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滇西保山—施甸地区泥盆系沉积相类型包括碳酸盐台地相、陆棚相反盆地相。其中碳酸盐台地相可划分为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边缘浅滩、台缘斜坡及开阔台地相和礁后泻湖-潮坪等亚相。根据其沉积特征及陆源碎屑岩化学成分的判别分析结果,泥盆纪时该区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性质属早期的被动大陆边缘或裂陷带边缘。  相似文献   

2.
元坝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坝长兴组海相气田为中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沉积特征对其储层
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前期主要以沉积的宏观控制作用及静态研究为主,针对沉积对储层控制作用有待深
入研究的客观实际,开展了沉积相划分、展布、迁移、模式及演化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对元坝长兴组沉积特征采用地
质、测井、地震联合研究,发现元坝长兴组主要发育6 类沉积相、11 种沉积亚相及10 种沉积微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
礁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分别控制了生物礁和浅滩两套主要储层的生长发育,两套储层分别分布于III 级层序高位体系
域礁、滩相带中,同时储层具有早滩晚礁、前礁后滩及向北东向迁移的发育特征,而在其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的控制
下,长兴组储层生长发育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3 种生物礁储层和两类浅滩储层,总体上,生物礁储层较浅滩储层更优
质,礁带区相对于浅滩区油气更易高产富集。  相似文献   

3.
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层序格架中的生物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右江盆地泥盆纪、二叠纪生物礁的时空分布和成因类型的研究,结合层序地层研究的成果,将其划分为低位礁、陆棚边缘礁、海侵礁、高位礁.低水位礁仅发育于台盆背景,以加积丘礁或点礁为特色,常与混屑浊积岩、硅灰岩、硅泥岩共生.陆棚边缘礁发育于台盆和斜坡背景,与低水位礁相比,具有礁体大、数量多的特点.由于海平面的向陆超覆而形成的海侵型台盆礁、斜坡礁、台缘礁、台内礁组合,具加积-退积型堆积序列,礁顶发育硬底、生物挠动面、海底溶蚀面、淹没面、水下中止面等,礁盖包括硅岩、火山碎屑浊积岩、放射虫岩、骨针岩、深水退积相、生物密集层、浮游相灰岩、含锰磷酸盐灰泥岩等,生长方式主要是追补式和中止式,以宝塔礁、链状礁、点礁为主.高水位礁以进积礁、加积礁和混积礁组合为特征,广泛发育于台内、台缘、斜坡、台盆等环境,具向上变浅序列,礁顶发育暴露面、岩溶面、冲刷侵蚀面、钙化壳、白云岩帽等,礁盖主要有残积相、开阔台地相、浊积相、丘滩相等,规模大、分布广,以堤礁、环礁、马蹄形礁为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湖北利川的建南构造上二叠统长兴组长二段台地内的点礁和滩相沉积,为晚二叠世鄂西和川、渝东开阔台地内礁、滩的典型代表,其生长、发育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变化.以薄片鉴定、钙镁分析和电测资料分析入手,将海平面变化与礁、滩体的沉积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可从长二段划分出2.5个四级沉积层序.在长二段礁、滩形成机理的系统研究基础上,指出礁、滩是在开阔台地上相对高的丘状隆起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白云岩化研究的结果,表明礁、滩的白云岩化和储层孔隙的发育与高位期的间歇性暴露与混合水作用有关.由于海平面变化的幅度较小及持续的时间较短,使得台内礁、滩的间歇性暴露时间较短,白云岩化强度不一,从而造成了礁、滩储层严重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6.
四川黄龙地区晚泥盆-早二叠世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可划分出6个古生物群落.通过对个体生态、营养结构的分析及围岩和生物组合特征的研究表明:Gigantoproductus gianteus群落和Choristites群落为不成熟群落,环境属台地边缘;Triticites-Pseudoschwagerina群落和Verbeekina群落为成熟生物群落,Parafusulina-Schwagerina群落和Dictyoclostus-Schellwienella群落为较成熟群落,均属开阔台地生态环境.各群落在时间上相互取代主要受控于海水深度、海水持续缓慢变化导致的环境渐变,属缓慢环境变化型取代.结合各群落古生态环境及群落取代关系,建立了生态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7.
二叠系长兴组为鄂西地区主要勘探层系之一,其沉积相展布存在多种不确定性,截止目前针对此区块地震研究较少。首次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成果对城口鄂西海槽西侧大巴山前缘Fng1井区进行了生物礁发育相带预测。通过与研究成熟的开江-梁平海槽对比,建立地震相预测模式,利用"全层位对比追踪解释"技术,结合地震属性分析、古地貌分析综合研究,对区内的生物礁有利相带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属性和相位属性,在生物礁发育有利相带内精细刻画生物礁体。Fng1井区内存在台地相、生物岩隆相、斜坡-海槽相,在生物岩隆相带内发育三排生物礁。这种多排礁带分布的研究成果打破了该区单一生物礁相带存在的认识,对于城口鄂西海槽西侧下一步钻探及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北山熔剂用石灰岩矿为碳酸盐岩沉积矿床,矿体裸露地表,矿石质量好,为大型矿床.探讨了矿区地层岩性、矿体地质特征及早-中三叠世沉积相特征,研究了碳酸盐岩矿床形成的沉积环境,认为矿区从早三叠世早期至中三叠世早期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是由盆地向开阔台地逐渐变化的,为一个完整的海退过程中碳酸盐岩沉积.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的生物礁...  相似文献   

