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气浮净水系统中填充式溶气罐溶气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给出了气浮净水系统填充式溶气罐中溶气量的计算式。计算表明,由于难溶气体在溶气罐中富集,使溶气罐中的气体体积分数与新鲜空气不同,进而使溶气罐气体的享利常数降低。若在溶罐工作过程中及时置换其中的旧气,可使溶气量提高,进而使泵水系统的能耗降低10%左右。  相似文献   

2.
加压溶气气浮空气组成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通过对加压溶气气浮装置的检测和性能研究可知,气浮技术在给排水处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对于它的理论研究尚不足,为此重点就其9溶气系统理论性问题,按照亨利定律的原则,对压力溶气罐的溶解空气的组成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两种数学模型,第一是压力罐从运转开始,直到最终罐内气水平衡,罐内空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理论模型,第二是空气分子的摩尔平衡,研究压力罐内空气中氮和氧的组成比例,以及由亨利定律预测流出压力罐的压力水中饱和溶气比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推导出了气浮法中溶气水里空气溶解量的计算式,并与文献上的算式作了比较,表明后者在概念上含混,以致被误用.  相似文献   

4.
聚乙二醇对尼莫地平溶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测定了尼莫地平(nimodipine,NM)在聚乙二醇(PEG)的磷酸缓冲溶液中的溶解度;用熔融法制备了NM-PEG-6000固体分散体(SD);由差热分析(DSC)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鉴剐药物在载体中的存在状态,并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表明,随PEG浓度增大,NM的溶解度增大;NM以微细结晶存在于PEG中;随着SD内PEG比例的增大,NM的释药速率明显增大,而且2h的累积溶出度也增大。因此,PEG对NM有增溶作用;NM-PEG-6000固体分散体和物理混合物可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  相似文献   

5.
该文给出了一个计算难溶化合物溶解度的通用程度,并对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压力溶气的微气泡生成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压力溶气微气泡生成实验平台,在不同的压力条件下采用多种结构的释放器进行溶气水释气实验,分析释放器结构和工艺条件等因素对微气泡生成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微气泡生成直径与释气角间呈单增关系,当释气角大于60°时生成气泡直径增速变缓;微气泡生成直径则随着压力的升高呈递减趋势,当释气压力达到0.5 MPa时,不同结构释放器生成的气泡直径差异很小。在实验研究范围内,选用释气角为60°的释放器在0.4 MPa的释气压力下能够得到较小的气泡,从而提高气泡质量、改善气浮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项快速、简便、精度高的释气量测试技术,利用该技术对影响喷淋式溶气罐溶气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了温度、喷淋密度、吸收床填料种类及高度是影响溶气效率的主要因素。得出了喷淋式溶气罐的设计参数,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溶有甲烷煤油的稳态喷雾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当溶有甲烷的煤油稳态通过直圆孔喷嘴时形成减压沸腾喷射的喷雾特性,试验使用了基于小角度向前散射理论的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数码照相机,由溶解压力控制甲烷的溶解量,利用溶解气体释放产生的沸腾现象来改善雾化,分析了不同的甲烷溶解量、测量位置、喷射压力和喷嘴长径比对流量系数、喷雾形状和锥角、索特平均直径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应于不同长径比的喷嘴,存在一个溶解度临界值,溶解度大于该值时促进雾化,小于该值时抑制雾化;甲烷的溶入使煤油喷雾锥角急剧增大;喷嘴内部气液两相流的性质对溶气油喷雾特性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混合载体制备姜黄素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和溶出度.实验采用溶剂法制备姜黄素固体分散体,以体外溶出度和饱和溶解度为评价指标,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单因素试验筛选载体种类、单一载体与混合载体以及载药量,优化处方.最终处方为以尤特奇?聚丙烯酸树脂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混合载体,姜黄素和两种载体的质量比例为1∶2∶2,此时姜黄素的溶出效果最佳.姜黄素以无定形态分散在载体中,姜黄素与载体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15 min的溶出度可到90%以上,饱和溶解度是原料药的9.7倍.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三元固体分散体可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为姜黄素制剂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页岩气在泥页岩储层中以多种方式赋存,在开展页岩气资源评价时,需定量表征泥页岩对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气的容烃能力。基于泥页岩等温吸附试验,评价不同丰度、不同成熟度泥页岩的吸附气能力;并通过温、压校正转换至任一温度、任一压力下泥页岩的吸附气能力。借助Vasquez-Beggs模型,评价地质条件下油溶气能力,分析页岩气中不同赋存状态下页岩气含量的比例关系,推算出游离气量。研究表明,在压力达到一定后,泥页岩最大吸附能力主要受到有机质含量的制约;而油溶气量除了受到温、压和原油数量的影响外,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同样至关重要。从伊通盆地评价结果来看,双阳组页岩气最多可达到5 703.74亿m3,其中主要吸附态赋存于泥页岩储层中,其次为游离态页岩气,油溶气量较少,仅为165.54亿m3。  相似文献   

