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频分频式主被动复合毫米波探测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抗干扰和目标识别概率,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频式主被动复合毫米波探测器,主被动通道共用天线和毫米波前端,通过中频分频来处理主被动信息,再进行信息融合,获得敏感目标的主被动复合探测。这种体制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体积,有利于真假目标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探测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器主被动信号的差异问题,鉴于传统双AD芯片分别采样主被动信号,电路设计复杂,提出一种使用单一AD芯片的信号处理系统设计方法。使用AD9059采样主被动信号,并以TMS320VC5410为核心进行信号处理,实现对目标的测距和识别。该系统不仅设计简单,还具有干扰小、稳定性好、易小型化等优点。目标探测实验表明,该设计能够满足探测器的指标要求,能够很好的完成距离测量和目标识别等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3.
基于被动毫米波探测技术的近场目标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毫米波探测技术的目标识别方法进行研究. 在对坦克及金属板、水的毫米波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探测信号进行能量、脉宽、脉冲间隔及进一步判断物体表面光滑度的联合判别方法,建立了坦克目标识别原则. 采用统计处理方法建立了不同特征量的分布规律直方图,进而给出概率密度曲线,根据探测概率,确定了特征门限,通过多重门限的设定提高了目标识别精度. 理论分析结果证明了近场目标识别方法的有效性,为其它相关探测系统的目标识别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沈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1):2492-2496
针对毫米波主被动数据决策层融合预处理代价高、丢失目标信息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网络的毫米波主被动数据特征层融合方法。该方法从主被动数据中提取特征值,将特征值作为小波神经网络的输入,在小波网络中实现主被动数据的特征层融合,对目标进行识别。实验和计算机仿真表明,对与毫米波主被动数据融合,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特征层融合的识别率比基于D-S证据理论的决策层融合的识别率高。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目标信号的更多特征,提高识别概率,引入了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对毫米波探测信号进行时频分析;结合坦克目标毫米波信号频谱的特点给出了窗函数的选择方法;分析了坦克装甲车辆与其主要干扰的毫米波信号频谱图的差别,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毫米波信号在时频域的特征选取方法. 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得到的坦克毫米波信号的频域特征与其主要干扰存在较大差异,据此可以进行坦克目标的识别.  相似文献   

6.
毫米波合成孔径技术利用了物体自身辐射电磁波的相位信息,采用很少阵元就能实现实时成像,但目前合成孔径技术只是限于亮温成像,缺少了目标的距离信息,这对于目标探测与识别很不利。提出在近程条件下合成孔径被动测距原理和相应的双正交傅立叶变换算法,并给出了近程距离分辨率公式,近程成像的特点是成像公式中存在二次相位因子,而且距离分辨率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毫米波合成孔径被动成像可以同时得到物体辐射的亮温分布和距离分布,能够有效克服离焦引起的图像模糊,对图像的反降晰和目标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交流毫米波引信的目标识别与定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毫米波引信探测金属目标的机理;在对装甲目标进行试验测试的基础上,研究了坦克装甲目标与干扰的毫米波信号差异;根据目标特性,提出了综合判别时域内目标信号幅度、宽度及目标外形尺寸的识别方法;在目标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顶甲尺寸、系统延迟时间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合理设计探测器前倾方案,实现对目标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汽车安全技术正向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汽车被动安全领域可以通过如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主动式传感器进一步提高乘员保护效果。由于被动安全技术关注的车辆前方范围比主动安全近,该文以汽车被动安全研究为出发点,为了实现对目标的准确探测和定位,提出了以车辆纵向对称平面为基准的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的联合标定方法,获取了必要的标定参数,并建立了2种传感器之间的坐标转换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标定方法后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对目标的测量精度较高,坐标转换后也能较好地还原目标的真实位置,可以为汽车被动安全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被动毫米波图像的特点,需要设计一种适应并且有效的被动毫米波图像中人体隐匿危险物品的检测方法。