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1):F0002-F0002,F0003
1.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2.查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 3.揭示A1型短指症致病机理 4.发现β-抑制因子-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 5.实验证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相似文献   

2.
病原细菌通过阻断宿主细胞的重要生理过程来促进感染,进而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往往利用特殊的分泌系统(比如Ⅲ型分泌系统)向宿主细胞中注入毒力效应蛋白分子,这些效应蛋白采用非常复杂和精致的策略来阻断和控制宿主的信号转导通路,特别是那些在宿主天然免疫中具有重要功能的通路。最近刚刚提出的炎症小体(inflammasome)复合物被认为在巨噬细胞感受病原菌和拮抗感染的天然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实验室的研究一方面关注病原细菌是如何通过其分泌的毒力效应蛋白分子来阻断宿主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通路的生物化学机制,另一方面我们也对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小体通路是如何感受和抑制细菌感染的分子机制感兴趣。在前一个研究方向上,我们最近发现了包括来自肠致病大肠杆菌的NleE分子在内的一类细菌效应蛋白,它们具有一种全新的甲基转移酶活性,可以特异性地修饰宿主NF-κB信号通路中用于结合泛素链的TAB2/3分子。NleE通过甲基化修饰TAB2/3中鳌合锌离子的一个半胱氨酸从而导致TAB2/3失去结合泛素链的功能,并彻底阻断NF-κB介导的天然免疫炎症信号通路,这种修饰作用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病原菌抑制宿主免疫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在后一个研究方向上,我们最近鉴定了一个叫做NAIP的NOD样蛋白分子家族,实验发现和证明了NAIP是一类炎症小体的受体蛋白,可以直接识别来自病原菌的鞭毛蛋白或是病原菌Ⅲ型分泌系统的组成分子。NAIP家族分子在被这些细菌的模式分子活化后可以诱导NL-RC4炎症小体的激活,导致巨噬细胞发生炎症反应,进而在限制病原菌在宿主体内复制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2,(21):17-17
2型糖尿病不仅影响到血糖及胰岛素分泌,还会导致肾脏损伤、血管增厚、神经损伤和疼痛等一系列并发症。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称,不少常见食物,具有帮忙2型糖尿病患者平稳血糖的作用。1、芦荟:两项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单独食用或与抗高血糖药格列本脲配  相似文献   

4.
核膜蛋白在染色体组织、基因表达调控、信号传递等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蛋白在体内的具体生理功能仍然不清楚。本研究发现,核膜蛋白Otefin是果蝇生殖干细胞维持所必需的。作为一个内源因子,它在调节果蝇生殖干细胞命运时,既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数据显示,ote通过抑制bam基因的转录来调节BMP/Dpp信号通路。通过结构分析我们发现,Ote蛋白的核膜定位对于它维持干细胞的功能是必需的。最后,我们发现Ote是通过在bam沉默子上与Med/Smad4相互作用来调节干细胞命运的。研究结果证明,核膜蛋白的特定组分通过介导信号依赖的转录抑制来控制干细胞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导致血清脂连素、抵抗素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健康对照组20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PTI)〈1.5的T2DM组19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PTI)≥1.5的T2DM26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清真胰岛素(FTI)、脂连素(a,diponectin)、抵抗素(resistin)、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采用HoMA—IRTI=[FTI(μU/ml)×FPG(mmol/l)】/22.5。结果:腰围及BMIT2DM组高于健康组;T1在T2DM胰岛素抵抗重组水平高于其余两组,但抵抗轻低于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脂连素、抵抗素Ⅱ型糖尿病组高于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与抵抗程度呈负相关;CHO及TGT2DM组略高于健康组。研究结论随着胰岛素抵抗加重,血清脂连素、抵抗素及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增加,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血浆脂连素、抵抗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联系胰岛素抵抗和Ⅱ型糖尿病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础科学》2005,7(5):35-35
钙离子是控制细胞活动的一个重要信号因子,它直接调控大脑神经的信息传递以及激素分泌和心脏搏动等生理过程。钙火花(Ca^2+ sparks)是细胞内钙信号编码的基本单位,由分布于内质网膜的单个或一簇钙释放通道——雷诺定受体(RyR)所介导。1993年钙火花由程和平与合作者在心肌细胞中首次发现,随后被证明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体系中,是细胞钙信号转导领域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1):3-6
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办,《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基础科学》4家杂志承办的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结果于2010年1月13日揭晓。"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查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揭示A1型短指症致病机理"、"发现β-抑制因子-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实验证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发现金属钠在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透明绝缘体"、"阐明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的形成机制"、"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鉴别出与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相关的潜在功能基因"和"找到鸟类起源的一些关键证据"等10项由我国科学家完成或为主完成的重要研究进展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相似文献   

8.
研究简讯     
ASICs在介导缺血性神经死亡中的作用酸感应离子通道(ASICs)包括其子成员ASIC1a表现出具有高Ca2+渗透性,并在突触可塑性和酸诱导的细胞死亡中起到重要作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徐天乐研究小组与徐州医学院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合作者研究发现,缺血能够通过使ASIC1a-478和ASIC1a-479位点的丝氨酸磷酸化增强ASIC的渗流性,导致缺血性细胞死亡恶化。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磷酸化作用是由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II(CaMKII)催化的,而这是缺血导致的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亚型谷氨酸受体(NDMA)在内的NR2B活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淋巴细胞在血管内皮表面的黏附和迁移是炎症反应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关键环节,这一过程是由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类特殊黏附分子——整合素所介导的。研究显示,整合素α4β7的异常表达和活化与一些人类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整合素α4β7的生物学功能是依靠对其配体亲和性及其相关信号转导的动态调控来实现的。这种精确的动态调控机制一直以来都是整合素研究领域的热点。我们的研究发现整合素α4β7的特异性决定环(specific determining loop,SDL)与协同金属离子结合位点(the synergistic metal ion binding site,SyMBS)通过一对特殊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相连接。该阳离子-π相互作用的丧失严重影响了高亲和性α4β7介导的细胞稳定黏附,但是对低亲和性α4β7介导的细胞滚动黏附影响很小。破坏该阳离子-π相互作用诱导了整合素胞外区的部分伸展和胞内亚基一定程度的分离,并影响了整合素所介导的双向跨膜信号传递,表现为胞内paxillin蛋白水平上调以及paxillin与α4β7的结合增强,同时胞内FAK蛋白表达以及磷酸化水平上调。研究还发现阳离子-π相互作用的丧失抑制了整合素介导的细胞迁移。该研究首次发现阳离子-π相互作用对整合素配体结合亲和性以及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整合素相关的生理病理过程,而且为相关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62-63
早在3G试验网建设初期,研究人员就发现:3G信号衰减快、穿透损耗大、绕射能力差,在室内分布系统中,2G,3G信号不能同步覆盖,3G信号覆盖范围小,盲点和弱区多.这些问题是3G信号频率高所致,通常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天线口馈入信号功率又受限于最小耦合损耗(MCL)和电磁辐射环保标准,要获得良好的3G室内信号,唯有增加天线密度,所以,对3G 室内分布系统,业界普遍认同"小功率,多天线"的设计原则.然而,这一原则虽然解决了3G信号覆盖问题,却带来了巨额的3G室分建设投资和大规模的2G室内分布系统改造,同时,还导致更严重的2G信号泄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技新讯     
人为什么会感到寒冷据近日出版的《自然神经系统科学》杂志报道,研究人员首次从分子层面进行研究,发现了能让我们感觉到寒冷的一种膜蛋白的工作机制。这个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感受寒冷的接受器上的一个特殊部位。这个部位也普遍存在于许多其他的接受器中,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科学家发现,这个特殊部位与存在于细胞膜中的传递信号的名为PIP2的脂质能发生相互作用。若是PIP2被分解,接受器就失去了活性,这样一来,细胞对寒冷的刺激就不再敏感了。有许多信号如神经传递素和生长因素,都能促进PIP2的分解。研究人员表示,只要能降低这种蛋白质…  相似文献   

12.
