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君子”和“新民”分别是孔子和梁启超提出的理想德性人格。这两种理想人格,在提出逻辑、内涵体系、政治命运等方面,既具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之所以如此,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各自政治理想各有异同。我国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要借鉴他们的思想逻辑,对其思想加以批判和继承,避免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2.
“存在本质上即在于规定其自己本身,它是在尺度中达到其完成的规定性的”,一切人世间的事物“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孔子一生就很好地把握了这尺度。他灵活地坚持“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时、因地、因事地制宜,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平衡之点,解决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使孔子在其人生理想实现中处理得圆满美妙,又实现其全身成仁目标,让人折服。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公私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孔子从个人道德伦理和国家政治伦理两大层面倡导“公”,对“私”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个人在面对公私关系时,应做到“先公后私”和“见利思义”。孔子非常推崇“公”和“义”,并把它们看成是人的最高修养的标准。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张公室,抑私门”和礼治的思想来应对公私颠倒的局面。孔子认为以“礼”教化民众是协调公私、群己关系的有效途径。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政治价值观之一。为实现理想,孔子提出了经济上均无贫、政治上执中、教育上有教无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为,孔子的“生而知之”既不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也不可理解为天资聪明,依靠先天心理因素去认识事物的“性而知之”。孔子强调“学而知之”,所谓“生而知之”仅是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太平二中地处鄂西北,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追求,以“五园”(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平安校园、快乐校园)建设为载体,按照”学校要有书香气,教师要有书卷气,学生要有书生气”的标准,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创建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为教师搭建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为学校构建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人格学说,是孔学体系中最有现代价值的理论。孔子人格学说的直接历史渊源是发达的周文化;孔子继承和完善了周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孔子人格学说依“人”、“禽”之辨,“人”、“民”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为梯阶,最后达到“仁”、“知”、“勇”的理想人格境地;孔子的人格学说在回应未来世纪的“文明冲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若能加入西方人格学说中的“情”、“意”因素,将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地对性和实效性”。要增强“实效性”,就必须要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原则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斗争性,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以及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建设模式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都必然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环境和方式方法的变化,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正确方针,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切实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是和当时一些人主张严刑峻法的“重刑治国”相对的,有其进步意义。但这一主张在孔子生前直至身后长期无法实行。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的道德理念在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中有所体现,但以德治国仍未取得理想效果。社会主义体制为以德治国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一些人对以德治国的一些认识误区带来了实践中的一定弊端。其正确途径在于推进民主法治,改革分配方式,健全对官员的道德监督。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模式是:坚持“以大学生为本”,既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需要和人格;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也重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决定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思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11.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新的形势,坚持“以人为本”。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释迦牟尼的社会政治思想同孔子既有不谋而合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重视纲常伦理,但孔子主张用“礼”,释氏主张用“惭”、“愧”来维护。孔子重祭祀,释氏重修行。孔子只看重治学和为政,轻视生产实践,罕言利,释氏不轻视种田经商等正当职业,不歧视平民百姓。他们都强调仁政,重视正已,主张勤政,反对独断专行,但孔子认为礼治、德政优于法治,释氏崇信法治,孔子厌烦谈论富国强兵,释氏重视世俗人方便获财和统治者的气力强盛、降服外敌。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重新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一条以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内容、以改革开放为战略依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新路径;同时也探索了新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具体建设应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抽象的政治性争论,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两大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强调高度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建构”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性。导向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建构”的主旨和根本,但正确导向性的确立和实现。往往建立在其价值性的基础之上。价值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建构”的前提和载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要从教育目标现实化、教育内容具体化、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原则实践化几方面着手,改交传统的教育模武,建构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建构”必须坚持导向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是邓小平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要坚持,二要改善。坚持必须改善,改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他曾概括地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的文艺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把握,是时代的产物,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坚持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正确方向文艺工作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经济和政治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崔成立  王永振 《科技信息》2009,(33):T0150-T0150
要想尽快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必须从“坚持科学定位”、“把握科学指导”、“探索科学方法”和“实施科学评估”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思路政治教育要贯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生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和整合格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以“乡党篇”为主,除了言论外,《论语》中还有一些记载孔子行为举止、生活习惯等非言论方面内容的文字。这些内容,对研究孔子有特殊的价值,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孔子;它们充分反映出孔子坚持理性、尊重传统、遵守礼制和当时的社会行为规范、既爱人又爱己、言行一致、注重细节的生活态度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师德规范浅探孙美玲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末世,面对王权失控、礼崩乐坏的局面,为了实现自己“德政”的理想,打破“学在管府”的传统,开办了平民私学。这一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使他终生...  相似文献   

20.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对于君子,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很多。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标准有九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