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州河微生物功能群落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苏州河水体及底泥中微生物功能群落的数量分布以及与主要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泥中微生物的功能群落数量从上游赵屯到下游浙江路桥,随污染程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与营养盐的含量密切相关,其中总异养菌与BOD5的相关性r为0.737,磷细菌与TP的相关性r为0.914,氨化菌与TN,NH3-N的相关性r分别为0.862,0.871,反硝化菌与NO3-N,NO2-N的相关性r分别为-0.242,-0.226。  相似文献   

2.
采用平板计数、液体稀释法计数,对石家庄某军事学院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内,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群以细菌、真菌、放线菌为主,总数在107 CFU/L以上;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以细菌数量最多,达到108CFU/L以上.从生物滤池进水到人工湿地出水,水体中原生动物数量先增后减,但种类增加,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也依次减少,说明水体污染程度次第降低;季节变化及进水CODα的含量对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数量有一定影响,9月份进水中的CODα浓度低,导致真菌、放线菌的总数增多,分别达到8.0×107 CFU/L和9.6×105 CFU/L,造成出水浊度高、CODα的去除效果差;人工湿地系统中表层土壤微生物和深层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污水中污染物(CODα)去除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污水中CODα的去除主要依靠的是表层土中的细菌和真菌,其相关系数可达到0.69、0.84以上;人工湿地土壤样的微生物中,不同区域土壤样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都随着季节的改变会有变化,但随着季节变化的规律不很明显.土壤样中硝化菌的数量与温度呈正相关,反硝化菌的数量与温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灰关联度熵分析方法,分别以SUFR(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缺氧区反硝化以及反硝化吸磷效果为目标,研究导流参数对该系统缺氧区影响的相关性及其重要性顺序.试验结果表明,各导流参数对SUFR系统缺氧区反硝化以及反硝化吸磷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反硝化而言.各机械导流参数对其影响的顺序为:导流转速大于导流叶片的折角大于导流叶片的串联层数大于d/D;对于反硝化吸磷而言,各机械导流参数对其影响的顺序为:导流叶片的折角大于导流转速大于导流叶片的串联层数大于d/D.导流参数对反硝化及反硝化吸磷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导流参数的变化对反应器内剪切环境和流动状态产生了影响,但导流参数对反硝化及反硝化吸磷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小兴安岭落叶松苔草沼泽土壤微生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油桦-苔草沼泽植物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中,以细菌最多,其次为真菌,放线菌较少。这是森林沼泽土壤微生物的特点。各类微生物在土层中的数量,受土壤温度、湿度和地下水位的影响,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硝化菌、铁还原菌和反硫化菌在土层中分布受永冻层、地温和土壤湿度的影响,时、空变化规律亦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研究随有机碳与无机氨氮比(C/N)升高,自养硝化膜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C/N升高,微生物菌群从以硝化细菌为主导到以反硝化细菌为主导,硝化过程也由仅硝化到同时硝化反硝化.主要的硝化菌是Nitrosomonas europaea和Nitrobacter sp. ,主要的反硝化菌是Pseudomonas sp. , Acidovorax sp.和Comamonas sp..在高C/N 时,尽管反硝化菌占多数,但硝化菌并没有消失,而是与反硝化菌同存.  相似文献   

6.
吴岩  任相浩  寇莹莹  成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5):10544-10549
依托传统A/O工艺,采用短程硝化-反硝化处理人工高浓度氨氮废水,并投加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BMc-1强化废水处理效果,研究菌剂对污水脱氮的强化效果并分析对功能菌带来的变化。结果表明,投加菌剂后可以强化脱氮性能,实验组氨氮、总氮(TN)去除率达98.8%、82.0%,比较对照组氨氮、TN去除率97.3%、75.5%,分别提高1.7%、6.5%。16sRNA测序结果表明,投加菌剂使得活性污泥中微生物量、丰度以及多样性提高,菌剂对系统原微生物环境稳定性无影响,系统中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Chloroflexi为优势门未改变。投加菌剂后主要反硝化菌Thauera和氨氧化菌Nitrosomonas数量稳定,Pseudomonas、Thiopseudomonas、Terrimonas、Nitrosomonas脱氮功能菌占比提升。检测出Acinetobacter、Pedobacter等原系统不存在的脱氮相关功能菌。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菌剂BMc-1具有强化生物工艺脱氮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采集的长江口潮滩沉积物进行了硝化微生物的富集培养,通过宏基因组技术分析了富集物中硝化微生物的种群结构.检测到4类硝化微生物(占测序总reads的34.7%),包括新近发现的全程氨氧化微生物(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s, comammox)、严格的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ospira、β-变形菌门氨氧化细菌及氨氧化古菌.其中,comammox占硝化微生物类群的48%.此外,基于宏转录组技术分析了4类硝化菌群的基因表达特征(依据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数据库).研究探讨了潮滩沉积物富集物中硝化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与基因表达特征,证明了长江口潮滩沉积环境中comammox的存在,并验证了其基因表达活性.研究结果加深了对河口地区硝化微生物的认识,对于未来硝化过程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反硝化聚磷菌的SBR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与浓度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DPB原理,以SBR反应器富集反硝化聚磷菌,进行各阶段的泥水混合液中微生物浓度与种群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聚磷菌\反硝化聚磷菌的浓度分别增加为原来的94和75倍.第2段运行后,常规聚磷菌和部分放线菌被淘汰,污泥沉降比(SV)的变化为反应器细菌变化提供了指示作用.好氧段中硝化菌、亚硝化菌浓度明显比厌氧段的高.好氧段中亚硝化菌下降为原来的0.63倍,但硝化菌的浓度增加为最初的19.3倍.反硝化菌、聚磷菌的浓度比反硝化聚磷菌多.反硝化菌的浓度先上升后下降,第2段淘汰了常规的反硝化菌.反应器中有一定量的发酵菌和产乙酸菌,但无产甲烷菌.富集后聚磷菌的种类减少且集中,反硝化聚磷菌以假单胞菌属、棒状杆菌属为主,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次之.  相似文献   