张旭 《中国基础科学》2012,14(2):9-10,8
神经元通过钠.钾泵(Na+,K+-AT.Pase)在细胞浆中富集钾离子并排出细胞内的钠离子,从而维持细胞膜内外的钠和钾离子浓度梯度,调控细胞膜电位和兴奋性,该过程对调节神经元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直不清楚除了ATP、钠和钾离子对钠.钾泵的驱动作用以及一些神经递质、激素通过它们的受体间接地调节钠一钾泵活性以外,身体内是否存在可以直接激动钠一钾泵的物质,并对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调节。我们的研究发现传导痛觉的背根节神经元高表达滤泡素抑制素样蛋白1(follistatin.1ike 1,FSTL1),并通过清亮小泡将FSTL1运输至脊髓内的传入神经终末释放,直接与位于感觉传入神经终末突触前膜上的钠一钾泵仪1亚基相结合,增强钠.钾泵活性,使细胞膜超极化,从而对感觉传入神经终末的兴奋性突触传递起抑制性调控作用。我们与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高翔研究组密切合作,制备了国内第一例条件式敲除小鼠,在背根节神经元中特异性敲除了FSTL1的基因。研究发现FSTL1条件式敲除小鼠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痛觉敏感度提高。因此,FSTL1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内源性钠。钾泵激动剂,对于保持正常的躯体感觉是必需的,FSTL1减少则会导致异常痛觉。该发现表明内源性钠一钾泵激动剂可以通过调控突触传递对神经系统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是细胞内极其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包括酶和激素的功能、运动、运输、免疫反应等都是通过蛋白质来实现的。正是由于其重要性,所以长期以来蛋白质一直是生物化学研究的一个极重要的领域。人们关注蛋白质在细胞内是如何合成的,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有5个诺贝尔奖授予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但对于相反的过程,即蛋白质在细胞内是如何降解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很少有人关注。而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 Rose)正是在这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机制,因而共同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一、泛素:蛋白质降解的标记者实验证明,标记被降解蛋白质的分子是一个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最早于1975年从小牛组织中分离得到。因为随后发现在所有真核生物的不同组织中都有它的存在,所以将其称之为泛素(ubiquitin,源于拉丁字ubique,意指到处存在的)。二、ATP: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供能者一般而言,生物体内的合成代谢需要提供能量,而分解代谢则释放能量。所以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普遍认为,体内蛋白质的降解是不需要提供能量的。一些蛋白水解酶发挥功能时就是这样,如胰蛋白酶在小肠内将食物中的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类似地,在溶酶体中对从其外部进入的蛋白质的降解也不需要能量。然而,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实验就已表明,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确实需要能量。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即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需要能量而细胞外蛋白质降解不需要附加能量,长期以来使研究者感到迷惑。切哈诺沃、赫什科和罗斯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使用网织红细胞的无细胞系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功地证明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需要以多步骤的反应导致泛素标记被降解的蛋白质。这个过程使细胞以高度的特异性降解不需要的蛋白质,而正是这种精确的调节需要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腺苷三磷酸)提供能量。三、机制:死亡之吻切哈诺沃和赫什科在1977年开始使用网织红细胞抽提物进行依赖于能量的蛋白质降解研究,发现这种抽提物可以被分为两个组分。两个组分单独存在时都不具有活性,但当两者重新组合时,就启动了依赖ATP的蛋白质降解。1978年,他们报道了其中1个组分的活性成分是一种分子量约为9 000的热稳定的多肽APF-1 (active principle in fraction 1),即后来证明的泛素,并证明APF-1能与各种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1980年他们和罗斯共同报道APF-1 可以多个分子同时结合于同一蛋白质,这一现象被称为多泛素化。目前已知,蛋白质的多泛素化是一种控制信号,其导致被标记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的降解。正是多泛素化的反应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了标记,所以将其戏称为“死亡之吻”(kiss of death)。因为泛素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所以研究者很快明白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在真核细胞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而且也猜测到ATP形式的能量需要可能对细胞控制降解过程的特异性具有意义。因而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要鉴定使泛素结合于其靶蛋白的酶系统。在1981年到1983年之间,切哈诺沃、赫什科和罗斯在细胞中发现了3种新的酶——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提出了“多步骤泛素标记假说”(见图1)。至今的研究表明,一个典型的哺乳动物细胞含有1个或少数几个不同的E1酶、几十个E2酶和几百个E3酶。细胞能使用泛素系统降解有缺陷或不再需要的蛋白质。实际上,细胞中多至30%新合成的蛋白质因为不能通过细胞严格的质量控制,而由泛素标记转运到蛋白酶体被降解。 步骤①:E1酶催化的依赖ATP供能的泛素(UB)活化; 步骤②:泛素分子转移到E2酶; 步骤③:E3酶识别要降解的靶蛋白(TARGET),E2酶-泛素复合物与靶蛋白结合并使泛素分子标记从E2酶转移到靶蛋白; 步骤④:E3酶释出泛素标记的蛋白质; 步骤⑤:重复步骤④,使靶蛋白与多个泛素结合,即所谓的靶蛋白的多泛素化; 步骤⑥:蛋白酶体识别多泛素化的靶蛋白,泛素分子脱落而靶蛋白进入蛋白酶体被降解为小肽。四、蛋白酶体:蛋白质降解的执行者很多蛋白酶体,如人的一个细胞含有大约30 000个蛋白酶体。蛋白酶体是呈桶型结构的多亚基蛋白酶复合体,它能将蛋白质降解成7~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蛋白酶体的活性表面在桶内而与细胞的其余部分相隔离,进入活性表面的惟一关卡能识别多泛素化标记的蛋白质,在移去泛素标记的同时接纳它们进入蛋白酶体而进行降解,形成的小肽从蛋白酶体的另一端释出。蛋白酶体本身不能选择被降解的蛋白质,是E3酶的特异性决定了细胞中哪个蛋白质要被标记而送到蛋白酶体进行降解。五、泛素系统: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者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系统涉及细胞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参与对细胞周期、DNA复制和染色体结构等的调控。这种系统的缺陷能导致各种疾病,包括一些癌症。1.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指一个细胞经生长、分裂而增殖成两个细胞所经历的全过程,细胞周期的调控对生物的生存、繁殖、发育和遗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细胞周期蛋白是一个关键蛋白质。泛素连接酶E3作为“细胞分裂后期促进复合物”的主要组分,通过对细胞周期蛋白N末端进行标记使其降解,而在控制细胞周期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该复合物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分离中也具有关键的作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错误分离会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的改变,而这正是怀孕后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一个额外的21号染色体的形成则导致唐氏综合征。因为在有丝分裂中重复地进行染色体的错误分离,许多恶性肿瘤细胞也会具有数目改变了的染色体。泛素调节系统的其他酶也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如调节酵母细胞周期的细胞因子Cdc34实际上就是一种泛素结合酶E2。2.DNA修复DNA修复是生物为保持其复制精确性而具有的一种特殊功能。p53蛋白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通过调节DNA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对DNA修复的调控。p53蛋白在细胞内的降解也是通过特定的E3酶标记的。正常细胞中p53蛋白不断地合成,又不断地降解,在细胞中含量低。但在DNA受损后,触发了p53蛋白的磷酸化而不再与E3酶结合,使其在细胞中含量很快增加,造成细胞周期的停顿并促使对损伤DNA进行修复。但是如果DNA损伤程度太广,则不再进行修复而触发细胞程序性死亡。p53蛋白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被称为“基因组的卫士”。但病毒可以通过特定的蛋白质活化相关的E3酶对p53蛋白进行泛素化而将其降解,其结果是病毒感染的细胞不能再对DNA损伤进行修复,也不触发细胞程序性死亡,造成DNA突变大量增加而导致癌症。3.免疫和炎症反应转录因子NF-κB可以调节细胞的许多对免疫和炎症反应重要的基因。正常情况下,细胞中的NF-κB与其抑制蛋白结合形成没有活性的复合物。但是当细胞暴露于感染的细菌或某种信号物质时,抑制蛋白的磷酸化导致其泛素化而在蛋白酶体内降解。释出的活性NF-κB被转运到细胞核,在那儿结合并激活特定基因表达而发挥其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的功能。4.囊性纤维化遗传病囊性纤维化是由细胞膜上称之为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蛋白(CFTR)的氯离子通道功能性地缺失所引起。这种缺失是由于囊性纤维化病人细胞中合成的CFTR蛋白缺失苯丙氨酸,不能进行正确的折叠而被转运,而是通过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系统降解。没有功能性氯离子通道的细胞不能通过其细胞膜转运氯离子而导致病变。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系统与细胞功能关系的了解也促使了其在药物研究上的应用。可以针对泛素介导降解系统的组分设计药物以防止特定蛋白质的降解,也可设计药物激发该系统去摧毁不想要的蛋白质。一种称为Velcade的蛋白酶体抑制物已被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作为临床试验药物。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都会使人类在从必然到自然的进程中迈出一大步。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系统的发现使人们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细胞如何控制许多非常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我们可以期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定会有更多的细胞过程发现与这一系统密切相关。 *明镇寰教授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4.
