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的结构、要素、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了通过调整科技创新成果精准转化模式,从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的精准分类、科技创新成果供需的精准对接及科技创新成果的精准评估三方面分析了大数据视角下科技创新成果精准转化的关键环节.从精准供需管理、精准供给决策、精准...  相似文献   

2.
刍议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的科技工作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是高校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特点从科研项目类别看成果转化情况(项数与净收入),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开发研究、基础研究、专利成果、非专利成果;就产业化的净收入来分析,其大小排列顺序为:行业服务、合办企业、自办企业、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列入推广计划、技术入股;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是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高校产业化成果数占成果总数比例最低,但净收入最高;技术咨询和专业技术在行业…  相似文献   

3.
为破解科技转化难题,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本文选取部分中心城市作为样本,通过构建创新能力指标、成果转化指标和成果承接能力指标三大成果转化环节指标体系,研究影响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从健全创新机制、切入创新源头、完善成果转化支撑体系、优化成果转化科技投入模式等方面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传统科技创新研究关注于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随着数字经济占GDP份额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跨界融合特征不断凸显,突出表现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式创新。从融合式创新的含义与特征出发,参考IBM和哈佛商学院的模式分类,将融合式创新分为盈利创新模式、组织创新模式、业态创新模式和市场反馈创新模式4种模式,考察了不同融合式创新模式对技术交易等成果转化方式和路径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为迎合数字经济时代跨界创新加剧的趋势,提出加强协同创新、紧抓市场需求、改善创新环境等举措推进融合式创新及其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5.
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技创新出现群体性突破态势,表现为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转化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不同主体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并提出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体系优化设计,通过DEA Tobit两阶段法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科技创新效率。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整体表现较好,但存在地区差异性;政府支持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与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正相关,企业创新投入和风险投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作用不明显。据此提出以“创新引领、平台支撑、机制保障”为目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支持,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形成“投融资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回报再投入”系统闭环的科技创新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7.
2021年,厦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及《厦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规定》等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出发点,在促进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保障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探索, 有效繁荣了本市技术交易市场, 技术合同登记再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载体,是激活创新资源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创新成果不断转化的有效途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  相似文献   

9.
樊红梅  卫路兵 《甘肃科技》2011,27(21):14-17
对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地域和技术领域分布、研究人员素质、科技基础设施和设备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了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等创新成效.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迫切需要包括大学科技力量在内的社会各种创新要素的持续稳定参与和贡献。因此,大学的科技创新不能仅停留在SCI论文、科学著作、科技奖励和授权专利等方面,还应该体现在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近年来,我们对高校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和分析,力求反映我国部分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体制、特点与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全球范围内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为特征的原始创新异常活跃,提供了现代技术革命约90%的成果,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为整个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其中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成为高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正在演化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革命,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是集中展示泉州自主创新最新科技成果的公共平台,其宗旨是帮助企业对接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通新技术和新产品市场通道,以最快的速度缩短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的制约因素,从明确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主体地位和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定位、突出创新转化一条线、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成果培育、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强种业创新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从我国的现状看,发展与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基础,最终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科技投入、人力资源、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及科技园区等多个方面,比较海峡两岸的异同,以探究台湾科技创新的模式选择,为大陆的自主创新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调研法、历史脉络梳理法及网络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巴西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发现,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规划与整体设计、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要服务于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是巴西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基本特征。目前在精准农业、生物经济、生物控制、生物固氮、转基因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推动巴西农业转型发展。借鉴巴西经验,中国可进一步加快区域研究中心与农产品研究所布局与建设、制定“卡脖子”关键技术创新计划、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加快制定全球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计划等,逐步健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助力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高层视点     
路甬祥:全面把握自主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近日在天津指出,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要全面把握自主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内涵。路甬祥说,具有时代特征的科技自主创新应该包括重大的原始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已有科学技术成果上的系统集成创新,以及在有选择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包括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自觉革新科技创新组织体制的能力,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  相似文献   

17.
持续创新有赖于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科学普及的质量和水平;要提高科学普及的水平,又赖于科技创新的成果能有效地转化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而提炼出科学精神。所以三者的互动关系是急待深入探讨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本文将着重研究科技馆在推动三者互动中的作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建萍  王熙 《科技潮》2003,(8):55-55
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各类企业相同的市场属性,又有为政府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属性。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科技中介机构是经济发展的一类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9.
领导关怀     
《今日科技》2011,(10):24-24
大力发展技术中介及推广服务 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摘自《浙江省科技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和创业服务,大力发展为创新提供服务的科技咨询、评估与鉴定、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事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以及科技信息、技术转让、技术经纪、成果推广、技术转移等创新服务业。  相似文献   

20.
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中介机构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在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