课程的学习受较大影响。《电路与电子技术概述》课程授课教师应针对该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耐心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心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寻求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对策,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学生后续专业应用课程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电子设计综合实训是是集理论、工艺、创新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是高等学校培养电子信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基于教育部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技能要求,本文对电子设计综合实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电子设计综合实训改革内容和评价体系,实现了对电子设计综合实训的发展和创新模式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综合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及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应用EDA(Electrical Design Automation)这项电子设计领域新技术来训练、培养学生完成设计课题的一些尝试.体现了EDA技术对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林琳 《科技信息》2011,(22):86-86
AutoCAD课程已成为职业院校众多专业门类中的专业基础课,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分别从课程入门、逐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护、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如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15.
《电子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的课程实验使电子类专业的学生能深入了解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传感器、单片机原理及其相关接口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使之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强调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深厚的工程素养。探究式小班教学及挑战性课程的推行,进一步推动了该专业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该文讨论了如何结合"电路与电子线路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具体推动工程素养培养。这些课程既有丰富的理论,同时又有大量的工程实践问题,通过梳理课程内容,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特别是课外学习要求对学术前沿的关注,文献阅读理解,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电路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最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计数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该电路包括RC正弦波振荡器、比较器、计数器及译码显示等,内容涵盖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难度适中。引入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并介绍基于仿真的电子系统设计方法,强调电路仿真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掌握了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理解了电路仿真在电子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有着较好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子设计自动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电子设计的潮流,电路专用仿真软件Multisim2001是迄今为止使用最方便、最直观的电路仿真设计软件。向学生介绍EDA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应用Multisim2001设计软件,让他们尽快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电路实验是电子技术的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和研究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电路理论较抽象,而硬件实验时间和条件有限,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借助多媒体、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电路实验教学中,针对一部分实验内容,引入Multisim13仿真,使学生了解Multisim13在电路实验课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掌握软件使用,培养学生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软件工程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给出了一种软件工程专业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程设置,将程序设计类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既保证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程序设计基础,又深化了软件设计开发方向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在课程的内容上,也有别于传统的课程设置,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