龚勇  曹鹏  于洪军  江涛 《中国基础科学》2009,11(2):27-28,F0002
神经营养因子(NTs)是一类对神经元发育、存活以及凋亡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等。神经营养因子可结合两类不同的糖基化膜受体——p75神经营养受体(p75NTR)和酪氨酸激酶受体(Trk),其中p75NTR可与所有NTs结合,而Trk则通过不同亚型与不同NTs特异性结合。神经营养因子能否通过诱导p75NTR形成同源二聚体来激活受体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获得了NT-3与p75NTR胞外区复合物的2.6分辨率的三维精细结构。结果发现,与以往报道的NGF与p75NTR形成非对称结构不同,NT-3以2:2的比例同两个糖基化p75NTR分子发生对称结合形成同源二聚体。对称性和不对称结构的对比分析显示,二者在配体-受体作用和p75NTR构象上有显著不同。生化实验研究显示,溶液中NT-3和NGF都是以2:2的比例与p75NTR结合,而2:1的结合是人为去糖基化的非天然结果。这显示,2:2对称结合是神经营养因子在细胞表面激活p75NTR的本来状态。这些研究结果为神经营养因子与p75NTR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更加深入与全面的认识。同时,为治疗人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药物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精确可靠的三维结构数据。  相似文献   

15.
癫痫病(epilepsy)是一种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对癫痫病的预防还缺乏有效手段。NMDA受体在癫痫病的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MDA受体非选择性拮抗剂MK801能够抑制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和随后的癫痫病的产生。但非选择性拮抗剂有严重的副作用。NMDA受体由NR1和NR2两种亚基构成,NR2亚基又分为NR2A、NR2B、NR2C和NR2D四种亚单位,不同的亚单位在大脑中的分布以及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我们在模拟人类颞叶癫痫的两种经典模型——电刺激点燃(kindling model)和匹罗卡品诱导癫痫(pilocarpine model)的大鼠模型中探讨了NMDA受体两种不同亚单位NR2A和NR2B在其中的作用。在两种不同的动物模型中分别给大鼠NMDA受体非选择性抑制剂MK801、NR2A选择性抑制剂NVP-AAM077、NR2B选择性抑制剂ifenprodil来观察各拮抗剂对大鼠癫痫产生和癫痫持续状态对大鼠神经元的损伤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发现NR2A和NR2B亚单位都参与了癫痫持续状态对大鼠神经元的损伤,而NR2A亚单位在癫痫病产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种差异可能与两种不同的亚单位激活不同基因和信号途径有关。该发现为临床研制癫痫病的预防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该工作已发表于2007年1月17日的《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27(3):542—552)上。  相似文献   

16.
通信科学技术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信 communication 按照达成的协议,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曾称“通讯”。电信 telecommunication 在线缆上或经由大气,利用电信号或光学信号发送和接收任何类型信息(包括数据、图形、图像和声音)的通信方式。信息 information 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多媒体通信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在系统或网络中,声音、图形、图像、数据等多种形式信息同步进行的交互式通信。网[络] network 在物理上或/和逻辑上,按一定拓扑结构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节点和链路的集合。分级网络 hierarchical network 各网络节点(物理的或逻辑的)按特定规则划分为不同从属等级的网络。对等网络 peer-to-peer network 仅包含与其控制和运行能力等效的节点的计算机网络。网络拓扑 network topology 对网络的分支和节点的系统性安排。拓扑可以是物理的或逻辑的。通信系统 communication system 至少包含发送和接收两大部分,用于可靠地传输和/或交换信息的系统。信源 source 在通信中,向另一部件(信宿)发出信息的部件。信宿 sink 在通信中,从另一部件(信源)接收信息的部件。信道 channel 在两点之间用于收发信号的单向或双向通路。又称“通路”。通道 path 网络中任意两点或两个节点之间的路径。又称“路径”。信号 signal 可以使它的一个或多个特征量发生变化,用以代表信息的物理量。传送 transport 提供可靠的端到端传递服务。强调的是信息转移的逻辑功能的过程。传输 transmit,transmission 将信号由一点传送到另一点或另外多个点。强调的是信号转移的物理过程。传播 propagation 波在固定媒介中的转移。频分双工 frequency-division duplex,FDD 在两个方向上使用不同频率同时发送信号的双工方式。时分双工 time-division duplex,TDD 在两个方向上使用同一频率但使用不同时间段交替发送信号的双工方式。又称“乒乓方式”。干涉图样 interference pattern 通常由重复性干扰引起的,出现一个扫描线或密度变化的叠加的规则图样。信道间干扰 interchannel interference 在给定传输信道里,由其他一路或多路信道中的信号所导致的干扰。串扰 crosstalk 在给定话路里,由其他话路信号所导致的干扰。又称“串话”。窄带 narrowband 相对较窄的频带。在数字通信中通常指可传送64kbit/s以下信号的带宽。阔带 wideband 相对较宽的频带。在数字通信中通常指可传送64kbit/s到2Mbit/s之间信号的带宽。宽带 broadband 相对更宽的频带。在数字通信中通常指可传送2Mbit/s以上信号的带宽。IP技术 IP technology 有关无连接分组通信协议的技术。该协议大体相当于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协议。高频 high frequency,HF 介于3MHz与30MHz之间的频率(介于100m与10m之间的波长)。特高频 ultrahigh frequency,UHF 介于300MHz与3000MHz之间的频率(介于1m与10cm之间的波长)。超高频 super high frequency,SHF 介于3GHz与30GHz之间的频率(介于10cm与1cm之间的波长)。短波 shortwave,SW 波长介于100m与10m之间(频率介于3~30MHz)的无线电波。透明性 transparency 在通信网中,不改变信号形式和信息内容的端到端传输。无连接 connectionless 端点间无须在通信开始前建立起物理或逻辑连接的方式。面向连接 connection-oriented 在用户开始传递信息前必须首先在通信双方或更多方间建立起连接的方式。互连 interconnection 不同物理实体在物理上的互相连接(包括网络间的连接和设备或物理媒体间的连接)。互联 interconnection 不同物理实体在逻辑上的互相联结(包括网络间的连接和设备或物理媒体间的连接)。互通 interworking 不同物理实体(网络或设备)在互连后业务信息能够透明传输,各项性能满足规定的要求,各种功能能够相互协调工作的能力。互通的范围包括网络互通、设备互通和业务互通等。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在规定条件下,各种功能单元之间进行通信、执行程序或传递数据的能力。多址接入 multiple access 处于不同地点的多个用户接入一个公共传输媒介,以实现各用户间通信的模式。频分多址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 利用不同的频率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时分多址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 利用不同的时间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空分多址 spac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 利用不同的空间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码分多址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 利用不同的码序列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波分多址 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DMA 利用不同的波长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正交调制 quadrature modulation 对具有90°相差的两个载波分量以两个独立的信号分别进行调制。