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以17条统一流程处理的区域地震大剖面为骨架网,综合分析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的结合,并经过6次反复标定,建立起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将58个已发现的侏罗系油气藏归位到层序和体系域中,分析其在层序和体系域中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层序级别上,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的层位不同,总体上有从西到东层位变新的趋势;在体系域级别上,侏罗系油气主要富集在低位域,只在腹部有少量的油气藏位于水进域和高位域。层序格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储盖组合条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不同体系域内储集层物性的差异对油气富集也有控制作用。因此,在今后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油气勘探中,应重视低位域和盆地的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2.
根据露头、岩心、钻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夏地区侏罗系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JSS1)、4个三级层序(JSQ1-JSQ4)、11个体系域,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曲流河、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构造运动、物源供给、湖平面升降是乌夏地区侏罗系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不同位置作用强度有所差异,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夏子街、红旗坝地区层序JSQ1低位域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哈拉阿拉特山东侧以南的地区层序JSQ4低位域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藏,黄羊泉、乌尔禾地区层序JSQ1低位域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哈山地区侏罗系处于盆缘斜坡带构造背景,地层超剥关系复杂,圈闭类型及有效性落实困难,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笔者以露头、钻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将侏罗系划分为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10个体系域,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格架内开展砂体研究表明,区内发育湿地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三角洲相和湖相五类沉积成因砂体,明确了低位域“叠加式”、湖侵域“孤立式”、高位域“切叠式”三类砂体叠置样式,建立了2类4种体系域控圈模式;不整合结构特征、体系域控砂模式耦合控制了不同层序内的圈闭类型及发育规律,低位域毯砂主要发育构造地层圈闭,湖侵域、高位域发育地层-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4.
哈山地区侏罗系处于盆缘斜坡带,地层超剥关系复杂,圈闭类型及有效性落实困难,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以露头、钻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将侏罗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10个体系域,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格架内开展砂体研究表明,区内发育湿地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三角洲相和湖相五类沉积砂体,明确了低位域"叠加式"、湖侵域"孤立式"、高位域"切叠式"三类砂体叠置样式,建立了2类4种体系域控圈模式;不整合结构特征、体系域控砂模式耦合控制了不同层序内的圈闭类型及发育规律,低位域毯砂主要发育构造地层圈闭,湖侵域、高位域发育地层-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5.
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下,通过对福山凹陷内250口已知钻井油气藏统计,总结油气分布规律,进而研究其时空差异性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福山凹陷油气主要分布于SQEls3HST,SQEls2LST和SQEls1HST中;空间上,高位域时期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中部构造转换带地区,低位域时期油气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层序(体系域)发育与油气分布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影响油气藏空间上差异分布的主控因素包括沉积相带、构造转换带及层序发育模式等。因此,提出"高位域—构造转换带—三角洲前缘"和"低位域—挠曲坡折带—湖底扇"2种三元耦合寻找有利区带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南阳凹陷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凹陷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油气藏与层序地层体系域关系密切。南部陡坡带容易形成的油藏类型主要有低位和高位砂体形成的砂体上倾尖灭油藏,水下扇砂体形成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湖侵域砂体超覆油藏;深凹区发育处于弯折带之下的低位和高位域的砂岩透镜体油藏;北部弯折带发育低位时期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断层–岩性油气藏及断背油气藏,高位体系域时期的断鼻、断层–岩性油气藏等,湖侵体系域中还可能存在地层超覆油气藏。结合南阳凹陷层序地层特点和各种类型油气藏分布规律,总结了南阳凹陷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气藏成藏模式,将凹陷内的油气聚集带划分为3类:北部弯折带内低位扇油气聚集带;南部砂砾岩体油气聚集带;轴向三角洲油气聚集带。北部弯折带内的低位扇砂岩体油藏的特点有中—短距离运移成藏、中—小断裂和微裂隙作为疏导体系、向心状和垂向油气运移;南部砂砾岩油气聚集带内砂砾岩体垂向连通横向连续,油藏封堵条件差;三角洲砂体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油藏或断裂–透镜状砂体油藏。  相似文献   

7.
