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以米脂、洛川为代表的典型黄土丘陵区、黄土源区的野外考察,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黄土披盖形式、地貌发育规律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明显表现于二者沟谷发育特点及发育规律上,导致沟谷延伸速度的显著不同两地区水上流失形成主要受各自不同的地貌发育规律控制,均需经历一个较长的强水土流失期.  相似文献   

2.
陇中地区,黄土广泛发育,其分布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95%以上,厚度最大可达200余米,地表层被径流水侵蚀切割,地貌形态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黄土残源次之。统观全区,其地形破碎,沟谷纵横,沟深坡陡,这均为水土流失所致。本文仅就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质问题,概述其形成条件、主要侵蚀方式及其预防措施。1 水土流失的形成条件 水土流失即水与土在各种自然条件影响下,黄土被水侵蚀,从而破坏耕地和各种水利工程设施,造成地力贫瘠或减弱抗旱能力。而水土流失的形成直接受地层岩性和水文气象条件所限制,同时也受到地形结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3.
段耀峰 《甘肃科技》2001,17(2):59-60
陇中地区,黄土广泛发育,其分布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95%以上,厚度最大可达200余米,地表层被径流水侵蚀切割,地貌形态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黄土残源次之.统观全区,其地形破碎,沟谷纵横,沟深坡陡,这均为水土流失所致.本文仅就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质问题,概述其形成条件、主要侵蚀方式及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黄土地区沟谷系统在形态特征及形成机理上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以平凉市崆峒区黄土沟谷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结合现场勘查及遥感影像,运用Strahler方法进行沟谷系统分级,研究沟谷系统的形态特征、提取沟谷系统的总体形态及主沟和沟头的形态特征参数,探讨沟谷系统的形态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区内沟谷系统支沟发育,泾河南北两岸的沟谷走向近于一致,多倾向于NE方向;沟谷系统整体形态具有平行性、等间距性、对称性及发育到塬面偏转的趋向性等特征;主沟呈叶脉状发育,后期一般会发育多个沟头,沟头形态有上凸下凹状和圈椅状,不同的沟头形态反映了沟谷发育的活跃程度.研究成果为黄土地区的沟谷成因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沟谷系统的防灾减灾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照我国典型黄土高原的黄土与地貌发育特征,重点分析了青海省东部地区黄土堆积的区域地质构造与地貌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黄土的分布和黄土地貌发育特征,表明两区黄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中卫一贵阳联络线管道工程第二标段、兰州一成都原油管道工程线路途径主要地形地貌主要有黄土梁峁沟壑区,河谷川台区。敷设在黄土高原的残塬、梁和峁上以及大冲沟,这些地区广泛分布黄土厚厚数米至十余米,呈浅黄一黄褐色,稍浅、稍密一中密,具湿馅性,属自重或非自重湿馅性黄土。其主要地貌特征为地形破碎,沟谷切割强烈,黄土碟形洼地,陷穴、暗沟、天生桥发育,地下水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在边坡施工时管材拉运难、大型机械行走难、布管更难;焊接难、下沟难、地貌恢复难、水土保持更难。给设计、施工带来了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7.
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在黄土高原地区十分发育.对黄土洞穴的基本类型进行了介绍;调查发现区域上黄土洞穴发育密度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指出黄土洞穴在不同深度的发育类型和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对黄土洞穴的利弊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黄土洞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不但直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对公路、铁路、油气输送管道、民居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可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它也是黄土高原地下潜水藏一种重要的补给与排泄途径.  相似文献   

8.
贵州中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中南部是我国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区。不同时代的各类碳酸盐岩广布,且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发育齐全,对研究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其发育过程有重要意义。通过地貌发育过程研究,结合地貌趋势面分析,对研究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其特征,以及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冰川冻土地貌、岩溶地貌及相应的黄土堆积、红土的发育等地貌与堆积物以及海面与湖面变化、生物群演替与迁移等多种气候标志为依据,讨论我国气候地貌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发育深度等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总趋势。  相似文献   