9.
在龙门山前缘地区的上三叠统卡尼阶为海相沉积,整体以下部浅灰色、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障积灰岩向上部的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泥质粉砂岩的岩性、颜色突变为显著特征.在安县雎水、绵竹汉旺一带,在卡尼阶碳酸盐沉积的上部,多见海绵生物灰岩,在地表形成带状分布的海绵点礁(丘)群.通过对雎水地区海绵生物礁和江油马鞍塘、广元上寺、绵竹汉旺等剖面对应层位的野外实地调查和显微薄片分析,认为龙门山前缘的卡尼阶海绵等生物,生长在古地形复杂、水体能量低的较深水区域,海绵礁被卡尼期晚期沉积的黑灰色泥(页)岩、泥质粉砂岩所覆盖,二者界限明显,这套深色岩石在全区分布稳定;在上覆的泥质粉砂岩中见植物茎干及植物叶片化石.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阿尔卑斯等地研究资料,认为雎水等地的海绵死亡反映了卡尼期洪水事件,与构造运动有关的陆源物质的大量供给和巨型季风气候对卡尼期海绵礁(丘)的死亡负有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贵州布寨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在独山组的鸡泡段和鸡窝寨段,大部分是骨架礁,主要由层孔虫和床板珊瑚构成。部分是障积礁,主要由枝状床板珊瑚和藻类构成。在礁组合中可识别出4个生物群落和一个生物组合,各生物群落和生物组合发育于各自互不相同的环境。根据生物群落和生物组合的生态分析及与邻区礁组合的生物群落对比,认为布寨礁发育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浅海,海水的温度、含盐度、清洁度、深度和水动力条件都比较适合造礁生物生长。图2,参9。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玉山王家坝晚奥陶世三衢山组的点礁,描记了三个生物群落:Sibiriolites jiangxiensis群落,Fletcheriella grandis-Pachystylostroma群落和Trocholites-Encrinuroides群落.依据造礁功能的不同,作者还简述了组成点礁的各种生物群团.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沉积环境和珊瑚礁的特征,分别对两种礁体进行了沉积相带的划分和建造过程的对比研究.分析表明:扁平村珊瑚礁中充填了大量的蜓、海百合茎和腕足碎屑等附礁生物组分,而现在珊瑚礁中的充填物大都以珊瑚碎屑为主;两种礁体虽形成于不同的时代,但具有类似的沉积相带分布和礁体形成过程,这与礁群落的盛衰状况密不可分.与晚石炭世的四射珊瑚相比,现代六射珊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现代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也更加曲折.  相似文献   

