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邮凹陷方巷油田和黄88断块新近发现的断块油田,明确所发现原油的成因与来源则是油气勘探关心的核心问题。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地区原油族组分十分相似,它们难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确定其成因和来源;而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则可以提供相关地球化学信息。两地区原油在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上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均具有低的姥植比,伽马蜡烷含量中等,贫重排甾烷,说明这些原油的烃源岩应该形成于还原性强、古盐度较高,且缺乏黏土矿物催化作用的沉积环境。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为方巷油田的原油中C_(29)H/C_(30)H比值较高,且其C_(27-29)甾烷碳数呈不对称"V"型,这些特征与高邮凹陷阜二段烃源岩较为接近;而黄88断块的原油中C_(29)H/C_(30)H比值较低,且其C_(27-29)甾烷碳数呈对称"V"型,这些特征与高邮凹陷阜四段烃源岩较为接近,由此表明方巷油田和黄88断块油田的原油具有不同的来源。两地区原油中C_(29)甾烷成熟度参数[C_(29)20S/(20S+20R)和C_(29)ββ/(αα+ββ)]均小于0.40,显示典型低成熟油的特征,说明它们是有机质在低演化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库车坳陷迪北地区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对于该地区油气来源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迪北地区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迪北地区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中正构烷烃、C29ααα20S/20(S+R)、C31αβ22S/(22S+22R)和C32αβ22S/(22S+22R)比值特征显示,该地区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演化阶段;C27~C29甾烷分布特征表明,迪北地区烃源岩母质主要来自于陆源生物有机质的输入;Pr/Ph、重排甾烷∑C27/规则甾烷∑C27比值、三环萜烷分布特征、C30霍烷、Tm、Ts及伽马蜡烷丰度等分布特征,总结出迪北地区烃源岩主要为淡水-微咸水的弱氧化沉积环境下形成的陆相烃源岩。由此可知,通过对迪北地区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发现,迪北地区烃源岩成熟度较高,主要为弱氧化沉积环境下形成的陆相烃源岩,且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迪北地区的油气成藏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滴南地区的滴南1、滴南7、滴南8等井原油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论该区油源关系。通过对原油的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甾萜烷化合物及轻烃参数、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三环萜烷含量高,Ts<Tm,γ蜡烷含量低,甾烷中 C27、C28、C29呈反“L”形分布。滴南地区二叠系原油和储层抽提物地球化学参数及甾萜烷特征与平地泉组烃源岩相似,具有亲缘关系。侏罗系原油具有侏罗系烃源岩来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华蓥溪口镇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孔洞中充填大量固体沥青,野外采集了沥青及不同烃源岩层系样品,进行了沥青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黄龙组沥青白云岩有机碳含量较高,Ro为1.45%~1.48%,碳同位素-28.90‰(PDB),饱和烃及芳烃含量较低,以非烃为主;正构烷烃主峰碳为C20,Pr/Ph为0.78~0.79,三环萜烷中C23 > C24 > C21,三环萜烷/五环萜烷为0.82~1.06,甾烷中C27 > C29 > C28,其中,C27规则甾烷占优势,表明黄龙组沥青生烃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为还原环境。萜烷参数及Ts/(Tm+Ts)均表明沥青成熟度较高。DBT/P为1.48~1.88,表明母岩可能为海相泥灰岩沉积。经生物标志物及沥青同位素综合对比,认为黄龙组固体沥青来自于龙马溪组页岩,氯仿沥青“A”抽提物具有混源特点,可能为龙马溪组页岩和栖霞组泥灰岩共同贡献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清泌阳凹陷下二门地区浅层油气来源及天然气成因,运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建立下二门地区烃源岩评价地化综合剖面,剖析油源关系,对天然气组分及稳定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下二门地区核桃园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以I-Ⅱ1型为主,成熟门限为2 200 m左右,浅层烃源岩以低熟为主,H3段处于成熟阶段;浅层低熟原油以H31-4亚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沿断层向上运移为主,并受到浅层低熟烃源岩的侵染而形成的混源油;天然气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厘清油气来源,有利于指导下二门地区下步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6.
