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不少资深直销人士都曾感叹过,“一入直销深似海”,这句话体现了直销人对这个行业的惊人高度忠诚——即使其中五味杂陈,大家也很难回头。但我们同时也发现,直销人对直销企业“从一而忠”的行动比较起他们的愿望来说比例少得多。那么直销人对直销企业的忠诚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有效降低直销人的非正常流动?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服务热线     
Q1:在国外,直销大多是兼职,而在我国,却有很多人是全职在做直销,但都没有做好,甚至还产生了大量的直销难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怎样才能做好直销?  相似文献   

3.
服务热线     
Q1:今年很多公司在寻找创新的产品,因为去年出了个卫生巾、湿厕纸,相对于传统直销产品来说,卫生巾与湿厕纸算是创新产品了,它们都给直销公司创造了不错的业绩。因此,下一个创新产品不知道会是什么?为什么手机与电脑不用来直销(这里说的不是戴尔直销)?如果用来直销,不知道市场情况会怎样?  相似文献   

4.
直销产业是否仍然能引起众多传统企业的兴趣?如同2004、2005年那样的狂热?在那一批投资直销的传统企业中,为什么大部分都悄然隐退?它们退出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对传统企业而言,直销是烫手的山芋,还是美丽的陷阱,亦或飘渺的海市蜃楼?[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直销热线     
《当代地方科技》2005,(2):76-77
问:直销法规为何迟迟没有出台?它们究竟什么时候能出台?问:只要有经济实力、品牌实力的公司都能挺进直销业,从事多层次直销吗?比如也在生产药品和保健品的海尔集团。问:双轨制是否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直销制度?为何传言中的直销法规中没有涉及直销制度方面的文字内容?问:推介我从事直销的朋友说,每个人在直销行业里都可以成功,然而我几个月来一直找不到成功的方向和感觉,我觉得他的话有误导之嫌,请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直销?是不是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问:在当前许多直销公司里,不乏“专家”、“教授”,有的人还自称是“直销科学家”,让人难辨真伪,请问这些人的名衔是自诩自封的还是国家认可的?如何整肃直销界的学术“伪”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不同直销公司的直销人能不能经常坐在一起,聊聊行业,拉拉家常?在过去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中国直销业的门户之见,从直销行业协会多年来一直无法成立就可见一斑。对不少直销人来说,与陌生人接触,大都以发展业务为重,而直接与陌生直销人接触,则极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拉人秀。  相似文献   

