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王维与禅宗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隋唐而空前繁荣,艺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佛之色彩,文人学士颇受影响,唐代就有所谓“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之说。  相似文献   

2.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文人的武举     
一谈及文人,人们的意识屏幕上往往会出现一个瘦净清癯、白暂文弱、手不缚鸡的斯斯文文的书生形象。其实,古今中外的著名文人中,却有许许多多五大三粗、虎背熊腰、武艺卓绝的大风猛士呢。 就拿诗人来说,唐代诗仙李白,剑技超群:“闲骑骏马立,一射两虎穿。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为了除暴安良,他还亲自“手刃数人”。与诗仙齐名的诗圣杜甫,少年时  相似文献   

4.
千家注杜,都只是围绕一个”儒”字,对杜诗中的道释意蕴几乎视而不见。尽管杜甫一生频繁出入道释,但儒学始终都占据着杜甫灵魂的主导地位。道释在杜甫的心灵坐标中总是若隐若现,无足轻重,且无论悟道与否,杜甫的修道学佛不但无损于其“诗圣”的伟大形象,反而更显示了“诗圣”的难得、可贵,所以我们无需回避杜甫身上的道释痕迹,一个儒道释的杜甫形象应该更全面丰富,也更真实可亲。  相似文献   

5.
1530年前后,是杜甫"诗圣"称号史发展中的关键期.在此期费宏或是李梦阳首次正式提出杜甫"诗圣"的概念.孙承恩使"诗圣"成为杜甫的专称,王嗣失完成了"诗圣"的定型."诗圣"说是对"诗史"说的反动,是明人贬宋尊唐的产物,也标志着杜甫在文学史上伟大诗人地位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6.
提到浪漫主义诗人,人们不自觉的想到的是诗仙李白,但对杜甫诗篇的研究让笔者感觉杜甫的浪漫主义更有一种感天动地的气魄和力量,一如他自己所言,有一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气势,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杜甫一生,借诗言志抒怀,惨淡经营,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谓“泪”透纸背之作。这些洒泪之作,往往都有着较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着对国家炽热而深沉的感  相似文献   

8.
周莹  罗朋朋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80-183,189
“情圣”杜甫辗转一生,其诗歌中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人其诗又分别被称为“诗圣”、“诗史”。杜甫对各阶层女性的丰富描绘与深刻展现,构成了其诗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的女性亲人、女性歌舞伎、上层女性以及苦难的乡村女性形象丰满真实。其进步的爱情观、女性观,亦玉成了其高尚的人格,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誉为”诗圣”,他的成就和影响几乎无人可及,但清初王夫之却对其存有严重的偏见,竭力贬抑杜甫人品,贬低杜诗成就。王夫之抑杜、贬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杜诗有悖风雅传统;二是厚古薄今倾向;三是重汉魏轻唐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走近杜甫     
陈健 《科技信息》2012,(4):331-331
初中生的古诗教学中,杜甫的诗歌占了极大的比例,而在教学中我们一定会提到"诗圣"、"诗史",但学生只是记住了这样的名词却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走近杜甫、了解杜甫,杜甫的生平及创作经历的介绍就尤为重要。因此对杜甫的诗歌进行浅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素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有着无所不能的才华。同时,忧愁类风雨意象贯穿杜甫大半生时光,在不同人生阶段体现诗人互相渗透而且侧重不同的忧患心理,展示了诗人理想的失落、人生的凄寒、对故乡的渴望、对事实的慨叹以及风餐雨卧的漂泊状态。  相似文献   

12.
正"诗圣"杜甫知识渊博,经历坎坷,一生正直善良、忧国忧民。他广泛阅读经典作品,杜甫在37岁时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并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句"读节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世人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感悟颇深,特别是对堪称诗眼的"破"字有多种理解,但每一种解释都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杜甫阅读观的理解。一曰"突破":就是突破万卷、博览群书的"多读"。夏松凉认  相似文献   

13.
鸬鹚     
鸬鹚鸟羽毛乌黑,性食鱼类,故又称鱼鹰、水老鸦,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种水鸟。饲养鸬鹚并用它来捕鱼,在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诗圣杜甫就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诗句,其中“乌鬼”即指鸬鹚。建于132年前的浙江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内,至今保留的68幅壁画中有一幅《冬季渔猎图》,画的就是鸬鹚捕鱼的欢乐景像:有的鸬鹚潜入水中捕鱼,有的口衔猎物浮出水面,有的渔翁用竹竿赶有鱼的鸬鹚,有的渔翁正在鸬鹚嘴中取鱼,真是一派繁忙的场面。鸬鹚于诗画中也屡见不鲜,唐代诗人杜荀  相似文献   

14.
孙科 《科技信息》2010,(21):I0361-I0361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时代,755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一生和他的时代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史上大多数人认为“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是学晚唐体,宗贾岛与姚合。但实际上他们学习的是杜甫的诗歌,宗杜而非仅仅贾、姚。他们直接学习贾岛与姚合,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杜甫。因为他们的才力与学识等决定了他们无法直接学习杜甫,但并不是像某些人认为那样不学杜甫,“抛弃杜甫”,而是间接学习。这只不过是学习杜甫、接受杜甫的特殊途径罢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句来赞誉"诗仙"李白的诗作。这位诗人就是被人们尊为"诗界圣人"的杜甫,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徒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才,可以敌国,杜甫的诗名,在该研究者的心目中,"与天际齐高,与大地一样辽阔,与春常驻,与金石并寿,可与日月并分光辉"。《登高》是该研究者读过的杜诗中最喜欢的一首,该文就该诗所传达的诗人情感的变化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马是杜甫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杜甫从“宝马英雄”和“骐骥不遇”的传统母题出发,运用中国传统文学特有的意象模式来抒写自己的英雄情结和“不遇情怀”。杜甫创作的各个阶段诗人心象与马意象存在内在联系。杜甫绘制的马意象图不仅是自己人生的缩影,而且是自身价值追寻的过程。尤其是“病马”、“老马”、“瘦马”等描写丰富了马意象的主题文化。  相似文献   

18.
杜甫《又呈吴郎》诗的“吴郎”为何许人,历来鲜有其辨者。根据杜甫夔州诗中三首写“吴郎”的诗篇,考辨了“吴郎”为杜甫之女婿。  相似文献   

19.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诗人杜甫一生锤炼出多多少少的“惊人语”,扣动着千百年来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这些“惊人语”形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主要方面,这是人所公认的。但有人认为:七五九年(“三吏”、“三别”创作的年头)是杜甫沉郁风格发展的高峰,七六○年入蜀以后的后期诗,  相似文献   

20.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的“寒士”指什么人,不同的理解关系到对这首名诗的思想内涵的不同把握。近来有不少杜诗注释本和研究文章把“寒士”解释为“广大的穷人”或“人民”,从而认为杜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