正交调幅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 将幅度调制和相位调制相结合的调制技术。以数字信号对正弦载波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分别进行调制。正交频分复用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 一种多载波调制:将要传送的数字信号分解成多个低速比特流,再用这些比特流去分别调制多个正交的载波。缓冲存储器 buffer memory 通过临时存储,能使数据在具有不同传递特性的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的专用存储器或存储区。简称“缓存器”。电信网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利用有线、无线或二者结合的电磁、光电系统,传递文字、声音、数据、图像或其他任何媒体信息的网络。信息网 information network 由大量相互关联的信息技术要素,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处理与应用等各种系统所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基础设施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能以交互方式传送话音、数据、文本、图像、视像和多媒体信息的高速通信网及相关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大型数据库、支持环境等。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美国政府于1993年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通俗说法。光同步传送网 optical synchronous transport network 以光纤作媒质,采用同步复用、同步交叉连接、同步分出和插入以及同步传输等技术的传送网。在美国称为“同步光网络”(SONET)。在国际电信联盟(ITU)标准中统称为“同步数字系列”(SDH)。核心网 core network 将业务提供者与接入网,或者将接入网与其他接入网连接在一起的网络。通常指除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之外的网络部分。下一代网络 next-generation network,NGN 网络的下一个发展目标。目前一般认为下一代网络基于IP,支持多种业务,能够实现业务与传送分离,控制功能独立,接口开放,具有服务质量(QoS)保证和支持通用移动性的分组网。人体域网 body area network,BAN 能把人身上佩带的各种小型电器和通信设备连接起来的网络。个人域网 personal area network,PAN 能在便携式消费电器与通信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通信的网络。其覆盖范围一般在10米半径以内。特别联网 ad hoc networking 具有动态自组织能力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联网。又称“自组织联网”。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LAN 一种覆盖一座或几座大楼、一个校园或者一个厂区等地理区域的小范围的计算机网。城域网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一种界于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覆盖一个城市的地理范围,用来将同一区域内的多个局域网互连起来的中等范围的计算机网。广域网 wide area network,WAN 一种用来实现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城域网的互连,可提供不同地区、城市和国家之间的计算机通信的远程计算机网。互联网 internet 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而不论采用何种协议与技术的网络。IP网 IP network 由采用IP协议的所有计算机网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因特网 Internet 在全球范围,由采用TCP/IP协议族的众多计算机网相互连接而成的最大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其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泛在网 ubiquitous network 可随时随地供给人使用,让人享用无处不在服务的网络,其通信服务对象由人扩展到任何东西。又称“无处不在网”。网格 grid 一种用于集成或共享地理上分布的各种资源(包括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通信系统、文件、数据库、程序等),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各种所需任务的机制。域名系统 domain-name system,DNS 在因特网上保持域名和IP地址间对应关系的分布式数据库(DNS服务器)的集合。因特网接入点 point of presence,POP 在因特网内,由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接入因特网而提供的点。一般它是一个物理实体。网络接入点 network access point,NAP(1) 通达因特网主干线的点。(2)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互相连接的点。用户驻地网 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CPN 私人、企业或机构等用户在所属的房屋和占有的土地范围内敷设的网络设施。家庭网 home network 把用户家里各种信息终端和电气设备(如个人计算机(PC)、打印机、游戏机、电视机、MP3播放机及其他家电)连接在一起的网络。接入网 access network,AN 由用户-网络接口(UNI)到业务节点接口(S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所组成的全部设施。全业务网 full-service network,FSN 具有足够带宽,可以同时传送各种宽带和窄带、模拟和数字、广播和交互业务的接入网设施。支撑网 support network 利用电信网的部分设施和资源组成的,相对独立于电信网中的业务网和传送网网络。支撑网对业务网和传送网正常、高效、安全、可靠地运行、管理、维护和开通(OAM&P)起支撑和保证作用。信令网 signaling network 在电信网的交换节点间,采用共路信令,由信令终端设备和共路信令链路组成的网络。同步网 synchronization network,synchronized network,synchronous network 产生时间或频率基准,用来提供基准定时信号的网络。电信管理网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etwork,TMN 用于对电信网中的一个、多个或全部网络进行管理的网络。管理应用功能 management application function,MAF 在同步数字系列网络管理系统中,参与系统管理的应用进程。交换 switching 在需要运送信号时,把一些功能单元、传输通路或电信电路互连起来的过程。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在发端和收端之间建立电路连接,并保持到通信结束的一种交换方式。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通过标有地址的分组进行路由选择传送数据,使信道仅在传送分组期间被占用的一种交换方式。波长交换 wavelength switching 将输入光纤中某一波长的光信号交换到输出光纤的另一波长的光信号的操作。光交换 photonic switching 能有选择地将光纤,集成光路(IOC)或其他光波导中的信号从一个回路或通路转换到另一回路或通路的交换方式。软交换 softswitching 利用把呼叫控制功能与媒体网关分开的方法来沟通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与IP电话(VoIP)的一种交换技术。专用小交换机 private branch exchange,PBX 能进入公用电话交换网的专用电话交换机。又称“用户小交换机”。媒体网关 media gateway 将一种网络中的媒体转换成另一种网络所要求的媒体格式的设备。媒体网关控制器 media gateway controller 对与媒体网关中媒体通道连接控制相关的呼叫状态部分进行控制的装置。出[局] outgoing 电信业务从某一给定点发至另一点的呼叫方向。入[局] incoming 电信业务从另一点来到某一给定点的呼叫方向。协议 protocol 计算机通信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定或规则。  相似文献   

17.
