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地理区划分析入手,论述了自然地城分异是旅游资源地域分异形成的客观基础,分析了自然地域分异等级单位与旅游地理区划等级单位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地理区划分析入手,论述了自然池域分异是旅游资源地域分异形成的客观基础,分析了自然地域分异等级单位与旅游地理区划等级单位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气候条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制约作用,时代愈早表现得愈明显。河洛与海岱地区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异同,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只有适应自然,辩证地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去改造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战胜自然,从而使人类文化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知识     
《大自然》2014,(6):27-27
<正>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之间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一般认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及地方性规律。  相似文献   

5.
论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分异规律揭示了自然环境差异的根本原因,旅游环境分异也受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尺度和旅游地理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形成的密切关联性上.用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作指导,可克服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主观随意性,使旅游地理区划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更好地为区域开发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服务  相似文献   

6.
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任何一项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关系都是综合的,而不同的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方面有关,农业对自然条件考虑的因素和工业就大不一样。西藏国民经济的发展,同西藏地区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研究西藏的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不能不考虑西藏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7.
认识荒漠     
<正>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矮小、荒凉贫瘠且地域广袤的自然地带。自然地理学视角的荒漠生物气候带是陆地植被随气候干湿变化而发生自然分异的现象,是植被与自然环境适应状况的真实反映。在自然界中,相邻两个生物气候带间的过渡是渐变的。荒漠草原就是草原带与荒漠带间的过渡类型,这里的自然景观和植被类型兼具荒漠带和草原带的特征,又被称为半荒漠。在我国,通常将200毫米等雨线作为荒漠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其中,年均降水量100~200毫米为半荒漠,50~100毫米为典型荒漠,小于50毫米为极旱荒漠。依据地表物质的组成不同,可  相似文献   

8.
大黑山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它处于温带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交界带,是东北平原与东部山地之分界线,也是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黑土、黑钙土地带与温带湿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地带的分界线。通过以大黑山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运用地方性分异规律和地带性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对比了大黑山东西部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大黑山东西部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  相似文献   

9.
论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域分异规律揭示了自然环境差异的根本原因,旅游环境分异也受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地域分域规律的等级尺度和地理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形成的密切关联性上。用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作指导,可克服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主观随意性,使旅游地理区划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更好地为区域开发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服务。  相似文献   

10.
所谓区域分异,是指地球上的动物群随着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变化,而产生一定的空间地理格局、形成不同的动物区域。这些区域单位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相互适应的,因而动物群的区域分异可以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研究动物群的基本区域分异规律,可以了解动物群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进行动物地理区划和合理的利用动物群提供理论依据。动物群是自然地理环境组分之一,它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一方面受现代生态地理条件所制约,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而表现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另一方面又受区系历史所影响,与动物的系统演化和地史变迁相适应,而具有区系性特征。地带性、非地带性和区系性是动物分布的基本区域分异规律,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世界陆地动物分布的基本轮廓。此外,动物的分布尚有垂直带性和地方性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渭南地区自然环境分异因素的分析,研究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与土地类型结构的特点,了解各种土地类型的综合生态特征和最佳生境条件,确定土地的等级关系,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书介绍     
《综合自然地理学原理》地理系刘胤汉教授编著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原理》一书,已由我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七章,约25万字,插图20余幅.内容涉及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类型与评价、综合区划、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等,系统反映了自然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可供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生及相关科研、生产部门参考使用.该书出版后,同行及读者评价颇好,一版书已脱俏.为满足读者需要,陕西师大出版社已于1990年6月再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青海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但是由于地处封闭地带,地区发展缓慢,在历史时期,其森林资源虽有破坏但相对较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该地区发展和开发的加剧,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此时青海地区的森林资源受到两种不同的对待,即对天然林的无休止砍伐和轰轰烈烈的人工造林运动的进行。本文结合相关史料记载,通过对该地区自然状况的分析,对天然林木的破坏状况的研究和对人工造林运动成果的探究,在肯定自然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前提下,探讨人类行为下青海地区的森林资源状况及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中了解造林、护林经验,探讨人类该如何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伴生着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和农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采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环境逐渐转化为农业和工业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伴生着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和农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采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环境逐渐转化为农业和工业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的研究一向受到国内外地理学家的重视,现已成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人们要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有效地改造自然,必须不断扩大和加深对自然环境的现状与历史的研究。在研究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时,可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地质时期,可是与现代自然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仍然是第四纪,尤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哈尼族在认识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创立的寨神林-村寨-梯田-溪流四位一体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分析了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对于哈尼族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了在认识与利用地理环境的实践中,把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都看成“行动者”的必要性。指出应重视哈尼族长期积累的生态型农业经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保持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地是一种复杂的自然地理系统,它通过山势特征从动力和热力两方面使地域分异复杂化.一方面山地本自产生垂直分异;另一方面它改变并破坏了水平分异,研究山地在地域分异中的作用对于地域分异规律的深入研究及山地自然区划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山地在地域分异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山地的隆起使物质和能量发生随高度的再分配.随着高度的增加,地心引力减小,大气密度变小,大气压下降,地面向外界的长波辐射数量增大,而因,能量收支平衡的结果,其辐射平衡值是很小的,有时并呈负值,因而表现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4个准则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统计指标评价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测算新疆2014年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其空间上的分异特征及自相关性。结果表明:(1)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应重点考虑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服务业增长率、平均每万人医生数、人均GDP等因素。(2)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以及"弧"型趋势的分异形态且由北向南递减。(3)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4个分指标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南疆恶劣的自然条件有关系。(4)在空间上聚集程度依次为:农业产出农业投入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人地关系认识史上,人类最先把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看成人类一切活动的主宰;随着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深入,人类认识到,人是可以战胜自然、利用自然的,进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现象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经过深入研究,人们最终找到了既不牺牲未来子孙后代生存需要,又能满足我们这代人需要的生存模式--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