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己二酸、丁二醇及尼龙-66盐的熔融缩聚,制备低分子量的聚酯酰胺预聚体(PrePEA),以1,4-双(2-噁唑啉)苯(PBOX)或者1,4-双(2-噁唑啉)苯(PBOX)和己二酰双己内酰胺(ABC)作为扩链剂对PrePEA进行扩链,得到特性黏度在0.39~0.47dL/g之间的聚酯酰胺。并利用1H-NMR、FT-IR、DSC、WAXS对扩链后聚酯酰胺的结构、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酰胺摩尔分数为20%的预聚体经PBOX扩链后熔点为101.09℃,拉伸强度为11.16MPa,断裂伸长率为1071.22%;酰胺摩尔分数为40%的预聚体经PBOX和ABC双扩链剂扩链的熔点是159.92℃,拉伸强度为22.42MPa,断裂伸长率为710.09%。  相似文献   

2.
可降解高分子量聚(己二酸二乙二醇酯)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合成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的新方法。以有机环硅氮烷(如八甲基环四硅氮烷、六苯基环三硅氮烷等)作扩链剂,对低分子量的端羟基聚(己二酸二乙二醇酯)进行扩链,制得了高分子量的聚(己二酸二乙二醇酯)。凝胶渗透色谱(GPC)法研究表明,扩链后聚酯的数均分子量超过32000,重均分子量超过70000。采用1H-NMR对扩链后聚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环硅氮烷,尤其是六苯基环三硅氮烷为扩链剂,能够很好地合成高分子量的脂肪族聚酯。  相似文献   

3.
以己二酰双己内酰胺(ABC)作为扩链剂,对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进行扩链,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酯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并采用1H-NMR和红外光谱对扩链后聚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提出了扩链反应的机理。扩链剂己二酰双己内酰胺与端羟 基PBA进行扩链反应时,主要通过脱除己内酰胺,以己二酰结构将PBA预聚体偶联起来,使聚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4.
以三己内酰胺基磷(TCP)为扩链剂,在减压条件下,对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进行熔融扩链。研究了扩链温度、扩链剂用量、预聚体的结构和制备方法等对扩链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BA/TCP的摩尔比为3,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2h时的最佳反应条件下,经扩链反应后,预聚体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由5459增加到9627,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由11730增加到72255。由此可获得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族聚酯。  相似文献   