9.
严炎  孙启祥  韦朝领 《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1):1164-1174
以长江中游芦苇滩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分离培养计数方法和PCR—DGGE技术重点研究了人工杨树林对芦苇滩地土壤细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芦苇地相比,人工杨树林根际土、根表土和0—10cm土层中的氮、速效磷和总有机碳的含量都明显降低;人工杨树林下根际土中的微生物数量都比芦苇地的低,而其根表土中则是细菌、真菌数量低于芦苇地,放线菌比芦苇地高;就4种功能细菌来说,人工杨树林根际土的纤维素菌、反硝化菌、硝化细菌和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则比芦苇地低,而根表土中除了氨氧化细菌外,其他3种功能细菌含量又比芦苇地的高.4种功能细菌数量在不同的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也各不相同:在0—10cm土层中,人工杨树林的纤维素茵和氨氧化细菌的数量高于芦苇地,而其余2种功能菌则低于芦苇地;在10—25cm土层中,人工杨树林的纤维素菌和硝化细菌含量低于芦苇地,反硝化菌的含量却高于芦苇地,而氨氧化菌含量相同;在25—60cm土层中,除了纤维素菌,其他3种功能细菌含量都是人工杨树林低于芦苇地.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滩地中普遍存在的细菌类群为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而人工杨树林和芦苇地的根表土、根际土和0—10cm土层均存在各自专有的细菌种群,表明人工杨树林对芦苇滩地土壤中细菌种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效反硝化菌强化固相碳源生物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作为固相可生物降解模式碳源的生物填充床,针对分离获得的高效反硝化菌开展强化生物脱氮的特性研究,并利用荧光定量PCR解析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投加反硝化菌(W14)可以明显地提高反硝化脱氮效率,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0.5 h时,反硝化菌强化脱氮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效率达到90%以上,且能有效地降低出水残余的DOC浓度。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高效反硝化菌投加强化能够增加nir S基因丰度和比例,较好地解释了不同接种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效果差异,即反硝化菌的强化作用能有效增加反硝化菌数量并强化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总水力停留时间(11 h、9 h、 8 h、 6 h)对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利用SUFR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HRT大于8 h(厌氧停留时间1.51 h,缺氧停留时间2.25 h,好氧停留时间4.24 h)时,该系统COD、TN、TP的处理效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减小变化不大,COD、TN、TP去除率仍分别达到93%﹑87%、90.2%以上.当HRT降为6 h(厌氧停留时间1.13 h,缺氧停留时间1.69 h,好氧停留时间3.18 h)时,处理效果变化较大,但COD的去除率仍高于85%,TN、TP的去除率变为76%、72%,仍具有较高的去除率.这说明,接近活塞流特征的SUFR系统可以减轻增加水力负荷对污水处理的负影响,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2.
沙溪水污染对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溪是闽江上游3大支流之一.近年来,随着三明市经济的发展,局部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对沙溪三明河段的细菌、真菌、大肠菌群以及降解污染物的主要微生物进行了数量跟踪.结合COD、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对沙溪水环境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与主要的有机污染物值之间存在显的相关性。所有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表明微生物在降解与净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降解有机物的主要微生物的数量于COD显相关.可作为该河段有机污染物水平的指标;研究结果还显示。三化总口和三农电化口是主要的有机污染点.应加强对这两个位点的监测和排污管理.  相似文献   

