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绿色空间主要功能和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充分考虑人类意象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绿色空间的影响,从景观特征、生态容量、人地关系、威胁性因素等方面建立了界定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综合指标体系.并以福建省莆田市城市绿心为例,依据绿心的现状特征选取合适的具体评价参考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李尔特态度量表等方法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并根据相关原则界定出绿心的具体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担负着生态公共客厅和都市生态绿心的重要城市功能,要达到以上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提升本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的自然人文条件,通过随机调查和实地调研,论述了建设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可识别性的两个条件:整体性认知和独特性认知;进而提出了具体建设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刘启宏 《甘肃科技》2009,25(19):84-85
就生态绿色城市建设这一时尚敏感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由当前形势迫切需要导入,引出生态绿色城市这一中心论题,后从建设生态绿色城市的重大意义介进,继而渐进,阐明了建设生态绿色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就"如何建立"和"怎样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地探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余姚榨菜不光是一个产业、一个农业品牌,更是一张城市名片。依托优越的自然农业条件,余姚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绿色产业"崛起之路确定为重点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标杆示范企业。余姚榨菜就是其一。面对全球食品质量安全要求最严格的日本市场,速冻蔬菜龙头企业——海通食品集团余姚有限公司狠抓质量提升,创造了近30年出口无退货记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持续运营的城市绿心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城市"绿心"空间发展模式与内涵,对国内外著名绿心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可持续运营的思路,以浙江台州市为例,文章对城市绿心区的开发战略、总体功能定位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对绿心旅游资源现状和潜力的评价,提出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生态绿地的建设。其布局原则除满足生态学原则外,还应当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本文在简介城市绿网建设生态学原则的基础上,指出了城市绿网在结构布局上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为城市绿网的合理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来,贵州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从不缺少精彩及亮点,可谓是成绩斐然。初春的贵州处处涌动着绿色的波涛,从延绵不断的群山到低矮的丘陵;从绿树掩映的村庄到森林环绕的城市;从田间地头的大树到城市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一连串的绿将贵州联成绿色的海洋,宛如一幅"树在黔中、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美丽画卷。这是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硕果。  相似文献   

8.
<正>自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城市园林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全市共有园林绿地1425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40.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09平方米,绿色、环保理念在厦门得到很好的诠释,已具高颜值的生态花园城市景观,得到习总书记的高度肯定。目前厦门市正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造"高标准的生态花园之城"。尽管厦门的绿量、绿意、绿景一直在稳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对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规划策略,并对今后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伊晓燕  王策 《科技信息》2007,(29):65-65,70
乌鲁木齐城市北郊防护林体系作为乌鲁木齐城市生态防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北郊区域现状,提出了以"绿网"、"绿廊"为骨架,镶嵌以"绿斑"的北郊防护林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构想。  相似文献   

11.
王琳  卢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8):7404-7414
传统雨水和污水管理基础设施的弊端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下日益显现,绿色基础设施已被认为是更具可持续性的、理想的替代设施.从目标制定、设施类型选择、所选设施数量及规模确定、选址和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5个方面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于雨水和污水管理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鉴于难以量化绿色基础设施收益限制了相关规划研究的发展,指出通过跨学科、多部门合作,建立水文生态耦合模型探究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交互机制是支持绿色基础设施提供水文、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的量化研究的可行途径.阐述了分别从设施尺度和网络尺度进行完整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的必要性,明晰了景观格局优化是在设施尺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以保障并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功能的技术路线,指出对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研究应逐渐由雨污管理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态系统中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视角的多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  相似文献   

12.
归纳了上海城市更新中绿地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从经济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绿地的间接经济效益,使绿地成为城市更新中的动力的解决方法,并从生态角度出发指出绿地规划应当朝着结构网络化,设计生态化方向发展,开展垂直绿化,增加三维绿量.最后以大连路概念规划为例,分析了绿地规划融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针对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和建设的特点,应用GIS提出一种易操作和可验证的绿地可达性指标定量评价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了绿地规模、人口分布和交通成本因素,比较客观准确地建立了阻力模型,有可以度量实测的指标结果。经过方法比较和案例验证,这种模式的评价结果更适合作为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可达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广州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涛  林本坚 《科技信息》2008,(20):293-294
通过分析广州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现状,针对主要存在的问题,对广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中的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特别是对城市绿地规划、生态和节约型城市绿地建设、立体绿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5.
在对介休市绿地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生态和景观规划相关理论,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关规范为依据,提出了“四轴、两环、两片、十园、多点”的生态环境结构规划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及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指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地分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的内涵和实质,并提出了评价的途径以及评价体系的生成方式和特性.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趋于饱和,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之规划中不可抗拒的主观因素,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占用了大量农林用地.为了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正在努力发展城市绿地.北京市为了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世界城市,于2007年启动了郊野公园环建设,2012年启动了平原造林工程.本文以城市绿地的起源、发展及其功能为主线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著作进行综述性研究,针对北京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能够充分考虑到绿地系统景观和生态两种效应.常州市新北区濒临长江,位于其南岸.在新北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中,首先分析并指出了新北区的现状绿地存在的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缺乏连续性、绿地斑块的面积和数量偏少等一系列问题,进而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确立了整体性与连续性、自然优先、地方精神等五条规划原则;然后确立本区域的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构.依据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效应原理,根据研究需要,将新北区复杂的景观系统分成区域宏观尺度、分区中观尺度以及具体规划设计的微观尺度这三个尺度层次,利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分别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的绿地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9.
聊城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既能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科研和学习环境,还能向社会展示大学精神面貌、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本文在聊城大学规划用地功能分区基础上,结合水城特色,提出其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为“一带、两轴、三环、七区”,旨在塑造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突出、校园气氛浓厚、景观艺术观赏性强且具有时代特色的园林式大学.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06、2009年Landsat5 TM和2013年Landsat8 OLI 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结合以往的相关数据、资料和实地调查,对厦门岛及周边区域的城市绿地进行提取分类,并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将绿地遥感影像划分为林地和其他绿地,分析区域内绿地面积和空间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利用中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NDVI和K T变换可以更简便、大面积地提取绿地信息;2006—2013年,厦门岛及周边区域城市的绿地面积逐年增加,但绿地空间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建议厦门市应对城市绿地进行系统规划与建设,合理分布绿地空间,推进垂直绿化,合理配置绿化物种,以本地物种为主,提高景观稳定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