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文学的概念、语言的约束力、译者的创造性、译入语文化、译者的国籍和翻译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六个方面论述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指出翻译文学是国内文学的一部分,但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文学风格翻译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风格翻译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过于片面或简化地看待文学风格翻译都会远离翻译实际.作家个人风格是在时代、民族、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译者也是如此.因此,译者、读者以及译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处理文学风格翻译中的取舍.  相似文献   

4.
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以及他所阐释的关于操控文学翻译的若干要素: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及赞助人对翻译研究,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基础上,探讨各要素在多个译者对The Lysistriata的不同翻译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梁淑芳 《科技信息》2010,(21):277-277,356
文学翻译是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需要译者积极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本文拟通过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证明要做出高品质的翻译,译者必须扮演好这些角色。  相似文献   

6.
陈静 《科技信息》2008,(3):452-453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旨在挖掘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是以忠实为导向,并且是由译者追求的目的所决定的.翻译目的导致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而创造性叛逆又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译者在目的的驱动下从内容、语言、风格层面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7.
李丹 《科技信息》2013,(6):518-518,520
受到时代、传统、文化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翻译意图和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再创作,这一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突出。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对鲁迅和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视文化意识、翻译目的和审美取向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贝尔曼提出的翻译批评理论中有关译者的翻译立场入手,结合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译文探讨译者的翻译立场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的影响。阐明从译者翻译立场来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文学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根据该理论分析可得出:理解的历史性视文本理解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的;视域融合是文本视域和理解者视域差异性的相互交融,文学翻译是译者努力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效果历史视理解对象为历史的存在,为同一文学文本重译提供了理论诠释。可见,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译者竭力使理解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相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强  李曹 《科技信息》2008,(14):263-264
本文针对在翻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直译法与意译法进行探索。直译法将原文风貌原汁原味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而意译法将原文生动活泼地于目标语中再现,两者相辅相成,各有优势。要妥当地处理两者间的关系,翻译工作者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钱蓉蓉 《科技信息》2009,(33):I0155-I0156
传统译文强调原文和原作者,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是舌人。语用学者认为听话者不仅要明白话语的表层含义,还必须知道话语的内层含义。奥斯丁将言语行为分成三个部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之果。这个理论对应用翻译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以后翻译家提出译者主体性,允许在一定的空间译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本文以广告为文本阐述译者主体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特色,以期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及其翻译思想做出全新的探寻和挖掘。研究发现,鲁迅所倡导的"直译"即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实践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依然能够为广大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佐良作为一名翻译家,不但擅长于实践,而且对翻译理论也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并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他认为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应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在模拟对象和语义特征方面具有共性,在拟声理据和句法功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拟声词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这些共性和差异性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抽象法等,以使译文美感度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理论方法备受关注。“陌生化”作为一种效果,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受关注。陌生化效果的保留有助于描写译者兼文化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和译者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张扬、丰富的翻译艺术技巧。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备受国内外褒赞的中国现代小说,其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让众多翻译学家望洋兴叹。Jeanne Kelly与茅于轼的译本不能说是完美的,但却是一部优秀的译本。试从其作中探讨陌生化效果的翻译策略,希望翻译学者们对陌生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主要是译义,形式风格次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意义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和分类,其中概念义和情景义、描述义和感情义、本义和喻义、主动义和被动义、主题义和次要义是五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意义。辨析这几对意义直接涉及到翻译中对意义的正确理解及恰当表达。在翻译中译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动态的策略。否则,就会影响到语际间信息意义的转换,影响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的交际活动。广告作为一种以劝说、呼唤功能为主的操作型文本,其翻译应该更注重文化交流中的功能对等。研究表明:广告翻译中的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皆与源语、译语文本之间的直译有关,而重写是避免各类语用翻译失误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