5.
可降解高分子量聚(己二酸二乙二醇酯)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合成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的新方法.以有机环硅氮烷(如八甲基环四硅氮烷、六苯基环三硅氮烷等)作扩链剂,对低分子量的端羟基聚(己二酸二乙二醇酯)进行扩链,制得了高分子量的聚(己二酸二乙二醇酯).凝胶渗透色谱(GPC)法研究表明,扩链后聚酯的数均分子量超过32 000,重均分子量超过70 000.采用1H-NMR对扩链后聚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环硅氮烷,尤其是六苯基环三硅氮烷为扩链剂,能够很好地合成高分子量的脂肪族聚酯.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分子量的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2,4-甲苯二异氰酸酯(2,4-TDI)、二元醇扩链剂1,4-丁二醇以及催化剂二丁基二月桂酸锡为原料,通过一步本体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的聚氨酯.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聚氨酯的结构,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失重分析(TGA)研究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分子量对聚氨酯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分子量的增加,聚氨酯软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而对聚氨酯硬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没有影响;(2)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的分子量对聚氨酯的热分解温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二级扩链技术,合成了同时具备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大分子链结构的水性聚酯分散液,以红外光谱技术,就预聚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反应程度的影响进行了表征,认为当初始合成温度为70℃时,以丁酮为稀释剂、DMPA为离子型亲水单体、乙二醇为一级扩链剂、三乙胺中和剂,三乙烯四胺为二级扩链剂,控制nNCO/nOH=1.3,预聚反应5h,扩链反应2-4h,可获得具有良好稳定性的水性聚氨酯分散液,采用XRD、DSC等技术,研究了亲水链段PEG分子量对水性聚氨酯浇铸膜结晶性的影响,证实了所合成的水性PU结晶形态属于单斜晶系,且软链段结晶致密度程度随PEG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采用氨基酸钠游离的氨基引发ε-己内酯单体开环得到酯肽齐聚物,并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为扩链剂,将这些齐聚物扩链合成4种聚酯酰胺.将4种天然氨基酸(L-丙氨酸、L-亮氨酸、L-谷氨酸、L-赖氨酸)引入到聚(ε-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中,合成和表征了4种含有氨基酸残基的聚合物.通过1H-NMR、FT-IR、水接触角、水吸收率和降解实验对该聚酯酰胺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经氨基酸改性PCL的亲水性和降解性得到了改善,其中含有L-赖氨酸残基的聚酯酰胺因亲水性最高,降解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分子量为1800、2200、2600、3300的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与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制得预聚体,然后将预聚体与二甲胺进行封端反应,利用FT-IR进行监测和控制此反应过程,合成了一系列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扩链脲促进剂Ui对E-51/双氰胺(dicy)/Ui固化体系的DSC固化反应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端羟基聚丁二烯扩链脲促进剂对E-51/dicy体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聚己二酸一缩二乙二醇酯-2000为软段,不同二元醇扩链剂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硬段,丙烯酸羟乙酯(HEA)封端,采用预聚体法合成UV固化聚氨酯.分析了不同二元醇扩链剂的相对动力学活性;通过红外光谱表征了光固化聚氨酯树脂的结构,研究了不同的二元醇扩链剂对光固化膜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使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80℃,乙二醇(EG)与苯基异氰酸酯(PI)的反应速率最快,1,2-丙二醇(1,2-PEG)与PI的反应速率最慢;以1,4-环己烷二甲醇(CHDM)为扩链剂的聚氨酯膜力学性能和耐热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文中研究了端羟基聚d ,l-乳酸及d ,l-乳酸-ε-己内酯共聚物预聚体的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温度、单体比、催化剂用量等对预聚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体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LA) /n(CL)=8/2, θ=195℃ ,催化剂质量分数0.3% ,还原剂质量分数0.1 % ,总反应时间31h。在该反应条件下可合成出结构明确、酸值较为理想、可满足进一步扩链要求的端羟基预聚体。并用羟值分析和GPC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淀粉基可生物降解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其NM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PEA)、异佛而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丙酸(DMPA)、乙二胺(EDA)和淀粉等为原料,通过预聚体法合成了淀粉基可生物降解水性聚氨酯.对主要原料和产物进行了1H和13C NMR研究,结果表明,在预聚体的扩链阶段加入淀粉,可以使淀粉分子以某种形式参与反应,引入聚氨酯产物中.土埋法实验表明,添加淀粉的水性聚氨酯的生物降解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以一缩二乙二醇和过量的己二酸为原料合成端羧基聚己二酸一缩二乙二醇酯(PDA),在己二酸和一缩二乙二醇的摩尔比为1和SnCl2的质量分数为0.3% 等优化条件下,PDA的分子量为3715。将端羧基PDA与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反应,合成了一种端基为硅氧烷基团的聚合物(PDA-Si),这种端基硅氧烷化聚合物能够在二丁基月桂酸锡(质量分数为5%)的催化作用和40℃下,吸收空气中的微量水而固化交联,固化时间是5h,固化的交联产物中含分子或纳米级的聚酯/SiO2杂化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研究了自交链型阳离子聚氨基甲酸酯乳液的聚合机理。预聚物是 TDI 与聚醚的加成物,过量的异氰酸基团与链伸长剂二乙烯三胺反应,并通过环氧氯丙烷引入活性基团。通过常规化学方法红外光谱及热分析方法研究了预聚反应速率,链伸长反应在酮类介质的反应机理及大分子物的活性基团结构,其结果如下:预聚物的加成反应服从假一级反应,并计算出聚醚伯羟仲羟相对含量。酮胺反应证明为 Schiff 反应。通过环氧氯丙烷与二乙烯三胺的反应活化能,证明开环反应速率大于缩合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15.
丙交酯(L-LA)与PEG600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氧化锌为催化剂,使丙交酯开环与PEG600共聚,得到三嵌段的HO-PLLA-PEG-PLLA-OH预聚物,产物的数均相对分子量为2127。以TDI-80为扩链剂对其进行扩链,得到多嵌段共聚物。采用NMR、IR、GPC等对产物的结构、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AlCl3O复合物作催化剂,采用环氧树脂和甲基二异氰酸酯反应合成了主链含少量三聚体的环氧封端聚口恶唑烷酮预聚物。通过正交试验及聚合反应动力学分析讨论了各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获得了合成环氧封端聚口恶唑烷酮预聚物较适宜的反应条件,并对所合成预聚物进行了IR及粘度表征  相似文献   

17.
以聚己二酸一缩二乙二醇酯二醇、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1,4-丁二醇和二羟甲基丙酸为主要原料, 先用丙酮法合成聚氨酯预聚体, 再通过溶液聚合法进行分散造粒, 制备单组分聚氨酯粉末胶粘剂. 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 凝胶渗透色谱(GPC)、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热重分析(TG)等方法考察异氰酸根指数(R值)对聚氨酯粉末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预聚体R值的增加, 分散液的扩链和封端作用使粉末胶的分子量增大, 结晶性增强, T型剥离强度升高, 耐热性增强; 制备的聚氨酯粉末胶粘剂符合工业低温施胶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聚己二酸一缩二乙二醇酯二醇、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1,4-丁二醇和二羟甲基丙酸为主要原料, 先用丙酮法合成聚氨酯预聚体, 再通过溶液聚合法进行分散造粒, 制备单组分聚氨酯粉末胶粘剂. 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 凝胶渗透色谱(GPC)、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热重分析(TG)等方法考察异氰酸根指数(R值)对聚氨酯粉末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预聚体R值的增加, 分散液的扩链和封端作用使粉末胶的分子量增大, 结晶性增强, T型剥离强度升高, 耐热性增强; 制备的聚氨酯粉末胶粘剂符合工业低温施胶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己二酸和一缩二乙二醇按摩尔比为1.1缩聚,合成端羧基聚己二酸一缩二乙二醇酯(PDA),再将其与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反应,得到硅氧烷基化的聚合物(PDA-Si)。将PDA-Si与锌乙醇盐水解和固化交联,形成聚酯/纳米氧化锌复合材料。探讨了温度、含水量等因素对氧化锌形成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对该复合体系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中形成了氧化锌纳米颗粒,但分散性有待于通过优化有机相体系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