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之一,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然而人口剧增、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了江汉平原特色农业发展。江汉平原农民的增收,应针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荆江大堤从江陵县西北的枣林岗到监利县的城关,长约180公里,是江汉平原的门户,它确保着江汉平原工农业生产与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若一旦堤溃决口,洪水倾泻而入,江汉平原就成为一片汪洋,作者认为:当务之急,除已采取的大堤外脚河床深槽每年抛石50万方外,加固大堤内脚,填平大堤内脚下的深潭、巨塘、池沼凹地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地处江汉平原的潜江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频仍,灾害影响了潜江的人口发展,制约了农业经济与城镇的发展,并带来了流民、田地不清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汉平原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河湖水网密布,水土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解放前,这里洪涝灾害严重,血吸虫病流行,农业生产得不到发展,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解放二十多年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在贫下中农战天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湖南洞庭湖流域洪水属性的复合效应的研究认为:(1)洪水定义应以流域各河湖汛期防汛特征水位,即防汛水位、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界定,它既反应了洪水量级,又表征了洪水随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规律;(2)当洪水形成一定规模时能产生巨大的有效能量,相对社会经济系统而言,这种能量可表现为有效、致害、致利能量;(3)有效、致害能量的复合效应是形成洪水灾害链和灾害群,灾害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86.32×10^8元,有效致利能量的复合效应是蓄水、供水、发电、冲淤、航运等,将它们折算为货币每年直接和间接总价值达209.189×10^8元。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共有中、低产田76.4万hm2,占区域人为土面积的40.6%、湖北省人为土面积的20.2%,是湖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随机选取江汉平原三湖农场11个土壤剖面,野外进行了硬度、地下水位测量及土壤分层采样,并对各层土样进行了含水量、容重和孔隙度等物理特性的室内分析.结果显示, 4个剖面土壤利用方式完全与土壤剖面的物理属性相悖,其它7个剖面中有3个需要在某一方面进行改良方适于旱作;部分剖面存在着地下水位低、排水不良等问题.改变耕作方式、加强土壤排水能力和增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生产能力的首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洪水风险分析是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的重要途径。现有洪水分析方法缺少体系化流程,导致洪水应急时间紧迫、信息匮乏。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层全息建模(hierarchical holographic modeling,HHM)与风险过滤、评级与管理(risk filtering,ranking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 , RFRM)和要素-对象-结果模型(element-object-consequence,EOC)的暴雨洪水灾害风险识别、筛选与表达方法。首先,构建暴雨洪水人力、设备、环境、应急管理、信息五个方面风险辨识框架,确定出暴雨洪水系统初始风险要素。其次,基于RFRM方法理论将初始要素情景按照约束条件过滤,形成主要风险情景。之后,结合贝叶斯定理对暴雨洪水灾害进行定性和定量化评级,筛选暴雨洪水灾害的高危风险情景。最后,将暴雨洪水高危风险情景基于EOC风险概念模型参数化,并采用Protégé软件结构化表达。研究结果可以为暴雨洪水灾害应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为优化暴雨洪水灾害抢险救灾和防灾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历史统计资料,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江汉平原明清时期洪涝灾害发展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灾害成因。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频率加快、强度增大的趋势,并经历了少灾、多灾、大灾三个时段;同时,洪涝灾害发生还有夏秋多、春冬少以及沿江地区多,丘陵岗地少的特点;洪涝灾害发生和发展既受大气环流、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的控制,同时更是人地矛盾激化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分析洞庭湖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及特征:(1)来水量大,泥沙淤积与围湖垦殖是洪水的主要原因;(2)洞庭湖洪水日趋频繁、灾害不断加剧。进一步探讨洞庭湖治理、减灾的主要对策:即洞庭湖流域内治理、减灾对策和江湖协调治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汉平原(武汉市除外)1995、2000、2005、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采用洛伦兹曲线对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分布的集中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该方法能很好地解释江汉平原1995-2010年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及动态变化规律;(2)2010年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耕地区域分布最为均衡,城乡居民用地、水域的分布比较均衡,未利用地分布比较集中,林地、草地的分布非常集中;(3)自1995-2010年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特征为,城乡居民用地和水域分布趋向集中,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布趋向分散;(4)江汉平原各区县6种主要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均具有不均衡性.该结论可为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土地利用状况遥感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1999年最新的LANDSAT TM假彩色合成图像,采用人机交互式遥感解译方法和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对湖北省的土地利用进行了1:250 000比例尺的遥感调查与制图,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占92%,而耕地占农用地的42%,耕地中基本上是水旱各半,耕地主要集中在江汉平源,鄂东沿江平原和鄂北岗地,耕地 化程度最大的江汉平原耕地占其土地面积的68%,全省水域用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建设用地约占2%。  相似文献   

12.
通过偏移-份额分析方法对银川平原城镇区域8市县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竞争力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来分析银川平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990—2010年,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就业结构以第三产业带动为主;银川平原城镇区域3大产业结构效益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二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万州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应以库区移民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为前提,把生态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目标,建成生态经济区。其主要内容是,重点发展以商贸流通、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林、牧、副、渔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和为城市服务的城郊农业,有选择的适量发展工业。  相似文献   

14.
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动态控制模型 ,分析了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对策和策略。得出为了优化西部产业结构 ,需要大力发展关联度大、吸收劳动力强的第三产业 ,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加强对西部的投资 ,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更新改造投资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技术水平 ;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吸收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 ,有条件的省市应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工业到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  相似文献   

15.
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其价值的增加已经成为地区经济价值中重要的指标,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应结合其自身文化特色及地区优势,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地区经济价值。一是在整体发展战略上,立足宁夏资源秉赋和发展基础,推动沿黄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整体发展战略;二是大力发展创意工业,继续着力打造黄河善谷,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层次;三是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创意城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汉平原1958年~2004年各气象站点降水量资料,对近47年来江汉平原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降水倾向率为5.7~78.9 mm/10a.江汉平原平均年降水量则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年降水量以39.9mm/10a的速率增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增幅较大.平原夏、冬季降水均呈增加趋势,春、秋季降水则呈减少趋势.另外,60年代和70年代旱年较多,而80年代以来涝年较多,且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与生态减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江汉平原湖区由于长江干、支流中上游水流失与湖泊沙瘀积,过度围湖景殖,堤防财团及高水位地段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其洪涝灾丰发生次数增多损失加重,通过分析该区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提出生态减灾的对策;强化流域生态减灾意识;适度退田还湖,增加蓄洪能力;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建立适应 生规律的耐溃农业模式体系,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三大产业之间呈现融合发展趋势,旅游产业融合现象逐渐显现.笔者在综述国内产业融合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为例,分析了立足“大农业”的寿光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呈现多种旅游形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自身升级是其融合的动力机制,通过以技术融合为核心的资源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 .合和价值融合的共同作用实现了产业的互动发展.寿光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收入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在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中,农民一直只能获得第一产业的收益。近年来,虽然中央先后提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方针,但迄今进展和成效不理想,突出表现为产业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支柱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缺乏抓手。从古今中外有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案例和经验着手,提出以“全生物链农业”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新出现的生物质工程的契机,开发传统农业内涵以外的新领域,即充分利用以农业为主的各种有机残留/废弃物,并在边际土地种植灌木、草类,通过农村就地预处理加工与集中“生物炼制”结合,生产并在城乡销售高增值的生物燃料和生物合成材料,从而形成全新的“第二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