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兴起,促使了网络知识生产方式的诞生。网络知识生产方式从多个维度表征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样态:网络知识生产表征了当代社会人们对理性崇拜的弱化和对感性和自我感觉的注重;表征了当代人们对现代性所带来的个性压制的抗拒和自我表达的兴起;表征了传统知识精英和权威的去魅和民众知识权力的增魅;表征了知识分子由传统的"立法者"向"阐释者"的角色嬗变。网络知识生产方式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由现代社会趋向后现代社会运动的必然因应和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
当前,技术转移一直是科技界的热点话题,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家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贸易.在2010年11月中意创新论坛举行期间,中国、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了建立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的协议,协议中的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将于2011年上半年建成.2011年年初,由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知名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致力于为跨国技术转移提供全面支持的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  相似文献   

3.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指出人和技术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两个重要维度。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叠代过程,“专家咨询模式”存在N重互动关系。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移是隐性知识价值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彰显科学实用价值的同时,却加速了对科学求真价值的消解,究其实质是科学认识论和价值论的不可通约,导致对科学评价的失调。人们对科学的需求从求真层面上升到应用层面,从而产生了技术(知识)势差的矛盾。技术转移弥补了这一矛盾使单向度的知识嵌入了生产实践,带来了知识的均衡,实现了科学求真和实用价值的统一。这一统一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然而技术转移的路径依赖决定着科学评价。只有完善技术转移的机制才能使求真与创新相统一,才能实现科学之"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当代空间观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曼纽尔·卡斯特流空间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结构,进而提出对信息时代空间观念的一些新的认识。在信息化时代,对空间的认识应该从物理视角向社会视角、关系视角和行动者网络视角转换。流空间作为一种交互网络化空间,具有快速交互性、非对称性、多维性、复杂网络性特征,由流要素、流载体、流节点和流支配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将在空间建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梳理当代空间观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曼纽尔·卡斯特流空间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结构,进而提出对信息时代空间观念的一些新的认识。在信息化时代,对空间的认识应该从物理视角向社会视角、关系视角和行动者网络视角转换。流空间作为一种交互网络化空间,具有快速交互性、非对称性、多维性、复杂网络性特征,由流要素、流载体、流节点和流支配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将在空间建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EASST)和(美国)秤学社会学研究协会(4S)联合组织,今年10月10日至13日在德国的比勒菲尔特大学(UniVersitatBielefeld)召开了“知识社会的特征”(SignaturesofKnowledgeSocieties)国际学术讨论会。被大会项目委员会邀请到会的论文作者、讨论者和科学实验演示者共计654人。中国有长沙电力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张功耀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讨论特设两个焦点:1)科学政策中的新挑战;2)生育知识:科学、技术与实践。前一焦点的讨论设立了16场专题报告和一场辩论。辩题是:STS与科学政策。论文题目涉…  相似文献   

8.
论技术创新的知识空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编码、抽象和扩散所建立的三个知识空间为分析框架 ,分析了创新过程中创新概念产生、知识分享、知识扩散和知识转化的知识流动 ,揭示了创新过程知识管理的重点和内容 ,提出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层面实现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生锑冶炼技术发展经历了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国际技术转移过程。通过中日生锑冶炼技术的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两者在技术原理和所用制炼设备方面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设计与布局等方面变异较大。这种变异是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本土技术与外来技术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外来技术决定了技术的发展方向,而本土的传统技术既为技术转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又对外来技术进行了技术识别和筛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学者们越来越关心知识的生产、积累和扩散.知识的特性决定了高度个人化和情景化的隐含知识不易在个体之间达成"共识".本文试图从隐含知识的外化、知识共同体情景的构建方面探讨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机制.最后,提出了知识转移和扩散的组织文化要求.并强调了科技文化在知识转移与扩散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开放科学及建构的制度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模式,前者属于科学共和国"Republic of Science",后者属于技术王国"Realm of Technology",两者具有天生的互补性。开放科学作为一种非市场化的激励制度,提出一套基于优先权的报酬体制,强调在知识产权保护前提下追求创新知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于催生高质量的研究和创新(Research&Innovation)至关重要。本文在阐述开放科学起源、发展与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公共资助、累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分工四个方面,深入探究了开放科学建构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2.
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借助于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和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知识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自主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流动的机制进行了透视和分析.基于对企业知识库的分析和对技术创新过程与知识联系的分析,文章探讨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在企业知识库和技术创新过程之间,知识在技术创新过程内部的横向、纵向和交叉的流动,并认为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促进企业内外部知识充分流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创新动力的哲学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社会系统和知识系统角度分析了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考察了科学、技术、文化、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过程客观性标准和主观性标准的互动和内在矛盾,并从当代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即工程组织制度角度分析了当代科学技术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卡西尔是当代哲学中德高望重的人物,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在技术哲学方面被认为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考察技术的代表人物。在《形式与技术》一文中,他把技术置于文化哲学的大框架下,分析科学、艺术、语言、巫术等各种文化形式与技术的关系,探讨技术的本质。他对技术本质的分析,不是停留在工程学的层面上,即探讨技术发明的原理、技术构思的来源;而是要深入挖掘使技术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在本质上乃是人的愿望与意志的集合体。用卡西尔的话说,考察不能停留在技术产品的范围内,停留在功能和产品的范围内,而是要从形成的东西追溯到形成的法则。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的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转移是将某种技术应用于与其起源不同的实践领域的过程。技术在转移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西南地区而言,传统文化对技术转移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考察西南地区实施技术转移的形式,分析影响技术转移的因素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摩擦,以便为有效地开发西南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才作为载体在企业间推动知识流动的作用日益显著,尤其是企业间科技人才柔性流动促进知识流动,特别在增强隐性知识的传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总结出人才柔性流动推动知识流动的五种模式,即项目式流动、兼职式流动、候鸟式流动、组合式流动和咨询式流动,并在对各种模式的分析和说明中,阐述了人才柔性流动促进知识流动的作用,以及加速隐性知识的流动和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试图对于搭建我国人才柔性流动的制度化平台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对心理技术的哲学反思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从心理技术的在场性、心理场域的作用及其对身体映像的控制来分析心理技术的实体性存在;从知识建构、知识扩展以及思维的形成等方面可以为认识论反思提供启示;从心理技术的研究、心理技术的实施以及心理技术与道德的涉身性了解心理技术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交叉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知识产权专有性不等于垄断。知识产权滥用也不同于知识产权垄断。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依据主要有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两个层次。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冲突是可以协调的。由于法律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协调知识产权与反垄断关系的最佳模式将因国而异。  相似文献   

19.
对Bayh-Dole法案及相关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yh-Dole法案曾经被认为是提高美国大学专利申请和专利转让活动的核心因素。Bayh-Dole法案促进技术转移的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讨论。本文系统地回顾了Bayh-Dole法案运行30周年以来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从对这些文章研究内容、方法和视角的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以2005年为界,学术界经历了从对法案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到关注法案理念和政策设计路径研究的转向。通过文献分析和对相关理论及政策问题的探讨,本文旨在形成对Bayh-Dole法案更系统的理解,也为我国完善政府投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的政策体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