13.
沾3内源微生物驱的生物特征变化及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微生物驱油通过激活油藏中特定的微生物群落提高原油采收率。分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驱现场试验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优势菌的动态变化,考察油藏生物特征与现场开发动态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优势菌含量与现场生产动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菌群多样性与原油产量之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4类优势菌的交替协同作用直接影响了原油产量,优势菌总量的变化与原油产量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且油井产量的变化滞后于生物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前,以国际水协ASM系列(1~3号)为代表的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改建和运行管理以及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研究.通过对废水组成的详细分析和模型参数的修正,运用ASM2模拟了SUFR(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中COD和氮、磷的去除.模拟结果表明:由模型所得出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说明ASM2能够反映COD和氮、磷在SUFR系统中的变化状况.当SUFR系统运行参数发生变化时,模型可以作为有效的预测平台.  相似文献   

15.
传统豆制品营养丰富,含水量大,但容易腐败变质,尤其是鲜食豆制品保质期短、运输储存均需低温冷藏。这严重影响了传统豆制品的产品品质与消费者的食用安全,限制了生产加工企业的产量及其产业化发展规模。确定传统豆制品腐败菌的来源和种类,分析不同腐败菌与豆制品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并采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抑制,有效延长保质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从制作传统豆制品的原料大豆自身的种植土壤、种皮微生物与内源微生物,原料预处理、加热残留、加工辅料带入的安全隐患、设备清洗不彻底等生产加工过程的影响,以及贮藏环境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引起传统豆制品腐败变质的原因与途径。在原料存储和生产加工中,要进行高标准和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总结了引起传统豆制品腐败的细菌和真菌等主要微生物的来源、腐败现象、污染的豆制品。传统豆制品在贮藏过程中,针对腐败菌群体系呈现出不同优势菌群的动态菌相变化,应用传统方法结合现代技术进行腐败菌的系统分离和鉴定,根据特定腐败菌进行抑制是有效延长保质期的关键;针对传统豆制品腐败菌采用物理杀菌、化学抑菌和生物防腐等抑菌方法及其抑菌机理的阐述。特别是针对不同的传统豆制品品质及腐败菌的特点,采用新型物理杀菌技术结合安全高效、抑菌效果好的生物方法,尤其是对微生物源抑菌剂的应用,为有效延长传统豆制品保质期提供独特的优势,以期为传统豆制品保鲜的新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松嫩平原羊草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微生物数量的研究发现,随着羊草的生长发育,根际微生物数量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羊草生长发育初期根际微生物数量较少,随着生长条件的改善,微生物生长繁殖逐渐加快,数量逐渐增大,果后营养期达最大值,然后又下降.对羊草根际微生物数量与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羊草整个生育时期,根际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羊草地上生物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九山湖中7种细菌生理类群:产淀粉酶菌(AB),产蛋白酶菌(PB),有机磷细菌(OPB),无机磷细菌(IPB),硝化细菌(NB)及反硝化细菌(DNB),产脂肪酶菌(LB)的分布,以及它们与主要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春季,在九山湖中,OPB与总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NB与NH^ 4-N存在显著的正相关,DNB与NO^-2-N存在显著的正相关,LB与油脂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OPB,IPB,NB,PB,DNB,AB与水温无显著相关性,而且除DNB与溶解氧(DO)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外,其余细菌与DO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山东省某酒厂大曲中的微生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曲中的主要微生物分属于细菌的六个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酵母菌的四个属:酵母属(Saccharomyces),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汉逊酵母菌属(Hansenula),球拟酵母菌属(Torulopsis);霉菌的五个属:红曲霉属(Monascus),毛霉属(Mucor),根霉属(Rhizopus),曲霉属(Aspergillus),犁头霉属(Absidia),其中霉菌的数量最多,细菌次之。  相似文献   

19.
Live vaccines have long been known to trigger far more vigorous immune responses than their killed counterparts. This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ability of live microorganisms to replicate and express specialized virulence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invasion and infection of their hosts. However, protective immunization can often be achieved with a single injection of live, but not dead, attenuated microorganisms stripped of their virulence factors.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which are detected by the immune system, are present in both live and killed vaccines, indicating that certain poorly characterized aspects of live microorganisms, not incorporated in dead vaccines, are particularly effective at inducing protective immunity. Here we show that the mammalian innate immune system can directly sense microbial viability through detection of a special class of viability-associated PAMPs (vita-PAMPs). We identify prokaryotic messenger RNA as a vita-PAMP present only in viable bacteria, the recognition of which elicits a unique innate response and a robust adaptive antibody response. Notably, the innate response evoked by viability and prokaryotic mRNA was thus far considered to be reserved for pathogenic bacteria, but we show that even non-pathogenic bacteria in sterile tissues can trigger similar responses, provided that they are alive. Thus, the immune system actively gauges the infectious risk by searching PAMPs for signatures of microbial life and thus infectivity. Detection of vita-PAMPs triggers a state of alert not warranted for dead bacteria. Vaccine formulations that incorporate vita-PAMPs could thus combine the superior protection of live vaccines with the safety of dead vacc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