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温室盆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旱品种“定西24号”和不抗旱品种“陇春10号”在长期干旱下的渗透调节及其与叶卷(leaf rolling)的关系.在严重水分胁迫条件下,小麦叶片在充分膨胀下的渗透调节,在“定西24号”达0.5—0.6MPa,“陇春10号”为0.3—0.4MPa.干旱处理的叶片,其叶卷发生时的水势低于灌水对照的叶片,而且抗旱品种叶卷发生时的水势又低于不抗旱品种.因此,渗透调节可通过延迟叶卷,以维持气体交换及其他生理过程的继续进行,有助于小麦抗旱能力的提高.就渗透调节与叶卷的关系在选育抗旱性品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野燕麦是危害我区小麦等作物的恶性杂草,在兵团垦区广为发生,尤以在四、五、六、九、十师和哈密管理局等地发生严重,初步调查统计,发生面积在一百万亩以上,危害面积近七十万亩。危害严重的田块野燕麦密度一般达20万株/亩,少数田块每亩密度高达3~4百万株。一般田块可减少20~30%,严重田块造成“放荒收草”或翻耕改种其它作物。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仅兵团垦区田野燕麦的危害就减产小麦6千万斤以上。  相似文献   

3.
前言去年,仙居县将部分迟熟春花田(小麦、草子留种田等)扩种早稻,多数获得较好的收成,但也有不少田块早稻生长不正常,发生“青空穗”现象而减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一万亩左右,占春花田早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严重影响了早稻的高产。白塔公社三千多亩春花田早稻,其中一千亩发生“青空穗”现象,平均亩产不到二百斤,有的只收几十斤。红旗公社上沈大队二百四十六亩春花田早稻,有一百三十八亩发生“青空穗”,亩产在二百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三年四月至八月,杭州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与遗传教研组和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杂优组,在黑龙江应用国产“乙烯利”(2—氯乙基磷酸)对几个小麦品种进行化学去雄试验,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植株孕穗期(雌蕊分化期到花粉粒发育期)用4000~6000ppm“乙烯利”喷雾处理,受药小麦花粉发育不正常,空秕畸形,无生活力;花丝变短,花药瘦小,花药不开裂或仅部分顶裂;麦穗套袋自交结实极少或完全不实,相对不育率85~100%,而雌蕊活性基本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我省的主要冬季作物,小麦条锈病是冬作小麦的主要病害,一旦发生,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1999-2002年我省条锈病已连续四年大发生,发病面积分别为1999-1000万亩、2000年700万亩、2001年900万亩,2002年是发病最重的一年,全省发病面积超过1500万亩,造成10%左右的田块基本绝收,20%左右的田块产量损失在30%以上。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强化防治技术,确保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苏修《国外农业(作物栽培)》杂志1969年2月第2期报导了国外小麦育种的动向和成果,现摘要如下: 高产品种的选育在灌溉条件下,美国冬小麦品种“格涅斯”的纪录产量为每公顷141公担(1880斤/亩)。最新育成的“纳格涅斯”品种的单产与“格涅斯”品种相近似。在捷克斯洛伐克,最丰产的品种是  相似文献   

7.
今年青田县石溪大队107.7亩小麦,平均亩产396斤,总产比去年增加32.6%。其中第六生产队16亩小麦平均亩产514斤,大队4.7亩试验地平均亩产575.7斤。在小麦的栽培技术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一、学习苏州塘桥的经验,做畦开沟实行三改。即改浅沟宽沟为深沟狭沟;改狭畦为宽畦;改条播或多沟撒播为阔畦撒播,使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致使基本苗足,有效穗多。据调查,实行三改后每亩有效穗31.6万穗,比多沟撒播麦28.5万穗多3.1万穗。二、因地制宜扩种高产良种。阿勃小麦在该大队种植了10多年,种性退化严重,穗顶小穗退化,结实不良。自1973年起以扬麦一号、苏克希为当家品种,占60%,辅之以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8.
5个矮秆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个矮秆小麦品种(系)为母本,8个主要农艺性状较好的品种(系)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粒重7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  相似文献   

9.
由山东省生物研究所承担的计划课题“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中试”于1990年12月27日通过省级鉴定。其中试产品“SW—1小麦增产菌剂”以固氮解磷,刺激作物生长等作用使小麦增产。在我省试验示范18.8万亩,用于15个小麦品种,对单株茎孽、单株次生根、最大茎孽数以及叶面积、叶色均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每亩穗数,每穗粒重和千粒  相似文献   

10.
1.小麦小染色体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中科院植物所遗传育种室经过3年的攻关,在小麦小染色体的研究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利用4E(4D)蓝单体培育4D自花结实缺体工作中,发现了一种小麦小染色体。他们在多年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遗传行为和遗传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发现“小偃6号”小麦自发结实缺体  相似文献   