我国许多学者喜欢把术语叫做“名词”。这种叫法是极不确切的。事实上,相当数量的术语并不是名词,而是由名词或其它单词构成的词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的科学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不可能给每一个新出现的概念都用一个新的单词来命名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原有的单词构成词组来表示新的概念,这样,就会形成许多以词组为形式的术语,它们叫做词组型术语。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词组型术语越来越多,在整个术语系统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几乎成了现代术语发展的一个规律。我在1986-1988年间,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派遣,在联邦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新信息技术与通讯系统研究部研究汉语的术语问题,使用VAX11/750计算机和UNIX操作系统以及INGRES关系数据库建立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该术语数据库收了国际标准ISO-2382从1975年以来的全部有关数据处理的术语,共计1510条。这些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词型术语,一类是词组型术语。单词型术语是只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如名词术语、动词术语等等。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单词型术语只有375条,其中包括:名词术语:244条,如“数据”。动词术语:53条,如“打印”。名动同形词术语:75条,如“输入”。名形同形词术语:2条,如“对称”。名限同形词术语:1条(“限”指限定词),如“顺序”。在GLOT-C术语数据库的375条单词型术语中,名词术语只有244条。词组型术语是由单词组合而成的术语。如名词词组术语、动词词组术语等等。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词组型术语有1135条,其中包括;名词词组术语:838条,如“计算机/程序”。动词词组术语:31条,如“改变/转储”。形容词词组术语:27条,如“自动/的”。名动同形词词组术语:239条,“信息/处理”。词组型术语占了全部术语的75.17%,单词型术语占了全部术语的24.83%,而名词术语只占了全部术语的16.15%。可见,在整个术语系统中,名词术语并不占优势,把术语称为名词,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术语系统,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单词只不过是术语的构成材料(它既是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材料,也是单词型术语的构成材料),而术语(包括词组型术语和单词型术语)则是由这些构成材料形成的产品。因此,可以说,一切术语都是由单词构成的。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的1510条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都是由858个不同的单词构成的。这858个单词,与1510条术语的数量比较起来,只是一个较少的数目。这种由少量的单词构成大量的术语的语言现象,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我们把它叫做“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早在十九世纪初年,德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人文学者洪堡德(Von Humboldt,1767-1835)就观察到“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但是,由于当时尚未找到能够证实这种论断的技术工具和方法,这种论断只是停留在假设的阶段。今天,我们有了电子计算机这个有力的技术工具,通过科学实验和数学计算来检验这个大胆假设的时机已经成熟。“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正是“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假设的一个科学实例。术语系统中单词数目是有限的,而由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和单词型术语的数目却是无限的。由少量的有限的单词构成大量的无限的术语,这正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原理在术语学中的具体表现。可见,“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是一个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和哲学背景的普遍性规律。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术语形成的经济律的三个基本概念: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和术语的平均长度。并且提出“FEL公式”来描述这三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为了说明什么是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以及术语系统的经济规律,需要先定义如下的初始概念:1、系统的术语数:在一个术语系统中,不同的术语的总数,也就是术语系统的容量。系统的术语数用T表示,它的单位是“条”。2、单词的绝对频率:在术语系统中,某一单词的出现次数(或使用次数)。单词的绝对频率用α表示,它的单位是“次”。3、不同单词数:具有同一频率的不同单词的数目。不同单词数用ν表示,它的单位是“词”。4、不同单词总数:在术语系统中,具有不同绝对频率的不同单词的总数。不同单词总数用W表示,它的单位是“词”。不同单词总数的计算公式是:W=Σν5、运行单词数:具有同一绝对频度的不同单词ν和它的绝对频度α的乘积。运行单词数用ρ表示,它的单位是“词次”。运行单词数的计算公式是:ρ=αν6、运行单词总数:具有不同绝对频率的运行单词的总数。运行单词总数用R表示,它的单位是“词次”。运行单词总数的计算公式是R=Σραν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就是系统的术语数T被不同单词总数W来除所得的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用E来表示,这样,我们有如下公式:E=T/W……………………………………………………(1)E的单位是“条/词”,读为“每词多少条”。在大多数术语系统中,E>1;如果E≤1,则说明术语系统设计的经济效应不高。例如,在术语系统GLOT-C中,T=1510,W=858,则该系统的经济指数E为:E=T/W=1510/858=1.76这说明,当术语系统有1510条术语时,每个单词平均可构成1.76条术语。可见,这个术语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应,也就是说,在该系统中,每个单词构成的术语条数较多。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高低,受到系统中术语数的强烈影响。随着系统的术语数的增加,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也逐渐升高,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当系统的术语数为500条,不同单词数为342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为1.46;当系统的术语数增加到1000条,不同单词数增加到588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也增加到1.70;当系统的术语数进一步增加到1510条,不同单词数进一步增加到858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也进一步增加到1.76,如下表所示:这种情况,可图示如下: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如果具有大量术语条目的术语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指数,那么,这个系统必定具有大量的由少数基本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而这些词组型术语构成了该术语系统的主要部分。二、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在术语系统中,每个单词的绝对频率并不是一样的。有的单词经常使用,叫做高频词,有的单词不常使用,叫做低频词。随着术语条目的增加,高频词的数目一般来说也相应地增加,而新词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时,尽管术语的条数还继续增加,不同单词总数增加的速率却越来越小,而高频词则反复地出现。在术语数T与不同单词总数W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函数关系:W=Φ(T)这种函数关系可粗略地用下图表示:术语系统的高频词越多,则由这些高频词构成的术语也越多,单词构成术语的这种能力,叫做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就是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运行单词的总数R被不同单词数W来除所得商。单词的术语构成频度用F表示。这样,我们有下面的公式:F=R/W…………………………………………………(2)F的单位是“次”。事实上,因为R的单位是“词次”,W的单位是“词”,所以F的单位就是“词次/词”,它恰恰等于“次”。F的值不能小于1,即F≥1;对于同一个术语系统来说,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不能小于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即E≤F,因为我们总是有T≤R。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1510条术语的运行单词总数为3216个,而构成这1510条术语的不同单词总数为858个,即R=3216,W=858,这样,我们有:F=R/W=3216/858=3.75这说明,当GLOT-C系统的术语数为1510条时,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为3.75,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单词可以出现3 75次。因此,这个值也可以代表这些单词构成术语的平均频率。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受到术语系统中术语数的影响。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当术语数为500条时(T=500),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342并且 R=Σ ρ=987因此 F=R/W=987/342=2.89当系统中的术语数为1000条(T=1000)时,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588并且 R=Σ ρ=2072因此 F=R/W=2072/588=3.52当系统的术语数为1510条(T=1510)时,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858并且 R=Σ ρ=3216因此 F=R/W=3216/858=3.75我们可得到如下的表:从表中可看出,随着系统中术语数的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相应地增加,图示如下:在上图中,虚线表示系统的经济指数E的变化情况,实线表示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的变化情况,如果术语数T相同,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的值不小于系统的经济指数E的值,即F≥E。仅当术语数T=1,系统中只有一个单词时,F等于E,在其它场合,F永远大于E。从上面三个频率表中还可看出,随着单词绝对频率α的增加,具有同一绝对频率的不同的单词的数目ν相应地减小,这种关系可用下图来描述;这说明,在一个术语系统中,高频词只占了不同单词总数的一小部分,而它们却能构成大量的术语。例如,在“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当术语数T为1510条时,绝对频率大于10的高频词只有62个,而它们的出现次数却是1342词次,由这些高频词构成的运行词总数占了全部的运行词总数的41 4%。术语系统中的高频词越多,则该系统中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就越高。三、术语的平均长度包含在术语中的单词数,叫做术语的长度。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最小长度为1单词型术语的长度永远等于1,每个单词型术语只能包含一个单词。例如,“程序”这个单词型术语的长度为1。词组型术语的长度永远大于1。例如,“程序/设计”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2,“数字/字符/子集”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3,“条件/控制/转移/指令”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4,“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5,……等等。从术语经济原则的观点看来,术语的长度太长,不便于使用和记忆,因而,我们有必要研究术语的长度问题。从术语系统的整体来看,还应该研究术语的平均长度。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平均长度就是运行单词总数R被术语数T来除所得的商。术语的平均长度用L表示。计算公式为:L=R/TL的单位是“词次/条”,读为“每条多少词次”。L的值永远不小于1,即L≥1,在每一个术语都只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系统中,L=1,在其它场合,L>1。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R=3216,T=1510,所以,该系统的术语平均长度为:L=R/T=3216/1510=2。130这意味着,在GLOT-C中,当术语数等于1510条时,平均每条术语由2 130个单词构成,即每条术语中含有2.130词次。随着术语系统中术语数的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也有增加的趋势。在GLOT-C系统中,当术语数为500条时,术语的平均长度为1.974词次/条;当术语数为1000条时,术语得平均长度为2.072词次/条;当术语数为1510条时,术语的平均长度为2.130词次/条。当然,术语的平均长度不能太长,每个术语系统都能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把术语的平均长度调节到最佳值。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某些太长的术语被淘汰了,某些较短的术语变长了,这样,术语的平均长度就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四、术语构成的经济律——FEL公式前面我们讨论了术语构成的三个主要概念: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和术语的平均长度L。现在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GLOT-C术语数据库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之值是近似地相等的。实验数据如下:当T=500时,我们有E×L=2.88304,而这时F=2.89;当T=1000时,我们有E×L=3.52140,而这时F=3.52;当T=1510时,我们有E×L=3.74880,而这时F=3.75。可以看出,E×L之值与F之值几乎是相等的。根据这些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在E、F和L之间建立如下的数学关系:或者 E×L=F F=EL事实上,由于 E=T/W (1)以及 F=R/ W (2)(2)÷(1)得到 F/E=R/T (3)根据术语平均长度的定义,我们有 L=R/T (4)比较(3)与(4),可以得到: F/E=L因此,可有 F=EL这就是上面的FEL公式。由此,我们可以作出结论: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恰恰等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之值。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术语形成的经济律”。从FEL公式,我们还可得到如下的推论:1、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术语的平均长度L一定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与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成正比。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越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越高。这时,FEL公式变为:F=k1Ek1是一个常数。这说明,为了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应该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使得每个单词能构成更多的术语。2、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系统的经济指数E一定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成正比。术语的平均长度越长,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越高。这时,FEL公式变为:F=k2Lk2是一个常数。这说明,为了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必须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因为系统的经济指数是一定的,每个单词只能被包含到有限数目的术语之中,所以,只有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3、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一定时,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成反比。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增加将会引起术语平均长度的缩小,而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减少将会引起术语平均长度的增长。这时,FEL公式变为:EL=k3k3是一个常数。这说明,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如果我们想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使得每个单词能够构成更多的术语,那么,我们只好从原有的术语中,抽出一些单词来构成新的术语,这样,术语的平均长度就缩短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运行单词总数是不变的,我们必须从原有的术语中,一般是从较长的术语中,抽出一部分单词来造成新的术语,而这将引起术语数目的增加。其结果,术语系统的某些术语中所包含的单词数可能会减少,而新术语的长度不可能太长,因而系统中术语的平均长度就缩短了。由此可见,FEL公式反映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以及术语的平均长度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个公式是支配着术语的形成和变化的一个经济规律。从FEL公式,我们可得到:E=F/L由此我们可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方法有两个:1、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缩短术语的平均长度;2、在不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条件下,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一般地说,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最好不要过大的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术语的平均长度改变过大,往往会使术语系统改变到人们难以辨认的程度。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最好不要使用缩短术语平均长度的方法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看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最好方法,还是在尽量不过大地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前提下,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这样,在术语形成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词组型术语,使得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大大地超过单词型术语的数量,而成为术语系统中的大多数。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词组型术语占了75.17%。这个事实,正是术港形成的经济律作用的结果。而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又是洪堡德提出的“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普遍假设在现代术语学中的实际体现和科学证明。  相似文献   

18.