该文提出了一种被动毫米波图像中人体隐匿物品的检测方法,首先,对原始被动毫米波图像进行预处理,通过插值重建后,采用三次迭代增强方法进行图像增强,获取处理后的被动毫米波图像,以使被动毫米波图像目标与背景进行明显区分;然后,通过对人体是否存在进行预判断,若存在则进行人体目标检测,获取人体区域;最后,采用两次迭代分割的方法对人体区域内的隐匿物品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到的隐匿物品区域进行标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检测出被动毫米波图像中的人体隐匿物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在毫米波辐射探测中,为得到真实目标的辐射亮温,采用BFGS方法从测得的天线温度数据反演出较稳定的毫米波装甲目标的辐射亮温.根据反演出的亮温,给出一种求得装甲涂层隐身材料的反射率和发射率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代巡航导弹的特点,结合现有装备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抗击巡航导弹的最佳火力部署方案。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武器最佳射击策略的有关概念和定理,并对抗击巡航导弹的组合武器最佳射击策略的求取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航迹优化方法.主要是用遗传算法设计优化了一类巡航导弹航线.在此过程中根据所设计航迹要满足避开地空导弹、高炮、歼击机群、电磁脉冲等火力单元和地形地物障碍,并且满足航迹路径长度短、耗油量少等约束条件,对航迹优化提出了一种算法和一个航迹规划代价评判模型.建立了一个基于VC^++和MATLAB软件平台开发的巡航弹航迹优化仿真软件.经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法典型性强,处理的信息量小,实时性也较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信道特点研究了信道传输损耗模型,提出利用自由空间模型和Longley-Rice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该信道损耗模型,并推导了该模型的具体仿真算法,最后进行数据仿真分析,验证了该信道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一种适用于图像制导导弹的制导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便于目标识别和捕获,并避免碰框,研究在低巡航速度的条件下,减小图像导引头的需用框架角; 方法 将框架角信号和视线角速度信号进行综合,形成一种积分比例导引规律; 将其仿真结果与三点法、比例导引法进行比较; 结果 这种方法的需用框架角明显小于三点法和比例导引; 结论 该方法允许导弹以较低巡航速度飞行而不碰框,适用于各种图像制导导弹;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assive millimeter wave (MMW) radiometer detection, the ground target radiation cross section is modeled as the new token for the target MMW radiant characteristics. Its application and actual testing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essence of passive MMW stealth is target radiation cross section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了反巡航导弹的发展趋势,如发展多层拦截一体化的防空系统、发展低成本防御系统、用高功率强激光武器对付巡航导弹。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航迹优化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设计优化一类巡航导弹航迹,且航迹满足避开地空导弹、高炮、歼击机群、电磁脉冲等火力单元和地形地物障碍,并且满足航迹路径长度短、耗油量少等约束条件。方法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对遗传算法的交叉操作进行改进。结果提出了一种巡航导弹航迹优化算法和一个航迹规划代价评判模型。结论经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法典型性强,处理的信息量小,实时性也较好,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实时场景下复杂背景动态变化的特点,在子空间图像差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ICA子空间的目标运动变化检测方法,该算法能够检测出两帧图像之间目标运动变化而不是背景变化部分,克服了目前大多数基于简单差分模型的变化检测算法对图像配准精度要求很高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提取出实时场景中目标的运动变化区域,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用于非结构化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跟驰应用的方法,旨在解决无人驾驶车辆跟驰任务中对引导车辆的局部定位问题,实时获取引导车辆的相对位置和速度.首先以任务需求为导向,通过实车实验结果完成针对非结构化环境特点的传感器选型工作.对所选毫米波雷达和相机设计联合标定流程,实现数据空间融合.设计与目标距离相关的横向距离约束阈值,以及基于历史帧数据变化可靠性分析,解决非结构化环境下雷达数据跳变和虚检现象,实现雷达有效目标提取;考虑相机小孔成像原理,提出大小可变候选车辆检测框生成.最后基于主流的目标检测深度学习框架,设计跟车应用中信息输出流程.实车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非结构化环境下车辆跟驰应用的基本需求,输出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