塔北轮南地区油气成因与成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塔里木轮南地区不同层位、不同部位原油烃类化学组成的剖析 ,认为该区原油至少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 ,可能存在多成藏期次 .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化学组成与分布均一 ,其与轮南中西部断垒、桑塔木断垒西部奥陶系原油性质极为接近 ,以低分子量正构烷烃占优势 ,重排补身烷与重排甾烷、三环萜烷及Ts不甚发育 ,C2 3 三环萜烷为主峰 ,相对低值C2 7/C2 9甾烷等为特征 (第I类 ) ,奥陶系原油还具有中性氮化合物含量高的特征 ;以两断垒带东部石炭系、奥陶系为代表的原油以高值饱芳比、正构烷烃主峰碳后移、高含量C15 重排倍半萜与重排甾烷、低含量中性氮化合物、C2 0 三环萜烷为主峰、相对高值C2 7/C2 9甾烷、甾烷 /藿烷、Ts/ (Ts+Tm)、三环萜 /五环萜值等为特征 (第Ⅱ类 ) .轮南地区原油类型不同由主系油源不同所致 .烃类与非烃类运移指标反映奥陶系、石炭系原油具有自西而东的运移趋势 ;三叠系原油具有不太明显的由北而南的运移趋势 .烃类指标反映三叠系、侏罗系与同类型奥陶系原油间的运移分馏效应不太明显 ,其可能来自相同的烃源岩但成烃与成藏期不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了中西非裂谷系(WCARS)Termit盆地古近系-下白垩统原油中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三芳甾烷和甲基三芳甾烷的分布特征并据此划分了Termit盆地原油族群。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多数原油中C29相对于C27和C28规则甾烷含量高;C304-甲基甾烷丰度低或未检测出;C26-C27-C28三芳甾烷组成中,C2720R和C2620S异构体丰度相对较低;三芳甲藻甾烷相对丰度较高。这些原油应同属一个原油族群(族群Ⅰ),来自同一个烃源灶。而来自DD-1、DD-2、D-1和T-1等部分井的原油中C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低于族群I原油,并检测出较高丰度的C304-甲基甾烷;三芳甾烷和三芳甲藻甾烷分布也明显不同,应属于另一原油族群(族群Ⅱ)。在Termit盆地寻找族群II的原油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石灰沟地区克鲁克组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机地球化学相关分析测试,对柴达木盆地石灰沟地区石炭系克鲁克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烃源岩表现为有机碳含量较高、氯仿沥青"A"含量低,正烷烃分布具有低碳数优势,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现V字型和反L型分布,说明烃源岩母质为水生生物和陆源有机质混合输入;Pr/Ph1.0,Pr/n-C_(17)和Ph/n-C_(18)值及伽马蜡烷/C_(30)藿烷的较高值表明烃源岩沉积环境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的咸水环境;镜质体反射率(R_o)测定结果显示,研究区浅部烃源岩已处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深部烃源岩处于过成熟阶段,但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如Ts/(Ts+Tm)和C_(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等指示正常成熟,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可溶有机质较少主要是因为原油裂解所致,也可能与盆地抬升后的烃类散失有关,总体评价认为柴达木盆地石灰沟地区石炭系克鲁克组发育一套良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9.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要经过一定距离的二次运移后才能在有效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因此油气二次运移的过程对
于油气最终聚集率有很大的影响。原油的二次运移过程可分为活塞式和优势式,天然气二次运移是一种由活塞式和
优势式两种基本运移方式组成的断续式运移。二次运移模式的不同导致了油气运移路径的稳定性存在差异,采用染
色煤油和氮气分别进行二次运移过程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多次充注的方式探讨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稳定性,并结合油气
水物性特征差异及其与孔隙岩石的关系分析了其成因机制。认为原油二次运移过程中形成比较稳定的运移通道,运
移效率较高;天然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形成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运移通道,运移散失量较大。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准噶尔盆地陆粱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结果表明,陆粱油田的油气可能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进一步对两者油气可能运移路径的构造形态和运移通道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盆1井西凹陷的油气运移路径为一继承性的斜坡,深部的逆断裂和不整合面、中部的正断层及浅部的大变砂砾岩体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其油气运移条件较玛湖凹陷有利。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ω(甾烷C29ααα20S)/ω(20S十20R)和ω(C29ββ)/ω(ββ αα)、烷烃碳同位素δ^13C和原油碳同位素δ^13C、原油物性等指标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发生的运移效应并结合流体势进行分析认为,陆粱地区主要的油气运移方向为西南-东北向。证实了盆1井西凹陷是该区主要的生油凹陷。  相似文献   

11.
