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多表位-表位疫苗诱导多中和表位特异性的抗HIV-1抗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健  何非  陆韵  肖翌  陈应华 《科学通报》2001,46(17):1445-1449
针对HIV-1包膜蛋白的中和抗体在体外高度有效地抑制不同病毒株的侵染,但在体内只以很低水平存在,提出多中和表位-表位疫苗作为提高体内中和抗体水平及机体抗病毒变异能力的新战略,两种候选从中和表位-表位疫苗在猴体内能同时诱导出预先确定的多中和表位特异性的抗体,这些抗体能识别表位多肽、gp41多肽、V3loop多肽、rsgp41和gp120上相应的中和表位,此外,3个实验型表位疫苗的组合(另一种形式的多中和表位-表位疫苗)在兔体内也诱导出类似的免疫应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多中和表位-表位疫苗可能是一种能同时诱导多重抗病毒活性、抗HIV-1感染以及对付病毒变异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需要接受10次以上的疫苗接种。这些疫苗通过让我们的机体产生免疫记忆的方式,来对抗下一次病毒和细菌等传染病病原体的感染,因此大大降低了常见传染病感染率和死亡率。新发传染病在大流行之时,疫苗是实  相似文献   

3.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能避孕的疫苗并证实对人体无害.这种疫苗含有机体在妊娠早期所分泌的激素,而这种激素对继续妊娠是必需的.对于这种疫苗的避孕机理目前有几种说法:一种理论认为这种疫苗能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进而抑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新疫苗诱导的细胞反应,有控制而无防止感染的作用,病毒的突变体能逃脱这种免疫控制。有效疫苗的开发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5.
一种理想的艾滋病疫苗,必须具有快速决定性的进攻能力。它所产生的免疫细胞,将消灭受感染细胞并激发艾滋病病毒束缚抗体,以及抑制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由美国蒙大拿大学杰克·H·努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现已研制出一种对艾滋病、至少是用在实验鼠体内的可行疫苗,该疫苗可使免疫系统慢慢地隐匿有效抗体,从而对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性产生令人惊奇的抑制作用。该疫苗具有某些缺憾,似乎还不益使用于人体。但是,它提供了人体艾滋病疫苗应能够激发有效中和抗体的论据,从而使人联想到该疫苗似乎具有论据所提示的那种能力。在概念论证上,如果结…  相似文献   

6.
张原  郑楠  郝沛  钟扬 《科学通报》2004,49(11):1121-1122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病原体——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模式已被详细描述。Spike蛋白作为冠状病毒粒子表面的结构性糖蛋白,负责结合宿主细胞受体,诱导病毒包膜和细胞膜的融合,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并与介导细胞  相似文献   

7.
许利耕  陈春英 《科学通报》2012,(25):2341-2353
目前,研究开发出安全性好且能有效刺激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疫苗及其载体和佐剂是绝大多数传染病疫苗研发中的瓶颈问题.鉴于病毒载体疫苗潜在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DNA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如蛋白质疫苗等新型疫苗逐渐成为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然而DNA和蛋白质较难进入机体且易被酶降解导致了疫苗较差的免疫原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借助于合适的疫苗载体或佐剂.可用于人体的两种佐剂(铝佐剂和MF59)主要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较弱,这对于预防和治疗胞内病原体如病毒等的感染显然是不够的.作为非病毒载体,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理化性质,如易于加工修饰、促进功能分子入胞、保护DNA和蛋白质等免受降解,在疫苗载体或佐剂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目前,已有一些纳米材料在实验动物水平显示出较好的载体作用或佐剂活性.本文将总结分析纳米材料作为载体或佐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为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纳米材料用于疫苗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对公共卫生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对预防疾病和控制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包括重组蛋白亚单位、病毒载体、mRNA脂纳米颗粒在内的多种技术平台开发的疫苗都获得了使用.然而,由于抗原设计的差异、免疫剂量和注射间隔的差别,不同疫苗平台之间的免疫效果无法直接比较.因此,本研究以Delta-Omicron嵌合RBD二聚体为免疫原,对广泛使用的3个疫苗平台(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mRNA疫苗)进行了免疫原性头对头比较,通过小鼠模型比较了它们同源接种和序贯接种所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小鼠在免疫同源的两剂疫苗后,m RNA疫苗诱导的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都最高,其次分别是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异源加强免疫的结果显示,不管是以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或者mRNA疫苗初免,以mRNA疫苗作为第2针加强免疫均能诱导更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此外,在疫苗激发的细胞免疫方面, mRNA疫苗诱导了较强的CD4+T细胞反应,腺病毒载体疫苗诱导了较强的CD8+...  相似文献   

