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界对"技术人工物能否作为道德行动体存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肯定答案的观点较多关注技术人工物不断增强的社会角色,持否定答案的较多关注道德行动体的标准哲学概念及其既有定义、特征。回答该问题的关键在技术人工物是否满足道德行动体的必要条件。具有意向性和自主性是存在物成为道德行动体的必要条件。技术人工物基于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两重性之上的三元意向性、基于技术中介理论的差异自主性,使其满足了成为道德行动体的必要条件。在"人-技术"综合存在中只有技术人工物的自主性和道德敏感性强于人的时,它才作为道德行动体存在。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行动体存在,既扩展了技术设计者的伦理责任,又拓展了伦理学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2.
价值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是对人和自然界价值论地位的三种确立方式。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否定性的关系;自然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肯定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之间只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对立统一之合理的“度”或“点”在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是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0,(13):21-21
<正>最不适合受孕时间1:在人体生理节律低潮时间里受孕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从出生起一直到生命终止,身体内一直存在着体力、情绪及智力三方面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为人体生理节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中,除计算机之外,都是以解决体力劳动、以扩展人的体力为目标的。唯有计算机,以解决脑力劳动、以扩展人的智力为目标。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不是因为我们体力强,而是因为我们的脑力和智慧。因此,计算机在全世界已成为高新技术的领头羊,融进了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论医学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在论述了医学人文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医学的文化价值、的概念,它包括真、善、美三个方面,指出不应把医学作为一门纯自然科学来发展,医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在于它的文化价值,然后讨论了医学的文化价值医学道德建设及医学中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现象在我国某些领域还会存在,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异化政治人”是政治人中的变异体,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异化政治人”有自己独特的行为、特征和活动规律。对“异化政治人”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从法治、道德、民主、社会等方面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外星人”是很热的话题,“外星人”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单词。所谓的“外星人”是指目前地球人尚不清楚的外星高智力生物。然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外星人”这个词,是不恰当的。首先,我们是将这种外星高智力生物当成了人,这是不合适的。人,是一种动物,人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类是地球上由其他动物经过几百上千万年进化而来的,只有这种动物才可以称之为人。而“外星人”,首先应该是一种生物,但是这种生物并不是地上产生的,尚不知是由  相似文献   

8.
一、充分发挥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发展农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实行科学种田。农业搞好搞坏有几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方面的因素是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等。第二个方面的因素是原来的农业生产基础,包括使用的农业工具、机器、农田基本建设、农艺水平等。去年安徽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原以为要减产百十亿斤,实际没有减多少,原  相似文献   

9.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强调自身“没有情感”,但能根据算法分析人类情感,并将情感要素添加到人机交谈过程中。据此现象,本文提出与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相似且有密切关联的“一般情感”概念,从社会性、对象化、交互性三大方面说明一般情感的特征。本文讨论了一般情感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中所产生的现象,即情感的商品化,对一般智力的繁荣与作用的确认,情感劳动作用领域的压缩。在相应问题背后,是技术对情感的规定以及人对自身情感的技术操作。本文认为,在ChatGPT的时代,面对一般情感,应把握人类情感的直接性、主动性、有限性这三大特征,把握真实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一、了解人和人性 提高人际交往和掌握成功的人际关系技巧的第一步是:正确地了解人和人的本性。了解人和人性可简单概括为—“按照人们的本质去认同他们”,“设身处地认同人们”,而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人首先是对自己感兴趣,而不是对你感兴趣!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代技术现象学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现象学是技术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伊代是其流派的典型代表。伊代的技术现象学包括体现关系和释义关系等四种人类与技术的基本关系,技术非中立的、放大一缩小的本质特征,工具的“意向性”能力和技术的潜在倾向性等方面。技术现象学认为,工具是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居问调节者,它既是知识产生的基础,又是对所获得事物的非中立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的结构性嵌入,正在消解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张力。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偶然性的悬置,用技术的有限性替换了人类解放的可能性。科学研究的客体主体化,彻底将人暴露于自我消解的危机之中。重构科学研究范式,重塑科学精神,使人重获面向未来的现代性,是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研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14.
"算法伦理"是计算机科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算法本身的伦理属性以及算法所体现出来的伦理功能。作为计算机伦理的重要内容,算法伦理以人权、社会公正、人类福祉、美德为其价值基础,以算法设计者道德责任的建立、价值敏感性设计以及建立算法使用的法律规范为其主要的建构进路。通过推动算法伦理的实现,有助于使算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对人工智能的风险产生了巨大的担忧。人工智能究竟会统治人类还是服务人类?历史唯物主义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视角。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人工智能的活动与人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它不会实践,因而人工智能不是人,更不会全面超越人类和统治人类。人工智能的益处和风险均来自于其应用,而其应用又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故人工智能究竟是全面服务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风险,从根本上取决于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因而也使自己面临严重的生态冲击。今天,可持续发展已成了人类是否还有可能继续获得更加繁荣的未来的关键。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和概念分析说明了荀子提出的人定胜天和人天协调的统一性,以及它对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技术内容。该文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探讨评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中国古代人天关系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以及司马迁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的独到的见解和发挥,并对《史记》中记载的一些科学技术史实进行了研究,指出它们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8.
“熵”理论揭示了污染产生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打破“器物至上”和“技术乐观主义”的窠臼。中国新型现代化的本土性和修茸性特征,决定了其对低熵化发展模式的诉求。“熵”定律在科学层面揭示了发展的认识原理,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层面给出了发展的战略原则,低熵化发展模式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发展的操作方式与演进路径。培育低熵观念、选择低熵技术、营造低熵社会环境,是低熵化发展模式付诸实践的应有之念。在弱“熵”的进程中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和谐型社会,并由此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型现代化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它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起源及发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诠释为主。到宋代时,心学派基本沿袭了早期道德化的诠释方向,但理学派则强调其中的理性精神,对宋代科学的兴盛影响重大。在明清之际,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实证化的取向更加显著,使格物致知论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为近代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对接铺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后,格致论几乎完全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对格物致知论历史源流的梳理,从中还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原创、创新、科技创新力的有关概念;从原创角度分析了我国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过去与现在;探讨了我国农业科技为什么缺乏原创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增强我国科技原创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