一、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1)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family),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单股RNA构成,分别编码10个与病毒结构和功能有关的蛋白质,片段1和2分别编码PB2和PB1蛋白,片段3编码PA蛋白,这三个蛋白与病毒的RNA聚合酶活性有关。片段4编码血凝素(HA)糖蛋白,片段5和6分别编码核蛋白(NP)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其中HA糖蛋白和NA蛋白具有型特异性,能产生有保护作用的抗体;NP具有种的特异性,能产生具有交叉保护作用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片段7编码基质蛋白M1和M2,片段8编码非结构蛋白NS1和NS2,可能与病毒基因组的转录过程有关。流感病毒可依据其中的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分为四个属:甲型(A)流感病毒属、乙型(B)流感病毒属、丙型(C)流感病毒属和类托高土病毒属。A型流感广泛存在于禽类、人类及其他动物中,其感染范围很广,多以流行的形式出现。C型流感存在于人类和猪中,但极少引起流行。而B型流感仅存在于人类,常常只引起流感的局部暴发。(2)禽流感病毒AIV病毒属于A型流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状,直径80~120nm,常呈丝状,长短不一,具有多型性,具囊膜,表面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其长度约为12~14nm,这种突起可分为两类,一类呈棒状,由HA分子三聚体构成;另一类呈蘑菇状,由NA分子四聚体构成。病毒由70~75%的蛋白质,1~2%的核糖核酸(RNA),20~25%脂质和5~8%的糖组成,病毒蛋白质含有5种多肽,即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质蛋白、核蛋白和多聚酶。AIV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容易被常用消毒药灭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加热60℃10分钟,70℃2分钟即可被灭活,在干燥的尘埃中可存活2周,在4℃可保存数周,在冻干状态或50%甘油生理盐水中可保存数年。(3)禽流感病毒的亚型及流感病毒的命名法依据流感病毒表面结构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胺酸酶(NA)抗原性的不同,可将A型流感病毒分成不同的血清亚型。目前有15种HA(H)亚型和9种NA(N)亚型,1980年WHO公布了流感病毒新的统一命名法。A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公式为: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采样时标本号)/分离年代(血凝素亚型神经氨酸酶亚型),如A/马/黑龙江/1/89(H3N8),B型和C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与A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相同,但无亚型划分。如B/京科/26/58,C/猪/京科/32/81。(4)禽流感病毒的毒力不同的AIV亚型的毒力不同,同一亚型内的不同毒株及同一毒株感染不同宿主的毒力也不尽相同,目前国际上一般按欧共体规定的静脉内致死指数(IVPI)来判断毒力,某一毒株感染某一宿主时,当IVPI≥1.2,则认为是高致病性毒株,当IVPI<1.2时,则被认为是低致病毒株。根据这一标准目前所有被判为高致病性毒株都属于H5和H7,AIV的致病性是各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HA起着重要的作用。AIV感染细胞时HA被裂解为HA1和HA2。HA2N末端可插入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因为HA2 N末端有多个疏水性氨基酸构成的亲脂性结构。插入脂质双层的HA2可在病毒囊膜和细胞膜之间形成一个通道,使两膜融合病毒核酸得以入侵宿主细胞。如果细胞内缺乏相应的蛋白酶,则HA不能被裂解为HA1和HA2,所产生的病毒粒子将不能入侵其他细胞,这样病毒的感染将局限在一定的细胞内。将高致病性H5和H7型毒株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高致病性毒株的HA在裂解位点附近有4个或更多的碱性氨基酸,而低致病性毒株的HA仅有一个精氨酸。因此高致病性毒株的HA可被多种细胞内蛋白酶所识别,这就增加了病毒株在机体内的广嗜细胞性,一旦感染就会迅速突破器官屏障,从而造成机体的全身感染,引发高致病性流感的发生。由此可见HA的可裂解性的大小决定了禽流感病毒毒力的强弱,而其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受体的特性,决定了宿主的范围。(5)禽流感病毒的遗传与变异AIV具有众多血清亚型是其遗传变异频繁的结果,其机理涉及分子水平的抗原转移和漂移。抗原漂移是指由于基因组自发的点突变引起的小幅度的变异,导致氨基酸的改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或突变的氨基酸正好使抗原决定簇改变,引起抗原性的变异,转移是由于较大幅度的突变导致新的亚型的出现,原因之一是R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病毒基因组复制时容易出错,另一个原因是由于AIV基因组的节段性,当不同的毒株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其核酸片段可发生同源交换,从而导致了抗原性的改变。其中A型流感病毒广泛存在于禽类和哺乳动物中,基因组的分节段性,使得其易于发生混合感染而产生重组株病毒。二、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Avian Influenza)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禽类病毒性疾病。其易感动物包括鸡、火鸡、珠鸡、野鸡、鹌鹑、鹧鸪、燕鸥、鸽、鸭、鹅等。(1)禽流感的临床特点禽类在感染禽流感后,其症状从不明显到急性或高死亡率不等。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的毒株和被感染的禽种。综合征可为亚临床到轻度的呼吸系统疾病,从产蛋下降到急性致死性疾病。其组织病变主要是脑、皮肤及内脏器官组织坏死,消化道各脏器出血及泌尿生殖道的炎症,其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易与新城疫、急性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等混淆,且常继发或并发而易误诊或延误治疗,因此危害极大。(2)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特点及危害高致病性禽流感常以突然死亡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常导致感染鸡群的全军覆灭,历史上历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983年4月在美国北部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新泽西等州发生的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中,共计淘汰了1700万只鸡,直接耗资6千万美元,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带来了相当于现今的8500万和4.9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985~1986年在美国的再次暴发中,所有发病鸡群均被扑杀,这次发病所造成的损失较1983~1984年的更为严重。(3)中低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特点及危害低致病性禽流感常以呼吸道症状,产蛋率、受精率及孵化率下降为主要特征,从而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1996至199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暴发的低致病性H7N2禽流感流行中,包括生产的损失、鸡蛋销毁、饲料销毁、鸡蛋包装材料销毁、垃圾处理、油料费用、扑杀费用、清扫和消毒费用、合同付款额、掩埋所用费用和土地占用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经济损失总计达350万美元,这一次禽流感的流行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及该区域内养禽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流行的中等毒力以下H9亚型禽流感,也同样给各区域的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禽流感与人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取决于宿主与病毒之间的关系,病毒的不同基因节段在决定病毒致病性方面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HA蛋白。