9.
爱滋病疫苗研制的道路上充满着种种困难。疫苗的研制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发现那些部分的爱滋病病毒(人体T细胞亲淋巴病毒(HTLV-Ⅲ))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一旦完成这一步,有关病毒部分必须作动物试验以观察它们是否能诱发正确的抗体。然后在猕猴中重复该项试验。直到这时,这些试验只表明是否有使抗原停止工作的抗体存在,而不能表明由抗原制成的疫苗是否能预防动物疫受爱滋病的感染。最后,接种的动物必须经受活病毒的“攻击”。如果这一阶段是成功的。疫苗即可作人体试验。预期1988年可作人体试验。  相似文献   

10.
恶性疟原虫DNA疫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辉  曹诚  李平  李杰之  马清钧 《科学通报》1998,43(13):1417-1422
采用遗传工程技术克隆了编码含有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期及红内期表位的基因片段,与霍乱毒素B(CTB)亚基基因或白介素2(IL2)基因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将纯化的质粒免疫Bal b/c纯系小鼠,3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CTB抗体滴度平均为1:1280,抗NANP及抗AWTE抗体平均滴定为1:1000,免疫的小鼠进行疟原虫子孢子攻击实验,保护率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疫苗研发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自艾滋病被发现以来,科学界和产业界已经为此不懈努力了30余年.艾滋病疫苗的研发经历了从以产生抗体为主要目标,到以细胞免疫的产生为主要方向,再到抗体和细胞免疫并重的艰辛历程.RV144疫苗部分保护效果的实现使人们看到了艾滋病疫苗成功研发的希望,但目前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仍存在诸多不足,尤为重要的是,病毒直接摧毁机体免疫细胞——CD4~+T细胞,仍未找到HIV感染的"阿喀琉斯之踵",有效的艾滋病疫苗研发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近年来,HIV感染长期不进展人群(long-term nonprogressors,LTNPs),尤其是精英控制者中广谱中和抗体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极大推动了反向疫苗学的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新的保护性T细胞亚群也不断被发现,这些进展拓展了我们对HIV感染保护性免疫的认识,为有效的HIV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HIV疫苗研发困境既有病毒自身的原因,也有思维认识及现有技术手段局限等因素,要大胆尝试新方法新技术,运用颠覆性科研思维开展HIV疫苗研发.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埃博拉病毒仍然在非洲一些国家肆虐,而科学家也在努力研发病毒疫苗。最近,埃博拉疫苗的第一次大规模测试已经在利比里亚进行。据悉,共有3万名志愿者参加了此次测试,其中包括不少战斗在抗埃一线的卫生工作者。在测试开始时,志愿者被注射了少量的埃博拉病毒,以诱导体内产生免疫反应。虽然目前人们还不清楚该疫苗是  相似文献   

13.
CpG DNA增强口蹄疫病毒DNA疫苗诱发豚鼠产生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CpG DNA是一些具有免疫刺激作用的核苷酸序列,这些序列在DNA疫苗诱发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设计并化学合成了一段含CpG DNA的寡核苷酸,将其插入编码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及O型口蹄疫病毒抗原表位融合蛋白的表达质粒中,并观察了其对重组质粒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显示,插入的寡核苷酸能增强重组质粒诱发豚鼠产生的病毒中和抗体及T细胞增殖反应,并能提高豚鼠的抗病毒感染能力,证明将CpG DNA克隆进DNA疫苗中提高DNA疫苗免疫活性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构建的DNA疫苗为抗口蹄疫DNA疫羁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福氏痢疾杆菌,导致痢疾的几种微生物之一.是一种讨厌的病原体。它喜欢侵入人体肠粘膜细胞,引起腹泻、肠蠕动紊乱、发烧等症状.病程可达一周u上。这种痢疾杆菌,是人们身边最具感染性的病原体之一,通常只要10个细菌,就足以使人感染。但是,杰拉特·C·萨道夫(Jerald·C·Sadoff)想像的未来,成人和儿童,特别在发展中的国家,只要吞服一粒含福氏痢疾杆菌的胶丸.就能预防从结核到艾滋病等传染病。萨道夫,现为西点墨克(Merck)研究实验室的细菌学家,他的设想可不是狂热。他只是正在研究称做DNA疫苗的众多研究人员之一。他们认…  相似文献   

