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恩施州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恩施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进行测算:2004年,恩施州人均土地生态足迹需求为1.36264hm2,人均生态承我为0.49289hm2,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生态赤字,为人均-0.86965 hm2.结果表明恩施州2004年土地利用为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2.
引入以区域平均产量为计算标准的区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广西地区2004年生态足迹,定量分析研究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广西2004年的生态足迹赤字达到0.654954hm2/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内土地的承载能力.建议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做出调整,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北省耕地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状况,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湖北省2007年耕地生态足迹进行计算,该年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为0.90665gha,人均生态承栽力为0.74367gha,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不可持续性,人均生态赤字为0.16298gha.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消费结构不合理和养殖业的产出效率低下造成的.最后提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甘肃省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200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是2.4905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66hm2.同时还参照甘肃省1998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的生态赤字越来越大,始终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之中.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快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加大.  相似文献   

5.
计算舟曲县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通过舟曲县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发现舟曲县土地利用情况在"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后明显优化,但是土地利用形式依然严峻.舟曲县大峪乡、曲告纳乡等10个乡镇人均生态赤字属于负值,表明舟曲县面临相当大的生态压力.拟合自然状态下舟曲县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变化曲线可以为舟曲县生态利用和规划提供依据.通过生态足迹法研究地质灾害,为定量研究人为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对Landsat 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土地利用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对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8个市(区)2000年、2007年、2012年三个年份的生态消费量和承载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数据得出2000-2012年鄂西圈生态变化的整体趋势.研究表明,生态足迹与GDP相关系数为0.775,呈显著正相关;与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937,为高度正相关;鄂西圈各市(区)的GDP与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733,也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推测鄂西圈各市(区)产业模式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这将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鄂西圈各市生态足迹大体呈逐年增长趋势,而生态承载力各年基本保持不变状态.且鄂西圈各个市(区)均呈生态赤字,生态压力大,并且有赤字逐年加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陕西省三大区域生态资本供需态势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7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幅均很小,人均生态足迹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生态资本供需形势日趋严峻,尤以关中地区为甚.陕南地区和陕北地区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生态盈余"发展到"轻度赤字"状态,关中地区则由"轻度赤字"发展成为现阶段的"较严重赤字"状态.2007年,陕北地区、陕南地区和关中地区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0.27 hm2,0.19 hm2和1.15 hm2.关中地区尽管生态资本密度最大,但是人口密度和人均生态足迹也最大,因此生态资本供需缺口也最大.  相似文献   

8.
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及其改进方法-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2008年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计算所得人均生态赤字为1.37 hm2,能值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得到人均生态赤字为3.96 hm2,两种方法均反映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应引起人们重视,但能值生态足迹方法更能真实地反映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系...  相似文献   

9.
以边境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研究对象,以生态足迹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及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依据,计算东兴市2006—2014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并分析东兴市多年生态足迹供需情况。研究期间,东兴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上升的态势,人均生态足迹从3.510 3hm~2/人上升到4.6382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6021hm~2/人上升到0.6328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从2.9082hm~2/人上升到4.0054hm~2/人。目前东兴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建议通过开发推广先进生产技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改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减小生态赤字,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徐玥  黄宏胜  袁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4):6081-6088
准确测度区域生态安全态势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江西省九江市为例,采用能值生态模型计算了九江市2007—2018年的能值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九江市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从2007年的5.00 hm2/cap上升到2018年的7.27 hm2/cap,且生态赤字呈上升趋势;采用灰色模型预测九江市202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8.31 hm2/cap,持续存在的生态赤字表明九江市生态压力处于超负荷状态.为实现区域生态安全,迫切需要落实生态文明,发展清洁能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践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云南省1992—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云南省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2)生态赤字存在,说明云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看,林地和水域表现为生态盈余,而能源用地、耕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表现为生态赤字.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未来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2.
1993-2004年陕西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及《陕西省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人口、土地等数据,分析了1993—2004年陕西省生态足迹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993—2004年陕西省出现生态赤字且有上升趋势,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达0.410 7 hm2,表明陕西省生态发展不可持续.有限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是产生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因而,陕西省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河南省2007—2011年的生态足迹,定量分析了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河南省的生态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并且赤字逐年上升。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可持续发展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根据分析结构,笔者提出从完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等方面加快河南省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依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7个城市之间生态系统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合肥及沿江地区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较好,两淮地区、蚌埠、安庆等工业城市次之,皖南地区及皖北宿州等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欠佳.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量度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与区域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平衡程度以衡量区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在介绍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之上,对深圳市2000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2000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9751hm2/人,深圳城市生态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以消耗自身生态资源和转移生态压力作为城市发展代价。进一步分析了深圳市的生态赤字构成,生态压力的空间分布,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在城市区域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减少深圳市的生态赤字,降低深圳市对外部生态系统的依赖性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度量及其预测--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量度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该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西2002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广西人均占用生态足迹为1.3369hm^2,扣除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人均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为0.3901hm^2,人均生态赤字0.9468hm^2.将生态足迹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耦合,构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按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状态,对广西2003-202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状况进行模拟预测.广西生态足迹处于强势增长时期,到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将会达到2.139hm^2,而当年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预测值为0.4322hm^2,人均生态赤字增加至1.7068hm^2,生态经济系统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衡量地区土地利用是不是可持续的,就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信息熵、均衡度和集中度等指标研究福州市的土地利用数量及结构变化;然后从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综合集成赋权法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福州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值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