11.
惰性气体含量对深层地下水形成温度的示踪意义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惰性气体在地下水中的溶解量主要取决于水温和气体分压 ,而且溶解度在常见的水温范围内是水温的单调函数 .因此 ,当深层地下水系统处于封闭状态 ,系统中不存在蜕变成因或变质成因的惰性气体源时 ,可将溶解的惰性气体作为指示地下水形成温度的天然示踪剂 .  相似文献   

12.
水体大气复氧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气复氧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一个重要来源,复氧能力的研究是正确确定水中溶解氧浓度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大气复氧理论简要分析,指出水体中存在大量气泡情况下,如大坝泄洪下游水体或波浪破碎水体中,不仅需考虑自由液面质量传输,更需考虑气泡界面传质.概括了水体自由界面传质和气泡界面传质计算公式,指出目前还没有一个公式对所有河流水体有较好适用性,而误差较小的公式,也可能漏掉了一个或多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引入水体中溶解氧的"有效"饱和浓度和气泡穿透水体的"有效"水深两个参数,指出水中溶解氧的饱和浓度与水深相关,水深越大,溶解氧的"有效"饱和浓度越大,水体中溶解氧浓度愈有可能超饱和.  相似文献   

13.
饱和器底部温差对HAT循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饱和器底部温差STD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随着饱和器底部温差的增加,循环效率随之降低,而饱和器出口处空气的含湿量,单位输出功的水消耗及比功都有所提高,通过中冷器,后冷器及热水器的水流量也随之增大,当饱和器出口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时,循环电端效率。单位输出功的水消耗及比功都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通过中冷器,后冷器及热水器的水流量却有所降低,就水流量而言,从饱和器底部放出的水量(MW4)较多  相似文献   

14.
泄水建筑物过流水体剧烈掺气,水气两相间气体质量交换迅速而充分时,可以假定下游水体溶解气体饱和度达到最大值.在此基础上,考虑电站和泄水建筑物过流水体均匀混合后的溶解气体超饱和特性,建立水利枢纽下游水体溶解气体饱和度的预测方法.对哥伦比亚河流域4座水利枢纽和三峡工程溶解氧实测资料进行的验证计算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均与实测资料相近,且应用方便,可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对三峡工程典型库水位下大坝下游水体的溶解氧饱和度的预测计算表明,发生百年一遇以下洪水时,黄陵庙断面的溶解氧饱和度不超过140%;发生百年一遇以上大洪水时,需要在防洪调度的同时进行生态调度,以减免超饱和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湿空气透平循环流程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换热器的位置与数目、体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原则、减小传热温差、避免带有显著温差的传热过程及充分利用每一个温度等级的能量等方面,分析了循环冷却水非等温混合流程的不足,提出了湿空气透平(HAT)循环冷却水等温混合流程,并对该流程的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得出了HAT最高热效率循环流程.还分析计算了该循环的热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惰性气体在地下水中的溶解量主要取决于水温和气体分压.而且溶解度在常见的水温范围内是水温的单调函数.因此,当深层地下水系统处于封闭状态,系统中不存在蜕变成因的惰性气体源时,可将溶解的惰性气体作为指示地下水形成温度的天然示踪剂.  相似文献   

17.
装修和不良家具造成了室内空气污染,通过某些日常生活中的简易方法,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降低污染.甲醛可以很容易地溶解在水中,在室内放置水(流动的水更好),可以迅速地吸收空气中的甲醛;动植物纤维对于气体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在新鲜空气中,被吸附的气体又会散发出去,晾晒柜橱中的衣物,可以将其中的各种有害气体移出室外.  相似文献   

18.
Aeschbach-Hertig W  Peeters F  Beyerle U  Kipfer R 《Nature》2000,405(6790):1040-1044
Noble-gas concentrations in ground water have been used as a proxy for past air temperatures, but the accuracy of this approach has been limited by the existence of a temperature-independent component of the noble gases in ground water, termed 'excess air' whose origin and composition is poorly understood. In particular, the evidence from noble gases in a Brazilian aquifer for a cooling of more than 5 C in tropical Americ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has been called into question. Here we propose a model for dissolved gases in ground water, which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of excess air by equilibration of ground water with entrapped air in quasi-saturated soils. Our model predicts previously unexplained noble-gas data sets, includ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tmospheric helium, and yields consistent results for the non-atmospheric helium isotopes that are used for dating ground water. Using this model of excess air, we re-evaluate the use of noble gases from ground water for reconstructing past temperatures. Our results corroborate the inferred cooling in Brazil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indicate that even larger cooling took place at mid-latitu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