歧口凹陷滨海斜坡下第三系异常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发现的油气藏几乎都与异常压力有关,通过对测井资料的分析,结合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认为东三段、沙一中存在两个异常超压带。产生超压的因素主要为沉积物快速堆积,烃类生成,欠压实及粘土矿物转化。异常高压层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致使油气富集于沙一下,因此下步油气勘探应把沙一下作为重点主探层系,在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重点搜索低位体系域各类岩性圈闭油气藏,同时在斜坡高部位还需注意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寻找。  相似文献   

8.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思路与常规油气藏有着本质的不同,层序地层学是预测岩性地层油气藏并揭示其分布规律的有效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岩性、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识别出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三级层序界面,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目的层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通过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的识别,划分出层序内部低位体系域、湖侵(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根据古地形、盆地结构、断陷演化和地层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层序模式:单箕状斜坡式和双箕状顺列式;并初步分析了层序模式与油气的关系,预测了岩性地层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根据陆相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和电测曲线上的识别标志、合成记录标志以及岩石类型组合特点等方面的特征,将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为辫状河三角洲层序,层序Ⅱ湖泊层序。各层序又可以根据其特点划分为3个体系域,即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并初步分析了层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预测了不同层序的勘探重点和目标,认为层序Ⅰ的低位域和层序Ⅱ的湖侵域为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与岩性圈闭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车排子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发育规律和地层展布特征,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地震、钻井、测井和露头资料的综合分析,进行井间对比及井-震结合对比,详细研究了古近系层序的划分及特征。在车排子地区古近系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4个体系域。研究区构造为一大型斜坡,可见小型坡折带,坡折带之下低位体系域发育,低位体系域与水进体系域由首次湖泛面分开,高位体系域不发育或不被识别。低位体系域以发育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以滨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地层发育受物源、古地形、气候和湖平面升降的控制,在研究区首次建立了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研究区进行有利区带的预测,对车排子地区古近系地层寻找以岩性圈闭为主的非构造油气藏将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期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综合钻井、测井、地震等各种资料,将坳陷期地层划为9个三级层序,其内部结构具有三分和二分两种.并分析了层序地层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其中二分层序以下生上储型油藏组合为主,三分层序以上生下储型油藏组合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各级层序界面(层序边界、初泛面、最大湖泛面)与油气藏关系密切,其中初泛面控制着低位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最大湖泛面和层序边界控制着地层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车莫古隆起对古油藏及油气调整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次生油藏受古油藏位置及规模控制,为揭示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对古油藏、油气调整及次生油藏的控制作用。从井、震、油气水资料入手,利用流体包裹体GOI 值,确定古油藏油水界面,在古构造恢复基础上,按背斜油藏类型确定古油藏范围;根据古构造范围内砂体展布和厚度,参考已探明油藏参数,确定古油藏规模。准噶尔盆地由南向北掀斜后形成单斜背景,古油藏遭受破坏,综合考虑构造、断裂、不整合、砂体等因素,从古油藏出发确定油气运聚方向、路径和次生油藏发育区,提出腹部中浅层岩性地层油藏是主要勘探对象,由以前“沿梁”勘探走向斜坡带,改变了以寻找岩性–构造油藏为主的勘探思路,指导了莫17 等井发现。  相似文献   

13.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大量测井、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红车地区三叠系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将整个三叠系划分为5 个三级层序(TSQ1-TSQ5),其中TSQ2 相当于克拉玛依下亚组,TSQ3 相当于克拉玛依上亚组。研究发现,三叠纪进入板内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构造活动较缓,无明显的构造坡折,难以识别出初次湖泛面,易识别出最大湖泛面,其下为湖侵体系域,之上为高位体系域。根据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发育背景和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展布,并结合沉积相旋回的演化特征,建立了区内三叠系层序地层发育模式,盆地构造活动等因素对层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指出TSQ2 沉积时期,泛滥平原发育使得其泥质含量较高,更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尤其在红9 井-红61 井一带,砂地比普遍在25%~40%,同时该区域储层物性较好,为TSQ2 时期岩性圈闭最为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利用测井、岩芯、地震、野外露头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层序边界、三级层序内的最大湖泛面和初始湖泛面进行识别,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Jsq1和Jsq2),每个三级层序又划分为3个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对准层序、准层序组进行识别,划分19个准层序,分别对应19个小层,对5口单井进行层序划分,在横向上进行连井层序对比。对2个三级层序的地层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三工河组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活动是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物供给条件和气候变化对层序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湖平面的变化是构造沉降、气候变化、沉积物供给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5.