14.
Calcimicrobialites, which could be correlated to the layer 27 in Meishan section according to the Hindeodus parvus, occur abruptly on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boundary in South China. Microbialites mainly distribute on the top of reef facies or shallow carbonate platforms, thinning into deep facies. All the microbialites discovered are composed of micrite and coarse crystal digitate carbonate or patch carbonate. Microfossils usually dominate in the microbialites, and small gastropods, bivalves and ostracodes can also be found. This fossil assemblage represents a simple but particular remanent biota after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on the top of reefs or shallow carbonate platforms.Abrupt occurrence of microbialites above the mass extinction boundary is the ecological response to the end-Permian global event in reef or shallow carbonate facies. Many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nd event in deep water facies sections or middle to lower shelf facies sections. However, the calcimicrobialites in South China are mainly located above reef facies or shallow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It will surely be helpful for peopl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in different depths of ancient marin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Permian and Triassic by the study of petrology,palaeontology and palaeoecology of the calcimicrobialites.  相似文献   

15.
四川前陆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前陆盆地由于构造相对复杂,探讨不同构造带上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差异对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沉积相、铸体薄片观察和岩矿分析数据基础上,对各构造带上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得出逆冲推覆带前缘以压实作用和破裂作用为主;川西前渊坳陷带以压实和压溶作用为主;前陆斜坡和前陆隆起带压实作用相对较弱,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和...  相似文献   

16.
本剖面地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石岭镇境内,区域构造虽属郯庐断裂带北段西支依兰—伊通断裂带,但剖面地层形成年代却早于依兰—伊通断裂带【1】。剖面出露的登娄库组地层厚度共288.60m,其底部与营城组火山碎屑岩成角度不整合接触,上部地层未完全揭露。通过对剖面地层的细致考察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该剖面登娄库组地层主要沉积了一套粒度较粗的陆源碎屑岩,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总体反映了构造运动强烈、周边地形起伏大、山区剥蚀强烈等特点的沉积环境。受断陷脉动式沉降【2】活动的影响,地层沉积相演化规律为:湖相→扇三角洲相→湖相→扇三角洲相,并在湖相和扇三角洲相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和8种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17.
滨里海盆地东缘生物礁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滨里海盆地东缘KJ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作常规解释中发现:台地东、西两侧枢纽地带的石炭-泥盆系分布有规律性较强的地震异常.在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锁定研究目标的前提下,以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地面地质调查等多方面的实测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学及地震地层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对滨里海盆地东缘KJ地区作了区域地质研究.然后,通过实验室薄片分析、沉积相分析、测井研究、礁复合体的地震解释等研究工作,最终认为其地震异常为石炭-泥盆系生物礁群的反映.进一步对该区石炭-泥盆系的地质-地震微相作出了划分,获得了生物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在KJ地区确定了十大生物礁群,揭示了滨里海盆地东缘生物礁油气藏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沉积序列、沉积特征和物性分析基础上,研究滇东-黔西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层序格架和致密储层类型及其空间展布规律。龙潭组是扬子板块在二叠纪碳酸盐台地基础上形成的以煤系为特点的海陆过渡相沉积,主要物源区是西部川滇地区,相带走向为北东-南西向。滇东-黔西一带靠物源一侧的西部地区以河流相细砂岩为主,往东为以含煤层系为特点的中间过渡相带和靠海一侧的河口湾海岸相带。龙潭组岩石类型主要有煤岩、泥页岩和致密砂岩,这3种岩石构成了3种致密天然气储层,都具有一定的含气性,但含气量从煤岩→泥页岩→致密砂岩具有逐渐变弱的变化规律。煤岩物性相对较好,泥页岩物性较差,致密砂岩物性最差。煤岩储层在黔西的大方-金沙-六盘水地区和滇东的富源-曲靖-罗平-丘北地区较为发育,三角洲平原、潮坪-潟湖相是煤层气发育的有利相带;往东南靠海方向主要发育泥页岩致密储层的潮坪-潟湖相带;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在北西方向靠物源一侧的三角洲前缘亚相。煤岩和泥页岩在相邻的黔北地区、四川泸州、重庆永川和云南的弥勒、普者黑等地延展分布,这些区域的龙潭组可能存在相应的致密储层和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