7.
卫生巾对于中国直销业,究竟是什么样一个概念? 当东方康林携侨鑫集团之威杀向中国直销业时,确实也曾令人期待不已,当他们最终选择了卫生巾这把钥匙开启直销之门时,却也不得不让我们大跌眼镜;匆忙间获得直销牌照后又马上沦为不知所措状态的广东康力,悄悄地拾起了卫生巾直销这根救命稻草,局面一时难以预料。[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案例回放; A企业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政府背景深厚,实力强大。 在传统企业涉水直销的浪潮中,A企业也来了一拨说客,他们描绘了直销阔的前途和未来,并极力怂恿A企业全力申牌。A企业和这拨操盘手开始了短暂的蜜月期。并凭着A企业强大的实力和背景,不久就获批了直销牌照。 然而操盘手的急功近利、不规则操作等行为渐渐引起了A企业的不满,A企业一怒之下斩断了这批操盘手的关系,直销市场也完全停止了下来。 新的问题又来了,A企业的领导们并不懂直销,如今空有一个直销牌照形似鸡肋。 A企业该如何活用直销牌照,发挥牌照的价值呢?是继续按兵不动?还是另请高人重新开盘?亦或者并购有前途,但不能拿牌的中小直销企业?还是与其他直销企业合作?或还有其他办法? 本刊邀请到3位业内资深人士,为A企业出谋划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行业转战直销的朋友们、在直销行业中奋斗过一段时间的朋友们、重新选择过团队或公司的朋友们,下文这样的感觉你们熟悉吗?如果您或者您的合作伙伴正在经历这种状态,那么您要警惕,“职业枯竭”——一种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已经出现在你身边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第一批直销牌照有没有必要去争取?直销牌照价值几何?这是许多准备进入的企业备感困惑而叉非常想了解的一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前提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第一.中国的直销市场到底有多大?第二.第一批直销牌照有没有名额的限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地方科技》2006,(9):10-21
中国直销行业又走到了一个紧要关口,多家企业申牌声明的发布、牌照的发放以及商务部在随后公布的通知和谈话,让业界看到中国直销曙光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改变的压力。在已经有8张直销经营许可证颁发的情况下,究竟以后的发牌趋势如何?拿牌企业将怎样面对以后的市场?没有拿牌的企业将何去何从?中国直销的未来究竟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无不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中国直销》杂志的编辑同志,你们好!我是一名直销员,最近身边的朋友都在谈论关于“传销罪”的事。由于之前国务院已经颁发了《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所以现在突然要在《刑法》中增加“传销罪”,令大家比较困惑,急切地想弄清楚这件事的始末?对直销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黄师傅的茶馆开在直销省的直销县的直销乡,此处直销泛滥,传销不断。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但黄师傅我却一向对此言嗤之以鼻。不信?你看我在这直销村开了10几年茶馆,来游说我做传销做直销的没有一个营也有一个连了,我却硬是一直“守身如玉”到现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直销一路颠簸在中国走过十余年,直销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伴着泪水为市场经济也为直销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着经验和教训。“异地直销”便是其教训之一。异地直销是在中国直销业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异地邀约据点式动作模式。作为中国直销的变异体,异地直销十多年来在中国生生不息,一直游走于政策边缘,一直困扰着中国直销业的良性发展,成为直销监管的难题之一。异地直销人员在中国有多少人?300万?500万?恐怕谁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等负面效应是我国政府无法回避的,也是整个直销业应该直面的,这些问题更是异地操作的团队精英们应该思考的当务之急。异地直销事关整个中国直销业的良性发展。作为引导华人直销第一传媒的《中国直销》杂志,今年把异地直销的项目纳入了本年度的研究重点,今天我们邀各位直销研究者和具有多年直销经历的实践者、管理者来谈论这个话题,是期望抛砖引玉,把“异地直销”辨析得更明白透彻,既为中国直销正本清源,也为中国直销的监管部门提供监管思路,从而让中国直销业回归主流,驶上正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初,业界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韩国化妆品巨头爱茉莉(Amore)正式获得中国直销经营许可证。记者随即在中国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了查询,然而该有关直销牌照的官方网站上并没有相关获牌信息,甚至连最基本的申牌要求——“公司发表申请直销许可申明”列表中也没有该公司的记录。那么,韩国爱茉莉是否真的要进军中国直销行业呢?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2008年,中国直销界风起云涌,世界级的直销巨头在中国这片辽阔大地上寻找到了强者的荣耀。 2008年,全球的直销中心发生了什么?世界各地的直销巨头们如何在风暴中独善其身或者随风飘零? 本刊循着全球最强直销市场的足迹,去寻找那些最为强盛的直销企业,看看他们如何在全球挥舞自己的直销利器,抢占全球的市场。 根据世界直销协会的统计,我们将美国、日本、拉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韩国、西欧(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列入了重点考察对象,而中国市场的直销巨头们已早被读者所熟知,并未列入。  相似文献   

17.
直销热线     
《当代地方科技》2006,(1):89-89
问:最近我看到了哈尔滨伊达实业挂起了直销试点的牌子,并说是中国直销研究院东北分院的试点,这是否属实?现在国家有没有直销试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直销企业现在到底都是些什么人才在把关?他们又凭着什么样的履历在直销行业里备受青睐?在本期策划中,我们共统计了27家企业的49位高管,其中拿牌企业23家,知名企业4家。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组织中,愿景已经变成熟悉的概念。然而,作为直销领导人如何把你个人的愿景变成直销团体的共同愿景呢?如何通过共同愿景,唤起从事直销的伙伴们内在的希望,激发无限的行动力呢?这种共同愿景力量要如何引发呢?在彼得圣吉(Peter Senge)创出全球知名度的大作《第五项修练》中,  相似文献   

20.
《当代地方科技》2007,(1):38-44
商务部直销管理网站相继公布了13家企业获得直销牌照,外资10家,内资3家,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大企业。那么,大企业获牌后,牌照要如何落地?直销市场上的内外资格局会如果变化?灰色企业会不会增多?直销监管的当务之急是什么?保健产业会受到何等影响?一系列问题萦绕着,我们需要得到答案。下面请到的专家给出的看法,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开谜团。[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