11.
近日科研处从农业部获悉,以我院王士杰副教授为主研制的小麦新品种“豫教2号”2006年3月1日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品种权号CNA20030452.6.“豫教2号”小麦属于耐晚播中早熟品种,其产量超过对照品种3—6%,耐晚播性能和抗病性抗倒性能不仅超过对照品种,而且超过黄淮冬麦区南片正在推广种植的品种,其千粒重可高达60克(通常在53克以上),也是黄淮冬麦区历史上所没有的.该品种籽粒黑胚率低、商品性特好,在湖北省襄樊地区和荆门地区试种表现特别优异,有望成为长江流域的主推小麦品种.另悉,2004—2005年度学院和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推广种植10万亩新品种小麦,累计增产200万千克,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有效控制对该区乃至全国的小麦条锈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该区条锈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抗条锈小麦品种的选育、抗条锈品种的合理利用、搞好生态防治、重视农业防治。减少发病条件、药剂防治仍应及时全面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定西科技》2007,(3):45-45
安定区团结镇高泉村58岁的农民杨进武逢人便讲:“团结薯”是个好品种,去年交售洋芋时,人家都说“牛踏扁”的老品种不行了。这不,今年种了3亩“团结薯”、6亩新大坪,还芽栽了1分地的“团结薯”,明年就能种1亩,后年能种10亩。  相似文献   

14.
一五○团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冻害多发区。冬小麦越冬条件很不稳定。据1959——1982年统计,冻害年频率达42.9%,冬小麦死亡面积达58.4%。调整冬、春麦比例,提高春麦生产水平,是实现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施措。为了探索本地区春小麦低产变中产的规律,农八师领导邀请农学系指导小麦生产,联合承包一五○团46216亩小麦栽培技术,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措施,总产比1982年增加300万斤,单产达467.7斤,比1982年提高16.6%。栽培技术主要经验是:狠抓水、肥、生产条件的改善;扩大良种“赛洛斯”的面积;冬前做好整地、灌水、施底肥工作;适期早播,确保全苗;合理密植,增苗增穗;早管细管,适时施肥灌水。  相似文献   

15.
“早熟三号”是一个二棱毛大麦。经杭州地区两年试种,表现早熟、抗病、耐肥、高产,适宜水田新三熟制的搭配,深受群众欢迎。现将该品种的产量、基本性状和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一)产量 1970年本所大麦品种评比,早熟3号产量居首位,2.5亩平均亩产563斤,比“浙农12”增产27.3%。1971年,全地区种植500余亩,一致反映良好。据余杭、富阳、萧山县等五个点的大麦品种评比试验结果,除萧山县大通桥农场比对照“矮白洋”减产8.5%以外,其它四个点均比当地推广品种“矮白洋”、“浙农12”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4.8~55%。  相似文献   

16.
我校生物系副教授孙昌璜同志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从事小麦高产栽培途径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曾于1959年提出了“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可以相应的提高播种量;当土壤肥力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播种量则宜降低”的想法。1960年,他又提出了“在高肥条件下,群体内部光照不足是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适当降低播种量、加大行距,依靠分蘖是冬小麦高产栽培的发展方向”等新见解,并首次报导了“在高肥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读者说事]干部的嘴为何能“包”得住火《消防时代》杂志社:我是贵刊的忠实老读者,最近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里看到河南省平舆县辛店乡有40多亩成熟待割的小麦被烧毁。乡里找来旋耕机连夜犁掉着火麦地,并给被烧毁麦田的十几家农户“承诺”:只要不向上反映,事后一亩地给他们“补偿”250公斤小麦。但是,当一些闻风而去的记者赶到时,当地的乡长却说:“我们乡没有发生麦田烧毁的事情”,“是群众在瞎说”。乡里群众却称:“大火烧了3个多小时,40余亩麦子被烧光”。而央视记者的所见情形是“地  相似文献   

18.
用近10年的小麦区试资料,从粒重的角度将四川麦区小麦品种分为“大粒型”、“中间型”和“粒数型”三类,通过相关及因子分析表明;我省推广小麦品种大多属“中间型”,该类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及商品性都较优良;“粒数型”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的三类品种中最好但粒重较小,商品性欠佳;而“大粒型”品种对环境适应性较差,不利高产稳产。四川小麦育种宜采用“中间型”或“粒数型”路线,特别是产量水平要有所突破,要须走“粒数  相似文献   

19.
我所地处浙西,系低丘红壤新造田。1974年前栽培“早熟三号”大麦,亩产在350斤左右。随着土壤的不断改良,1974年试种“908”小麦2.31亩,亩产424斤。1976~1977年扩大到18.8~22.2亩,亩产475.2~409.4斤,1978年47亩,亩产496斤,丰产田亩产超过600斤。本文以丰产田资料为主,就“908”小麦苗蘖动态结构,叶面积及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等方面,结合几年来单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亩产600斤以上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以三熟制为主的耕作制度条件下,由于目前大小麦品种单纯,要提早“双夏”季节,扩大小麦三熟制面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品种熟期的局限。因此,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化学催熟剂以促进大小麦提前成熟,有一定的生产现实意义。“促麦黄”原名乙基黄原酸钠,有加速营养物质向籽粒转运和脱水作用,能够促进麦类早熟。我县1976年联合进行“促麦黄”催熟试验的单位有十个公社农科站,四个大队农科组和县良种场。通过试验,对“促麦黄”的催熟效应、应用条件初步摸到一些规律,取得一些成效。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仅供各地扩大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