首先它可以识别宿主细胞的受体并与其结合,流感病毒HA蛋白受体的特异性取决于宿主的种属,人流感病毒的受体多为唾液酸α2.6半乳糖的唾液寡糖(SA2,6Gal)结合特异性,禽流感几乎都是唾液酸α2.3半乳糖的唾液寡糖(SA2,3Gal)结合特异性,这种差异与HA蛋白受体部位上第226位氨基酸密切相关,人流感和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位点第226位的单一氨基酸通常分别为Leu和Gln。第二,依赖宿主细胞转运蛋白水解酶切割,使HA2 N端融合序列裸露与宿主细胞产生融合,使病毒的基因组进入细胞,病毒开始复制。(5)禽流感病毒对人类流感新毒株形成的影响禽流感病毒亚型繁多,除可感染家禽和野鸟外,也可引起海豹、鲸鱼、猪和马等哺乳动物的感染,通常认为禽流感病毒是人流感病毒的庞大基因库,是人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新基因的来源,在人类以前仅发现3个H抗原型(H1、H2、H3)和2个N抗原型(N1、N2),而所有15种不同的H型和9种不同的N型均可在禽流感病毒中找到,这种联系是通过中间宿主(如猪)来实现的。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大多取决于其HA蛋白,病毒的感染,需要细胞膜上特异性结合位点,人类与禽类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有很大的不同,而猪的种间障碍较低,猪体内则存在人和禽流感病毒的2种受体,人与禽流感病毒均可以感染猪,禽流感病毒在中间宿主(如猪)中与人流感病毒杂交,从而获得人类细胞特异性的受体结合位点,增加了新流感病毒(包括可以感染人的毒株)产生的概率,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纵观人类历史上历次流感的全球大流行,都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0世纪共发生过3次瘟疫性的流感,第一次是1918年至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第二次和第三次流感的大暴发是1957至1958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至1969年的“香港流感”,每一次人类流感的大流行都与禽流感病毒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证实,1918年-1919年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的猪型(H1N1)流感病毒来自于禽流感病毒,1957年至1958年流行的H2N2病毒株,是H1N1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经基因重排而来,1968年至1969年,H2N2又与鸭中循环的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经基因重排形成新的H3N2流感病毒,并引起了“香港流感”的发生。(6)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直接感染在历史上的历次禽流感暴发中,均未见有关禽流感感染人的报道,而在1997年的香港禽流感事件中,禽流感病毒首次突破种间障碍,不经在猪体中的基因重排过程而直接感染人并且致人死亡,引起了香港及全世界的震惊,目前在越南流行的禽流感也相继出现直接感染人的病例。毫无疑问,禽流感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现实的威胁。97’香港禽流感事件中,将分离自病人体内的病毒分别与人源和禽源流感病毒进行比较,发现该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同源率最高(90.1~98.5%)的毒株均为禽流感病毒,未发现任何曾经在中间宿主中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排的证据,由此可确定该病毒来源于禽类。它对人类的直接感染,打破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种间屏障法则,这一事件,虽然从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及对养禽业造成的损失方面无法与1968年至1969年的“香港流感”及1983年美国、1995年墨西哥的两次禽流感大暴发相比,但却拉开了禽流感直接感染人并致人死亡的序幕,凸现了禽流感病毒的公共卫生意义。近期发生的周边国家禽流感直接感染人的病例更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控制消灭人流感就必须控制消灭禽流感,同样人们要控制消灭禽流感,也必须控制消灭人流感,任何单方面的措施都将是徒劳的。三、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综合防治:(1)禽流感的免疫预防流感病毒水平传播效率极高,其致病力变异极为复杂,并且对其机制迄今知之甚少,禽流感的弱毒疫苗自然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传统的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性,是禽流感防治的主动措施、关键环节和最后防线。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禽流感防治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禽流感局部疫情的控制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我国禽流感灭活苗研制和应用的同时,我国在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一批具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应用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清除鸡群中流行的H5、H7高、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及目前流行比较广泛、危害严重的中、低致病力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防治策略成为可能。(2)禽流感的药物治疗抗禽流感的药物目前主要有包括金刚烷胺类和金刚乙胺在内的离子通道抑制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RWJ-270201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唾液酸寡聚糖类似物等流感病毒受体阻滞剂、抗流感病毒反义寡核苷酸和包括酚类及醌类衍生物在内的黑色素等几大类,同时也包括其他一些化学药物,如三氮脞核苷、蛋白酶抑制剂、吗啉双胍、异喹啉、环辛胺等。这些药物分别通过抑制流感病毒复制,阻断流感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侵入途径等机制,实现对禽流感的治疗,部分药品的投入使用已取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禽流感的综合防制除采取一般的免疫预防为主并结合药物治疗的方针外,对禽流感病毒感染应采取不同于其他禽病的防治措施。首先一点,禽流感病毒具有感染宿主的多样性特点,因此,除了要控制和消灭疫源外,应对家禽(尤其是鸡)施行全封闭饲养,避免鸡群与水禽和野鸟间任何形式的接触,加强活禽市场的管理,以切断传播途径。其次,禽流感亚型众多加上基因突变、重组和重排,使得禽流感变异极快,这就决定了首先要使用敏感的诊断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尤其是禽流感高致病力毒株突然出现的特点,需要定期、持续、跟踪监测和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病毒分子生态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惟有如此,才能确定不同禽种、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禽流感病毒的特点和差异,才能减少禽流感防治中的盲目性。最后,必须制定正确的免疫预防策略,禽流感免疫呈现突出的亚型特异性保护的特点,亚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差,决定了必须使用亚型特异性疫苗和多价疫苗,同时禽流感的免疫预防还应考虑到尽量不干扰血清学监测,这可通过开发使用高新技术疫苗得以解决。另外,对检测到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鸡群,必须采取断然扑灭的措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消灭禽流感尤其是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对鸡群乃至对人类的感染。最终,我们应该相信,随着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加强;只要依靠不断建立的更加快速、敏感、准确的诊断方法并加紧应用到流行病学监测中;依靠不断深入研制的安全有效疫苗,加之有效的疫病控制措施,我们一定会有效地避免禽流感,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养禽业和我国国民经济以及人民身体健康所构成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9.
