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李艳萍 《科技信息》2010,(22):83-84
本文运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广西百色市两所农村高中共544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农村高中生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忍耐,应对方式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别和年级差异。(2)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等积极教养方式与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性正相关,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拒绝否认和贬低等不良教养方式与退避、发泄、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初中生的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在性别、城乡、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本研究运用信任量表(Trust Scale)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采用整群抽样法对322名在校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整体上,农村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要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3)积极的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旱负相关:(4)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156名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自尊在独生与否上差异不显著,在性别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上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2)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独生与否所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3)高中生的自尊与其感受到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自尊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侗族地区高中230名侗族高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做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男女生在父母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2)该地区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文化程度在父亲情感温暖、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3)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的收入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已有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受到性别、文化程度及家庭完整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为了探讨城市高中生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状况,采用了我国岳冬梅1993年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贵阳市45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是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其教养方式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是否离异对其教养方式也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运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成人性情希望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希望的关系.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希望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但与希望无显著相关.(2)积极应对方式是社会支持与希望的中介变量;消极应对方式是社会支持与希望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出发点,采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重庆市3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和偏执等方面;性别因素在父母养育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差异;父母是否离异、下岗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产生影响,但离异因素在父亲的严厉、惩罚,下岗因素在父亲的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因素对心理健康和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产生了影响;父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学生的心理焦虑,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增加学生的焦虑。  相似文献   

8.
周玮  张斌才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6):91-92,101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袁(GWB)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袁(EMBU)对149名在校高职生进行集体测试。结果表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性别对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影响;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温情理解的教养方式与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父母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则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父亲参与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情绪智力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贵阳市5所高中生(高一、高二)及其父亲进行问卷调查,用相关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教养方式、参与都和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呈著的正相关,其中教养方式的拒绝维度与其呈显著的负相关,而过度保护维度与其相关不显著;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教养方式、参与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用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法,分析参与在积极心理资本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发现2检验结果是统计显著的(p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学业倦怠、心理资本、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心理资本、学习倦怠问卷对600名医学院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以结构建模的方法,分析学业倦怠、心理资本、父母教养方式间的关系。结果 TLI=0.949,AGFI=0.919,IFI=0.963,RMSEA=0.060,模型1为最佳适配模型。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都可以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同时也可以通过心理资本影响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11.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298名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在拒绝否认维度上存在城乡差异,在情感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三个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差异。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在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维度及拒绝、否认维度和惩罚、严厉维度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在偏爱被试维度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三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291名藏族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中学生心理韧性量表与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施测,探究藏族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其心理韧性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上水平;藏族中学生倾向选择的应对方式依次为:忍耐、问题解决、退避、发泄、幻想和求助,男女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多元回归显示,藏族中学生积极的心理韧性因子对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个性的关系及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高中生个性的关系。研究发现,从总体来看,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趋于一致;初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初中生个性纬度相关;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和高中生个性纬度相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曾伟楠 《科技信息》2009,(19):384-38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抑郁障碍产生的影响机制,研究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特点及其跟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对抑郁障碍产生的影响。方法:分抑郁组和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图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被试进行调查。结论:1.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缺少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过多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2.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性、强迫性和依赖性。3.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258名湘潭市普通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学生的自我概念、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否认与亲社会行为存在密切关系,社会自我因子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正相关,并且这两对亲社会行为都具有积极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6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了亲子分离内部各因素对中学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影响,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差异显著,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更趋于消极。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在年级、性别、分离时间、沟通频率、代养人类型上差异显著。结论:亲子分离后,亲子分离的时间、沟通频率和替代养育方式的不同都会显著的影响中学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9.
贵州农村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30名贵州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1.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呈U型发展模式,初二年级处于最低点,同时,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反映了性别方面的差异。2.父母养育方式中,父母因子"情感温暖与理解"与个体自我概念与发展呈正相关,父母因子中"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个体自我概念发展呈负相关,"母亲偏爱"与其自我概念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应激源对62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以探讨心理应激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城乡、年级上初中生心理应激源存在显著差异;城乡、留守和非留守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2)心理应激源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且同学朋友压力因子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广西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应激源在城乡和年级上主效应均显著,主观幸福感在民族上主效应显著。为民族地区初中生幸福教育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