15.
提起打针,不仅是小孩子的最怕,就连大人也会皱眉头。而在不久的将来,接种疫苗将不再与讨厌的预防针相关。全球各地的许多科研工作者目前正致力于食品形式的疫苗开发工作,因为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由于注射器的消毒处理不严,或者疫苗过期变质,会使预防针注射反而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因此,科学家们试图以一盘沙拉,或者是一小碗米饭的形式取代预防针。这对于为了防病而接种预防,同时又害怕打针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理想的方式啊。经过多年的强化开发工作,现在可以预防乙肝病原体的不同疫苗已经进入了临试验阶段。而在澳大利亚科学院植物工艺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见本刊2008年第11期),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宫颈癌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豪森正是因为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可以引发子宫颈癌而获此殊荣,“他的发现奠定了人类在癌症研究领域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7.
疫苗的革命     
疫苗的发明者英国医生詹纳首次把天花患者的脓液直接接种到健康人的身体上。其后,人们便将灭活了的毒素或死了细菌、病毒作为疫苗而采用。最近,疫苗开发的技术进步——疫苗革命是特别值得谈的。新技术之一是采用只让大肠杆菌或酵母制造病毒蛋白质,即利用大肠杆菌或酵母的方法。采用该法时,由于利用基因操作可以把多种病毒蛋白质合而为一,因此用一次接种便可产生对多种疾病的免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30年两代疫苗的失败后,一、二代联合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疫苗(痘病毒ALVAC和gp120)终于在泰国RV144试验中显示了31%保护效果,尚无法用于预防工作.HIV疫苗的科学挑战为,病毒在自然感染中难以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攻克这一进化的瓶颈.近年HIV疫苗不乏新的研究进展,从HIV感染精英控制者发现了超强广谱中和抗体,设计了一批稳定膜蛋白三聚体结构的新免疫原,探索了一些激活广谱中和抗体胚系B细胞的新方法,使用复制型病毒载体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持久性等.HIV临床试验也明显得到加快,与前30年仅开展了4个Ⅱb/Ⅲ期试验不同,未来5年将开展一批Ⅱb/Ⅲ期临床试验,包括南非重复RV144疫苗的试验已于2016年开始,强森公司与哈佛大学研制的Ad26/gp140疫苗的试验计划于2017~2018年启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联合开展前者的DNA复制型痘病毒(rTV)和后者的gp145疫苗的联合临床试验(比较复制型(rTV)与非复制型(ALVAC)痘苗疫苗的保护性),NIH的两个CHAVI-ID项目和疫苗研究中心正全力推进新型膜蛋白疫苗大规模临床试验等.这些HIV疫苗的研究有望对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2月始,埃博拉病毒病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4国暴发.其病原体——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于1976年被首次分离,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段、有囊膜的RNA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分5种,包括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其基因顺序为3′端-NP-VP35-VP40-GP-VP30-VP24-L-5′端.埃博拉病毒属于A类病原,致病能力极强,操作活病毒需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进行.其主要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通过抑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肝脏等多脏器损伤,引发发热、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等症状.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特异治疗药物和疫苗,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的治疗药物包括:(ⅰ)抗流感病毒药物T-705可能阻碍埃博拉病毒在细胞内增殖,从而遏制感染;(ⅱ)ZMapp包含3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属优化的鸡尾酒疗法;(ⅲ)基于RNA干扰的基因治疗药物TKM-Ebola;(ⅳ)凝血调节因子、炎性介质制剂,如源于丝虫的抗凝蛋白rNAPc2等.处于研发阶段的疫苗有:(ⅰ)复制缺陷型疫苗,安全性好,但诱导免疫的时间较长;(ⅱ)减毒复制型疫苗,效果好,但存在安全隐患.开展深入的病原学、免疫病理和致病机制研究,将有利于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同时,应推进有希望的治疗方案和疫苗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20.
李玲  顾长海 《科学》2000,(11):51-52,21
多细胞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一套复杂的免疫防御机制去抵抗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细胞免疫足机体防御病毒感染的主要机制。而病毒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也演化出若干反防御手段,力求在机体细胞内生存和繁殖。本文就病毒的种种反防御手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