10.
陕北黄土地貌正负地形坡度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沟沿线为分界线的黄土正负地形,是黄土地貌的基本特征,其中正负地形的坡面特征差异在黄土高原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本文以5m分辨率DEM为基本信息源,以自动提取的陕北黄土高原正负地形为依据,通过坡谱对比分析,研究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正负地形的地面坡度组合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其正负地形在所提取的坡谱曲线、坡谱偏度、平均坡度差、坡谱信息熵等一系列指标上有显著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空间分异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面的破碎程度与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1.
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为靶区,通过地貌信息熵法分析了流域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和泥石流沟谷危险性;提出了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的概念,并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松散物质分布,探讨了泥石流沟谷的物源敏感性;在此基础上,将地貌信息熵值和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进行耦合,开展地形和物源复合作用下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貌信息熵值的变化范围为0.139 8~0.878 7;沟谷地貌演化从幼年期至老年期均有分布,59.07%的研究区面积处于幼年期-壮年期,泥石流沟谷比较活跃、危险性大;单元物质响应率的变化范围为0~0.171 6,54.60%的沟谷对物源较敏感;基于地貌信息熵值和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耦合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42.79%的泥石流沟谷处于中等及以上危险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较大。对比分析发现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评价结果合理,优于上述两种方法单独评价的结果。该成果可以为马贵河流域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布局等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风沙环境与沙漠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地考察和遥感判读的基础上,本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风沙地貌发育的自然地理条件,探讨了区域风沙地貌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以及风沙活动特征与沙丘移动规律、风沙地貌的发育与演变过程。本区主要发育新月形沙丘及复合新月形沙丘链、复合型纵向沙垄、鱼鳞状沙丘群,沙丘的形态组合与分布规律、发育过程和运动状态受区域风向变化和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研究区风沙主要来源于各大河流搬运的沉积物,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由风力吹扬、搬运再堆积“就地起沙”形成现代风沙地貌。综合分析各种地质记录表明,本区域沙漠是中更新世以来形成的,历史时期土地沙漠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粤西高州马贵镇为研究靶区,通过地貌信息熵法分析流域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和泥石流沟谷危险性;提出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的概念,并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松散物源分布,探讨泥石流沟谷的物源敏感性;在此基础上,将地貌信息熵值和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进行耦合,开展地形和物源复合作用下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子流域地貌信息熵值的变化范围为0.1398~0.8787,沟谷地貌演化从幼年期至老年期均有分布,60.57%的研究区面积处于幼年期—壮年期,泥石流沟谷比较活跃、危险性大;研究区子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变化范围为0~0.1716,53.46%的沟谷流域对物源较敏感,面积约为85.667 km2;基于地貌信息熵值和流域单元物质响应率耦合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43.87%的泥石流沟谷处于中等及以上危险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较大。对比分析发现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评价结果合理,优于上述两种方法单独评价的结果。该成果可以为马贵河流域泥石流危险区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区内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迹象明显,侵蚀、溶蚀使石灰岩分布区形成镶嵌在各个不同高程台面上的凹洼地形或条带,深切沟谷的陡壁上往往高悬多层洞穴。在调查区域地貌和地下河系发育演化的基础上分析多层地貌,讨论喀斯特发育史,并探索用统计方法来处理地貌相对年代与生物地层年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凉城县十三号-红旗沟地区有数十条辉绿岩矿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几十家矿山在开采。使矿区的土地、地貌遭受破坏,矿碴、尾矿排在沟谷两侧,造成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潜在危险,给生态环境带来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整治和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认为黄土高原整治和农业建设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一个经济学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抓住主要矛盾,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予以辩证思维、客观分析,最终落实为积极的行动,解决关键问题。现就此加以探讨,仅供参考。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客观性在地貌地质方面,黄土高原下伏古地貌在史前已形成,其起伏不平的石质下垫面,及覆盖其上的黄土,客观上更易造成水土流失。在气候方面,显然大的气候变化是无法逆转的,在冷温、旱涝交替的同时,黄土高原气候必然趋于干旱。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甘肃公路土桥调查区病害成因的探讨,认为地面水、地下水、土桥设计、施工和养护不当均可成为病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水是最根本的原因。研究发现,不同地貌、地形、地质、气候条件下土桥病害差异很大,说明公路土桥病害与黄土分区有十分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对于公路工程建设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印模法、残厚法及沉积法等将志丹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划分为侵蚀高地、侵蚀斜坡、侵蚀沟谷以及侵蚀残丘四个基本单元.研究结果表明:前侏罗纪古地貌对印支侵蚀不整合面上下之地层、构造、沉积、储层以及油气成藏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侵蚀面之下的长2油层组顶面剥蚀构造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印支古地貌的基本格局;侵蚀面之上的延安组早期的沉积是前古地貌发育的镜像反映;而延10顶面构造则具有围绕古高地背景集中发育的特点.古高地与斜坡发育区是侵蚀面上下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指向和主要场所,而深切的沟谷则为沟通下部油源以及油气运移提供了主要通道.油藏类型主要为地层-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以及小而局限的构造、岩性油藏等.  相似文献   

19.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黄土高原的问题举世瞩目。它的地貌侵蚀和水土流失是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指出植被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要素,且对水土流失与地貌侵蚀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不断深化植被建设、地貌发育与土壤侵蚀理论的研究,为探索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水土保持治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