鄂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藏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砂体时空展布特征,认识到储集层受到层序界面的控制,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砂体为优质储集体,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发育模式;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的成藏组合,明确了研究区层序格架内的油气藏特征及分布,指出研究区发育"下生上储"型曲流河三角洲油气藏、"上生下储"型辫状河三角洲油气藏和"上生下储"型或"下生上储"型深水重力流油气藏3种油气藏类型,并对其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将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油气成藏理论相结合,从层序特征、沉积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探讨了塔中4油田CI油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开展塔中4油田CI油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准层序组、9个准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内进行沉积特征研究,确立研究区发育潮坪和三角洲两类沉积体系。在层序及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对油气成藏的要素进行分析,确立沿断输导它源成藏模式。CI油组本身烃源岩不发育,油气主要来源于下覆奥陶和寒武统烃源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SQ1及SQ2的海侵体系域。油气从烃源岩中沿着大断裂向上运移到CI油组成藏,发育有岩性、断层-岩性及微背斜3种类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应用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芯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林甸地区登娄库组三级层序内的最大湖泛面和首次湖泛面进行识别.建立了登娄库组地层格架,并划分为3个体系域.其识别标志为地震、露头、测井等资料上的特征,层序的体系域为LST、TST、HST.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登娄库组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即构造断裂活动、气候条件、湖平面升降和物源供应.林甸地区登娄库组作为勘探接替层段,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埕东-飞雁滩油田新近系馆上段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等资料 ,对济阳坳陷埕东 -飞雁滩油田新近系馆上段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 .在总结各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特征的基础上 ,将馆上段划分为 1个层序 ,3个体系域 ,1 0个准层序组 ,2 3个准层序 ,并以体系域为单元 ,分析了馆上段的沉积演化过程 ,认为低位域为河流相和三角洲相 ,湖侵域为滨浅湖相 ,高位域则为滨浅湖 -三角洲泛滥平原相 .探讨层序地层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指出湖侵域砂体展布广 ,储集性能好 ,储层和盖层匹配好 ,而且油藏圈闭面积大 ,油水界面统一 ,为最理想的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9.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地震、测(录)井、岩芯、露头、古气候及古生物等资料,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标定,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在松辽盆地北部四方台组-明水组共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古暴露界面、河道侵蚀冲刷面、地层叠加型式转换而4类层序界面,并识别划分出1个新的超层序界面SB4,最终将四方台组一明水组划分为1个超层序组,2个超层序(SSQ1和SSQ2),6个三级层序(SQ1-SQ6),17个体系域,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盆地北部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充填演化规律为:层序SQ1~SQ3(SSQ1)沉积时期,盆地主要发育南北向长轴物源的河流及滨浅湖沉积;层序SQ4-SQ6(SSQ2)沉积时期,盆地主要发育东西向短轴物源的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从四方台组时期开始,盆地沉积中心向西北方向不断迁移.根据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储盖组合分布及成藏条件综合分析可知:纵向上四方台组时期层序SQ1发育本区最有利的储盖组合,而大安-新站地区SQI低能体系域厚层河床砂岩为本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最有可能形成构造一岩性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