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湖南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自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在肯定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南省现阶段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救助供给严重不足;部门协调、救助对象安置困难;救助管理队伍专业水平较低;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氛围和思想意识没有广泛形成等。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明确各部门职责,切实履行各自责任;由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共同安置流浪乞讨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建立先进的救助管理专业队伍;建立梯队式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社会现象逐渐被人们广泛关注,面对这一神秘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有效进行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课题。在对莆田市流浪乞讨人员及救助管理站进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莆田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现状,着重指出在资金投入、救助对象、救助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流浪乞讨现象目前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关注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探析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指导理念和实施原则,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三个方面,讨论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基本策略,以期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完善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流浪乞讨青少年因其特殊的生存状况而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通过对这一群体进行详细调查,可以全面了解他们的行为特征,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和救助工作。调查发现,泰安市流浪乞讨青少年流浪乞讨主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支持网络、家庭环境及自身心理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救助机制上应该坚持多部门协作联动的原则,积极探索专业化人员的介入和干预模式,并帮助流浪乞讨青少年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5.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作为特殊的福利建筑,在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城市品质,关怀流浪人群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民政部门对于救助管理站也有着极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新形式下,新建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如何在社会中继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如何直接体现对于流浪人群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慰藉,如何为流浪人群提供舒适、温暖的驿站,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建标及规范学习、相关案例分析及设计过程中笔者的思考,总结出适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这类特殊建筑类型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作为建筑设计师,在关注建筑设计本身的同时,更应该从使用者的心理出发,去营造能够让使用者心理舒适、有情感思考的温暖建筑。  相似文献   

6.
<正>当太阳系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我们是该驾着飞船去银河系寻找生路,还是坐以待毙等待末日的来临?刘慈欣的答案是:何不带上地球一起去流浪。《流浪地球》获大刘认可连卡梅隆都来祝贺2019年春节档有8部片子竞争,《流浪地球》一开始在宣传、预售等方面,均落后于《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但《流浪地球》1月28  相似文献   

7.
社会结构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流浪儿童是社会的一分子,是我们走向文明社会不可舍弃的重要部分。搞好流浪儿童工作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全社会都必须关心流浪儿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自2012年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公安部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将12月2日设立为"全国交通安全日"的请示》,将每年12月2日设立为"全国交通安全日"以来,全国各地积极组织开展"交通安全日"宣传教育活动,为提高全社会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养、改善交通安全环境、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全国交通安全日"的宣传教育形式呈现出许多富含科技含量的新形  相似文献   

9.
赵维宁 《科技信息》2012,(15):455-455
“乞丐文化”在发展传播的历程中,不仅对乞丐内部人员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其他阶层的人群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具有影响。流浪乞讨现象的长期存在,成为一种病态的亚文化群体,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性。在当前法律规制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探索、健全、保障流浪人员权益法律制度之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程珊珊 《广东科技》2005,(12):57-58
湖北籍青年孙志刚被广州一派出所收容并惨遭毒打致死的事件,被全国媒体广泛关注。正是孙志刚的大学生身份和他的不明不白的惨死,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第381号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新办法提出了全新的自愿救助的原则,取消了强制手段。此次事件也使我们能够对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变和建设做一次深深的思考,传统社会救助是否能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如何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相似文献   

11.
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掌握采空区“三带”分规律对防灭火工作非常重要。本文归纳了采空区“三带”划分的四种类型,并对采空区“三带”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划分。结果表明采空区“三带”分布状况不仅与浮煤厚度、漏风强度、氧浓度有关,浮煤的散热量及采空区瓦斯浓度对此也有着重要影响。采空区“三带”分布状况应根据浮煤厚度与其自燃临界厚度的相对大小分类划分。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市漕宝路为例 ,研究现阶段中国大城市郊区新市街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研究证明新市街的形成演化基本上是按着 ,住宅个体装潢建材业生活服务业较大型商业与金融业的次序进行的 ,形成机制主要受市场需求、道路区位和城市规划控制 .提出加强过渡期间城市管理、商业布局要与新市街演化过程相协调和商业配置注重“社会最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指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并从流转土地承包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城镇建设投资体制、引导农民树立城镇化观念五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设备组单行布置问题的"从至表"法优化模式与新准则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从至表"及其变形的运量计算方法,提出了设备组单行布置问题的一种优化模式及一些新准则;这些优化模式和准则,揭示了设备组单行布置问题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动态规划方法更简便地求出了M台设备单行布置问题的优化方案和相应总运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家庭小汽车拥有量逐渐增大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其对城市规划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严峻要求,利用居住区绿地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土地利用相对集约度评价方法,以安徽省86个开发区为例,研究了不同区域间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参照土地利用相对集约度综合考虑配置土地,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整体上,皖南地区开发区的比较优势高于皖中地区,皖北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度最低;而区域内部皖南地区的沿江城市带及皖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开发区土地利用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根据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度计算结果,对开发区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比较优势度较高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相应的开发区;撤销比较优势度较低地区的开发区,恢复其农业生产,以实现耕地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重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品质演化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基础设施同城市生态安全和健康密切相关.鉴于目前此类问题中量化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从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出发,参考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国际、国内有关指标标准,以大气系统、绿地系统和水文系统为依据,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4个重点城市即重庆主城、宜昌、涪陵、万州等2002-2005年间的生态基础设施品质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城市生态基础质量都在上升;目前宜昌、涪陵属于较好等级,万州、重庆主城属于一般等级;4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质量状况排序由高到低为宜昌>涪陵>万州>重庆主城.通过评价分析,了解了三峡库区4个重点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质量状况,为三峡库区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廖继红 《科技信息》2008,(29):231-232
本文从求解TSP来分析遗传算法,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三种优化算法特性分析,总结各算法的改进策略及混合算法策略,并提出基于分区的混合算法。  相似文献   

20.
邵长桥  郭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0):8873-8880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现有的城市道路资源已不满足交通需求,许多城市都在对已有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频繁的道路施工对城市交通运行产生了巨大影响。针对城市道路结构特征,提出一种适用于城市占道施工区的交通影响评价方法。结合城市道路所具有的间断流设施特点,应用等效通行能力概念给出了等效饱和度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影响评价指标;基于改进的BPR模型,给出了适用于城市道路的行程时间计算模型,并给出了行程时间可靠性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综合考虑了平均延误、等效饱和度、行程时间可靠性评价指标,提出了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影响综合评价方法,从“点”、“线”、“面”三个不同维度给出了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影响评价阈值;结合交通影响评价阈值给出了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影响范围确定流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基于等效通行能力的施工区交通影响评价方法解决了已有方法计算难度大,难以应用于实际的问题,且综合不同层面给出了具体的交通影响评价阈值,克服了传统方法只从单一层面确定交通影响评价阈值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