针对超薄高密度芯片倒装键合,我们在超薄芯片的表面作用机理与高效剥离、基于飞行视觉的多自由度高精对准与高效贴片、键合界面接触电阻的建模计算及精确控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主要创新工作包括:(1)揭示了微薄芯片拾取过程中剥离与碎裂的竞争行为及其影响机理,发明了基于串并联混合机构的四自由度贴片装置及其力/位控制方法,实现了超薄芯片的无损拾取和多自由度高效高精贴片;(2)发明了基于多反射镜的飞行视觉定位装置,提出了多自由度调平、图像质量改善与超分辨率重建等图像处理方法,实现了高精快速定位;(3)揭示了超薄芯片倒装键合界面形成机理,发现了导电胶倒装键合中接触电阻“弯曲效应”,提出了键合压力、温度、基板张力等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4)研制了基于各向异性导电胶倒装热压焊工艺的高密度芯片倒装键合原型机,实现了最大芯片尺寸5 mm×5 mm、芯片间距15μm的高密度芯片封装。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见本刊2004年第1期)一文中讨论的内容仅仅限于汉语中的单词型术语。然而,在一个术语系统中,绝大多数的术语都是词组型术语。我1986年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研制的“英汉数据处理术语数据库”GLOT-C中,词组型术语的比例占了75.17%。在其他的术语数据库中,也有同样的情况。为什么词组型术语会成为术语系统中全部术语的大多数呢?这是由“术语形成的经济律”造成的。因为每当出现新的概念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重新造一个新的单词型术语来表示它,而是把原有的单词型术语结合起来,构成词组型术语来表示它。这样,虽然新的概念源源不断地出现,但是,术语系统可以在保持原来的单词型术语的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把原有的单词型术语结合起来表达新的概念,从而保证术语系统的经济性,这就使得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占压倒的优势。正因为词组型术语占术语系统的大多数,在我们研究汉语单词型的结构的同时,还有必要研究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1.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方式汉语的词组型术语是由汉语的词组构成,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汉语中词组的构成规律。了解了汉语词组的结构,也就可以了解词组型术语的结构。词组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汉语词组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6种,它们同时也就是汉语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方式,下面的例子主要是关于数据处理的词组型术语:①联合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是并列的,形成一种并列关系。例如,字母/数字,输出/输入。②偏正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修饰语,后一个是中心语,形成一种偏正关系。例如,数据/媒体,一元/算子,对称/误差,多重/穿孔,实时/运算。③述宾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述语,后一个是宾语,形成一种述语对宾语的支配关系。例如,编制/程序,转移/指令,改变/转储,控制/操作,归并/排序。④述补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述语,后一个是补语,形成一种补充关系。例如,解释/清楚,读/出。述补结构的术语很少。⑤主谓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主语,后一个是谓语,形成一种陈述关系。例如,程序/检测,标记/读出,系统/测试,数据/处理,存储/分配。⑥重叠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后一个词是前一个词的重叠,形成一种重叠关系。例如,研究/研究,调试/调试,试验/试验。音译式和音译意译式的术语几乎都是单词型术语,很少有词组型的术语,这里不再讨论。2.汉语中语素、词和词组的界线黏附语素不能独立使用,不是词,自由语素可以独立使用,所以,自由语素同时又是单纯词。从语素的角度看,它是自由语素,从词的角度看,它是单纯词。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名称不同,实质则是一样的。在语素与词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一个交集 (intersection),这个交集就是自由语素,如果从词的角度看,它们又可以叫做单纯词。由此可见,语素和词之间的界限基本上是可以区分清楚的,黏附语素绝不可能是词,合成词也不可能是单个的语素,语素和词之间的交集,从语素的角度看是自由语素,从词的角度看是单纯词。然而,合成词和词组之间的界限就不是那么容易区分清楚了。从前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可列表比较如下: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的这种一致性,使得汉语的语法规则易学易记,对汉语的学习是有好处的,可是,这种一致性也往往导致合成词与词组的界限不甚分明,使我们难于判断一个结构究竟是合成词还是词组。如果一个结构由两个黏附语素构成,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例如,“劳”是黏附语素,“损” 也是黏附语素,它们结合而成的“劳损” 必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如果一个结构由一个黏附语素和一个自由语素构成,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例如,“劳” 是黏附语素,“动” 是自由语素,他们结合而成的“劳动”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含有前缀的“老师”,“老虎” 等结构,也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因为前缀是黏附语素。含有后缀的结构“桌子”,“作者”,“忽然”,也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因为后缀是黏附语素。但是,如果一个结构由两个自由语素组成,问题就比较复杂。如果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都是双音节语素或多音节语素,那么,它们必定是词组,不是合成词。例如,“模糊”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逻辑” 也是双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构成的“模糊逻辑” 必定是词组,不是合成词。如果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一个是双音节语素,一个是单音节语素,那么,就不容易判定这个结构是合成词还是词组。例如,“机器”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人” 是单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结合而成的“机器人” ,有人认为应该是合成词,因为它表示一个整体概念。但是,“调” 是单音节自由语素,“程序”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构成的“调程序” 却很难认为是一个合成词,有许多人认为它是一个述宾结构的词组。可见,当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中,有一个单音节语素,就可能使合成词和词组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难于判定。如果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都是单音节语素,那么,合成词和词组的界限就更加模糊,更加难于判定。例如,当单音节自由语素“大” 与另外的单音节自由语素“会,军,陆,脑,好,红”组成“大会,大军,大陆,大脑”时,有人会认为前后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密,应该是合成词。但是,当“大”与另外的单音节自由语素 “鱼,河,船” 组成“大鱼,大河,大船”时,可能就会有人觉得前后语素之间结合得不很紧密,它们不太像合成词,而似乎应该是词组了。又如,表示陈述关系的结构“洗澡,鞠躬,游泳,理发”,看来似乎是合成词。可是,有时,其中的语素可以分离开来:洗澡——洗了一次澡鞠躬——鞠了一个躬游泳——游了一次泳理发——理了一次发这时,它们似乎又不像是合成词。究竟是合成词还是词组,难于判定。我们可以把语素、词和词组的区别进行比较: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①任何一个结构单元,可以根据“是否有意义”,“是否为最小单位”,“能否独立运用”,“包含语素数”,“包含单词数”等 5 个性质来鉴别。这5个性质之间的关系是逻辑上的合取关系 (∧),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单元,要同时根据这5个性质来鉴别,如果仅仅根据其中的某一个性质或者某几个性质,是不可能鉴别清楚的。②自由语素与单纯词的性质完全一样,它们在实质上是一个东西。③合成词与词组的前面4个性质都相同,只有最后一个性质(即“包含单词数”)不同,合成词只包含一个单词,而词组则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可是,由于自由语素同时又可以看成单纯词,因此,当合成词由两个自由语素组成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两个单纯词组成的,这样,合成词就变成词组了。可见,从理论上说,合成词与词组的分界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单词型术语中的合成词与词组型术语的分界问题也没有解决。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必然会在汉语术语数据库的开发的实践中,引起种种的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当我们用计算机自动处理术语数据的时候,常常使我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术语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从真实的科学技术文献中自动地抽取术语,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而要从真实文本中自动抽取术语,就必须对科学技术文献的文本进行自动切分,找出词与词之间的界限,这样的技术,叫做汉语文本的自动切分(automatic segmentation)。显而易见,在汉语文本的自动切分中,必须首先鉴别文本中的合成词与词组,词组需要切分,而合成词则不需要切分。合成词与词组的分界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给文本的自动切分带来巨大的困难。我们在术语的研究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是现代术语学研究的一个难点。3.多个单词组成的词组型术语上面列举的词组型术语只包含两个单词,还有包含两个以上单词的词组型术语,这些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就复杂得多了。有的词组型术语是由3个单词构成的。例如,“控制/转移/指令”,“字母/编码/字符集”,“大/容量/存储器”,“面向/对象/语言”,“自动/数据/处理”,“直接/插入/子程序”,“抽点/打印/程序”。“多数/决定/运算”,“条件/隐含/运算”,“二进制/布尔/运算”。有的词组型术语是由4个单词构成的。例如,“字母/数字/字符/子集”,“字母/数字/编码/字符集”,“连续/顺序/计算/装置”,“组/传输/结束/字符”,“二五/混合/进制/码”,“基数/减/一/补码”,“每位/一/芯/存储器”,“自动/送/卡/穿孔机”。此外还有由更多的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样复杂的词组型术语需要采用现代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把它们的结构表示为树形图(tree graph),从而揭示其中隐含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使我们对于它们的结构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目前,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大规模的真实语料库中自动地提取术语(包括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并进一步提取在术语中蕴藏着的语言知识和科学知识,已经成为自动知识挖掘(automatic knowledge mining)和自动知识获取(automatic knowledge extract)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研究中,如何自动地分析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如何辨别词组型术语的几何歧义,是正确地进行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我们希望我国的术语学研究能够关心这些问题,把术语学研究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起来。注释: *冯志伟教授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