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正>第三产业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这是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宜宾县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开始加快,但第三产业比重却明显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16年宜宾县第三产业比重为28%,比第二产业比重低25.8个百分点。经统计部门预计2017年第三产业比重将达到30.4%,比第  相似文献   

2.
1978年以来广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历年统计资料分析了1978—2005年广西耕地变化过程,耕地总量波动递减,人均耕地明显持续下降.耕地减少构成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以及其它;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个别年份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很大;水田面积逐年减少,旱地面积逐年增加并趋于稳定,两者在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上升态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际间有起伏.并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1996-2005年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及相关社会经济铳计资料,分析近十年来陕西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诸因子的分析。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突出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结果①陕西省耕地资源总量由1996年的335.90×10^4hm^2减少到2005年的278.85×10^4hm^2,年均递减率为1.84%;②十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5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当年造林面积的30.74%;耕地增加因素中土地复垦、整理和开发皆占有一定比重;③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应从教育、法律、政策诸方面采取战略性对策,保护和维系陕西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福建省近年来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状况,选取了6个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和Excel软件系统对福建省耕地减少的社会经济驱动力进行分析,影响福建省耕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城镇化水平等,提出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农田生态建设;合理利用耕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土地整理,稳定完善土地的使用权等措施实现福建耕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淄博市耕地与粮食生产正面临严重威胁,分析与预测淄博市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状况,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和平滑预测法及Excel软件,在分析1990—2008年淄博市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虽然淄博市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未来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侯志华 《科技信息》2007,(33):300-303
根据济南市各市、县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济南市50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是影响济南市耕地变化的三大因素。最后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2010和2015年的耕地数量,对济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宝鸡市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以宝鸡市2000~2012年耕地面积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耕地面积从2000年的333 840公顷,缩减到2012年的299 600公顷,减少了34 240公顷,减少幅度为10. 26%,呈减少趋势,主要是受到该市人口、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应该认清耕地的现状,提高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唐山市耕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利用唐山市近16年的统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耕地动态变化与主要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市1992-2007年间耕地面积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唐山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芜湖市1988、2000、2007年三期TM遥感数据,对芜湖市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20年来,芜湖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以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为主要特征,耕地面积共减少47.86km2,同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1.52km2,其中,耕地转入48.44km2,占转入总面积的91.90%;芜湖市1988、2000、2007年EV值分别为0.336、0.326、0.312,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其中,以东北—北、东南—东、东南—南、西北—北四个方向下降最为严重,与建设用地扩展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耕地资源及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成都市1952-2009年的耕地、粮食产量及人口等统计数据,对全市耕地资源及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2-2009年成都市耕地面积减少了37.73%;耕地变化过程可分为波动期(1952-1965年)、平缓下降期(1966-1998年)、急剧下降期(1999-2003年)和快速下降期(2004-2009年),4个时期耕地年均减少速度分别为0.37%,0.44%,3.54%和1.16%;空间上近郊耕地减少速度总体上大于远郊.由于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1952-1992年全市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93-1998年耕地压力指数均小于1,耕地无明显压力;1999-2009年由于耕地大幅减少、粮经作物结构调整和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压力指数急剧增大.近郊在1998年耕地压力指数由小于远郊转变为明显大于远郊.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及工业发展、退耕还林、粮经比和人口等因素的变化及区域差异是近年来全市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压力增加产生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省芜湖市四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为研究区,利用1994年Landsat-5的TM影像、2006年和2014年Landsat-7的ETM+影像解译结果,获取芜湖市四区三期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并基于ENVI图像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芜湖市四区1994—2014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做定量分析研究,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探讨各类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皖北1991-2009年的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近20年来该区耕地变化的情况,同时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1个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研究期内耕地总体上不断减少.就耕地变化率,宿州市耕地变化速度最快,相对变化率淮南和宿州较全区快,淮北较全区慢.影响皖北耕地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其中,农业产值占农林牧业比例是皖北耕地变化的首要因子;人口因素在关联度排序中占第2位,成为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在耕地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因素虽然在关联度排序排名中较靠后,但在耕地变化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近16年芜湖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88、2001和2004年3期1∶10万Landsat TM/E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芜湖市近1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和工矿仓储用地、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工矿仓储用地是区域内变化速度最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开展城市用地规划是确保今后芜湖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地区产业结构是研究区域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工业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偏离-份额、区位商等方法对芜湖市工业结构演化及工业化进程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芜湖市工业结构体系现状图,进而寻求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耕地减少是全国和各省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大连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发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在分析大连市建国以来有关耕地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并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针对大连市的耕地利用实际状况,提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当前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化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对典型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研究,可为当地及类似区域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以重庆市两江新区2010—2018年自然、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两江新区城市建设用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江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呈先快后缓;扩展区域集中在"四山槽谷地带"和嘉陵江沿岸;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来源为耕地,以及少部分林地和园地;扩张的主要时间驱动因素为GDP值和第二产业占比,主要空间驱动因素为河流、坡度、距行政中心和距主要高速公路距离;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多因素影响,在长时间序列下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在空间上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芜湖市第三产业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所得结果将芜湖市第三产业发展与安徽省内其他各城市进行比较,从中分析得出芜湖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弊端,并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福州市2002年-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福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2011年福州市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中,耕地、园地和其他土地面积都有所减少,动态度变化方向呈负向;林地、其他农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在增加,动态度呈正向发展.2002年-2011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11.65,处于发展期.市域内由于发展条件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也存在差异,福州市还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保护耕地资源的根本途径之一是维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对芜湖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分析,探讨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深刻内涵;不仅耕地的数量平衡,更要求是耕地的质量平衡与供需平衡等,继而澄清了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模糊认识,为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从实际出发,为推动芜湖市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