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伦理的类别以及伦理与悲剧的联系,对《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戏剧作品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伦理在悲剧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8,(1):75-78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小说是关于大淖的微型方志式笔记体小说,其中主人公巧云的人物形象源自汪曾祺童年时遇到过的"锡匠恋人"与"挑夫妻子"的叠加,十一子则来源于《白水滩》和《小放牛》两出戏剧的拼接。从小说文体到故事本事,《大淖记事》以民族志的叙事方式志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乐观与坚韧,从容与顽强。  相似文献   

3.
胥少先 《科技信息》2010,(20):I0153-I0153
《人与鼠》采用两层叙事:叙述者叙事和小说人物叙事,叙述者叙事客观,人物叙事使叙述者叙事丰满完善;时间、场景和事件高度统一,有古典戏剧三统一之韵味.小说的五中叙事运动巧妙结合,集中运用省略、等述和减速,结合了戏剧和小说的优势.这些叙事艺术成就了《人与鼠》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里乌鸡国王被御弟谋杀的故事,受欧洲历史上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传说影响。对《西游记》与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进行平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5.
《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借助对名士的讥讽解构了名士日常的权威,实现一种狂欢式的解放;借助艳情的描绘解构了鼓荡人心的革命理想,为各个层次的广大受众提供了某种想象性的满足,就像《哈姆雷特》、《红楼梦》一样具有了追求自由的文本生命。  相似文献   

6.
河南作家南飞雁的中篇小说《红酒》《灯泡》《天蝎》属于官场小说的范畴,南飞雁的小说应读作"官场"小说,更应读作官场"小说"。人物命名的符号化使小说成为一种寓言式书写和隐喻式表达,其要表达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官场空间和生活于官场的人们对权力追求的集体"有"意识。作为官场"小说",南飞雁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话语方式,小说隐含作者的道德倾向和价值取向影响了叙述者,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一起对受述者、隐含读者和读者产生影响。小说通篇采用自由间接引语的话语方式,使叙述者主体与人物主体有融合的趋势,在融合中让读者体官道、悟人道。读南飞雁的官场小说,还应该对小说的语言魅力给以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大业拾遗记》与《隋炀三记》(《海山记》、《开河记》、《迷楼记》)是晚唐时出现的四篇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这几篇小说以隋炀帝事迹为叙述重点,意在探寻隋朝灭亡的根源。小说不但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合之处,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四篇传奇小说以其在艺术上的别有特色和成就,在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覃晓明 《科技信息》2013,(10):223-224
华裔女作家伍慧明以其小说《骨》走红美国文坛,随后,该书被"手推车奖"文选(PushcartPrizeAnthology)收录。和许多华裔小说一样,《骨》取材于伍慧明自身的生活经历,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悲剧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个移民家庭中各个成员生活经历及成员之间矛盾冲突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人生活上的艰辛与困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来探析华裔美国人身上所承受的历史与文化创伤,以及他们走出或摆脱创伤的艰辛之路。  相似文献   

9.
"饥饿"是理查德·赖特《黑孩子》(《美国饥饿》)的主题之一。对理查德·赖特而言,生活的意义在于努力寻求生命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和解读"饥饿"的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石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62-64
美国小说家丹·布朗(Dan Brown)凭着其新文化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一炮而红,成为美国文坛的新宠。着重从传统与后现代小说的特点出发,对《达·芬奇密码》的素材与主旨,叙事框架与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解密谊小说的成功之处。小说《达·芬奇密码》糅合了古老神秘的宗教文化与当代先进的高科技,虚幻与真实巧妙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极大满足了小说读者的阅读期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为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林威 《科技信息》2012,(23):245-245
Hamlet,the first of the great tragedies,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Shakespeare’s most popular play on the stage,for it has the qualities of a "blood-and-thunder" thriller and a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of life and death.The play opens with Hamlet,Prince of Denmark,appearing in a mood of world-weariness occasioned by his father’s recent death and by his mother’s hasty remarriage with Claudius,his father’s brother.Shakespeare is good at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s,controlling the languages,and he is a master to arrange the scene of drama,as well.He knows how to make use of an earlier scene in the later scene.I will explain it from the the death of Polonius and the scenes of Ophelia.  相似文献   

12.
自1921年田汉首译《哈姆雷特》至今,中国莎译已有了将近80年的历史,其中朱生豪的译本最为脍炙人口。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是朱译本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两大不足。从朱译莎剧的得失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关于哈姆莱特延宕的解释,存在一个共同的误解:把复仇理解为仅仅涉及哈姆莱特一人的事情,相对忽视其对手克劳狄斯。博弈论则另辟蹊径,将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放在对等的位置上,指出哈姆莱特的延宕是两人在互动中产生的选择困境所导致的结果,从而为破解哈姆莱特之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朱生豪被誉为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他在向中国译介莎士比亚及其著作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以对《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的独白的翻译为例。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家对这一独白的不同译本,本文旨在分析朱生豪在创作最接近原文,最自然的译文中所做的努力,及这些努力在其翻译原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叙事学界关注的是民间故事、神话和小说的叙事,而忽视了戏剧的叙事。通过对《哈姆莱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戏剧叙事策略:首先,戏剧中多个叙述者的外聚焦视角叙事不仅能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且还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叙事气氛,提高叙事强度并引导叙事发展;其次,作为“魔器”的“戏中戏”叙事是本剧叙事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最后,哈姆莱特国王的鬼魂是叙事的“国王”,主宰着全剧的叙事走向。上述叙事策略显示出莎翁独到的戏剧叙事艺术,同时还泽被后世,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文学史上一个解不开的谜。从对文本的细读发现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出现、哈姆莱特受鬼魂之托复仇雪恨一事具有强烈的新教预定论色彩,“重整乾坤”便成为哈姆莱特命定的使命。然而一方面“重整乾坤”和哈姆莱特个人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肮脏、混乱、虚无的现实使他找寻不到重整乾坤的希望和生存的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迫使哈姆莱特将自我流放到疯狂、自杀的边沿。  相似文献   

18.
剧场中舞台与现实的关系、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剧作家热衷于探讨的问题。许多剧作家更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实践中,创作了关于戏剧的戏剧,于是"戏中戏"出现了。如果说外面一层是外戏,里面那层是内戏,那么,内戏与外戏如何呈现?两者如何缝合?内戏又会对外戏造成何种影响?我试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皮兰德娄的《亨利四世》为例,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的确是尽了他最大努力去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其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在时代影响下形成的个人性别立场决定了他的男权视角。正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狭隘的认识,以及莎士比亚作为男人这一事实本身,使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限制、贬低,乃至歪曲。当我们怀着继承与批判的精神分析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时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深深地烙着时代印迹及莎翁自身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20.
悲剧发生以前的哈姆雷特王子睿智、英武,在遭受了人生的劫难,承受了亲情和友情的背叛之后,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饱含诗人般的激情,用闪光华丽的辞藻来赞美自然和人类,而对复仇一再延误。他的忧郁,他的延宕,他迟迟而来的复仇使这个悲剧扑朔迷离。文章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入手,分别从他经历了悲剧之后的蜕变、性格的转化、爱情的多变等方面来阐述王子的疯狂和忧郁的原因,以期对人物的延宕性格作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