根据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对周返断裂构造带各层位原油注入点位置与油气运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氮化合物总含量在周11井到周13井之间呈现为高值,屏蔽型二甲基咔唑明显富集,1,8-/2,7-DMC等比值参数均有所增加,原油的注入位置位于周11井至周13井之间;以这两口井的区域为中心,洼陷内生成的油气向地层抬升方向上发生明显运移,表现出短距离侧向运移的特征,决定了研究区油气运移聚集模式主要为自生自储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下扬子黄桥-句容地区二叠系-下三叠统烃源岩基本进入成熟阶段,部分进入高成熟、甚至过成熟阶段,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基本趋同,如Pr/Ph值基本分布于0.8~1.55之间,C27、C28和C29规则甾烷基本呈"V"形分布,三环萜烷以C23为主峰,C20、C21含量较低,伽马蜡烷、孕甾烷和升孕甾烷相对丰度均较高,无法用作油源分析。而烃源岩和原油(或油砂抽提物)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三芳甾烷系列参数、Ts/17α-藿烷和苝的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可以依据这些差异进行精细的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对比。依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三芳甾烷系列参数、Ts/17α-藿烷、苝的相对丰度,将原油划分为3类(Ⅰ、Ⅱ、Ⅲ)。油源分析表明:黄桥、句容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中的成熟原油(Ⅰ类)主要来自二叠系大隆组、孤峰组烃源岩;句容地区三叠系葛村组和部分下三叠统青龙组储层中的高熟原油(Ⅱ类)主要来自二叠系龙潭组泥质烃源岩;青龙组储层中的低熟原油(Ⅲ类)主要来自三叠系青龙组烃源岩,但不排除有二叠系栖霞组烃源岩的油源贡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孤东油田沙河街组烃源岩与沙河街组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精细对比,将该区沙河街组原油划分为4种类型,第Ⅰ类原油Pr/Ph0.81,Ts/Tm0.49,γ蜡烷/C30藿烷0.7,甾烷异构化参数αααC29甾烷20S/(20S+20R)在0.18~0.25,为来自孤南洼陷沙一段的低熟油;第Ⅱ类原油Pr/Ph1.71,Ts/Tm0.89,γ蜡烷/C30藿烷0.09,αααC29甾烷20S/(20S+20R)在0.47~0.53,为来自孤南洼陷沙三段的成熟油;第Ⅲ类原油Ts/Tm1,γ蜡烷/C30藿烷在0.50~0.95之间,αααC29甾烷20S/(20S+20R)为0.29~0.31,为前两者的混源油;第Ⅳ类原油Ts/Tm1,γ蜡烷/C30藿烷0.21~0.32,αααC29甾烷20S/(20S+20R)在0.37~0.45,为来自黄河口坳陷沙三段和沙一段的混源油,其分布最为广泛。孤东油田经历了2次大规模的油气充注,分别发生在馆陶末—明化镇早期和明化镇晚期,明化镇晚期是最重要的成藏期。  相似文献   

14.
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潜山区域构造、断层活动期、油气生成期、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及断层封闭性特点,对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茨榆坨潜山为一典型的低位潜山构造带,其构造形态是一平行型背向传递带;储集层为太古界花岗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其发育程度受断层控制。采用原油族组成、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烷等地化参数,对牛居-长滩洼陷和茨榆坨地区的油气进行了油源对比,并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ω(甾烷C29口aααα20S)/ω(20S 20R)和ω(C29ββ)/ω(ββ αα)、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原油物性等指标,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应进行了分析,确定潜山的油气来自牛居-长滩洼陷。对油气运移通道条件与运移过程分析认为,茨东、茨西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潜山内的运移和聚集,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向茨榆坨潜山的运聚具有氧化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辽河兴隆台变质岩潜山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兴隆台太古宇变质岩潜山油气来源及油气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序列包括浅层风化壳高压和深层内幕裂缝常压两个成藏系统;两个系统油气性质相同,正常原油饱和烃的质量分数大于75%,异戊间二稀烷烃质量分数低,Pr/Ph(姥鲛烷与植烷的相对丰度比值)在1.0左右,伽玛蜡烷丰度低,规则甾烷呈V形分布,为该区迄今所发现成熟度最高的原油,都来自南侧清水洼陷沙三段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油气运聚成藏时期相近;输导系统和油气聚集控制因素明显不同;油气成藏具有单向油源、复式输导(不整合、断层、内幕裂缝)、双向运移(侧向、垂向)和多期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索尔库里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油气勘探中,烃源岩的研究占有重要组成部分。侏罗系烃源岩在索尔库里盆地主体部位广泛分布,面积3 875.7km~2,最大厚度300 m以上,分布在盆地中南部。对索尔库里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通过研究生物标记化合物来分析有机质的类型、成熟度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样品中饱和烃馏分含量较高,在33%~75%之间。烃源岩样品Pr/Ph分布范围在0.49~0.99之间,说明其具有还原沉积环境;三环萜烷/霍烷分布范围为0.27~2.64,r-/0.5C_(31)丰度平均值为0.34,具有明显的淡水沉积环境特征。样品规则甾烷均呈C_(27) C_(28) C_(29)的V字型分布,认为烃源岩以偏腐泥混合型母质为主。藿烷与甾烷的成熟度参数存在差异,说明了烃源岩可能受到微生物降解作用。因此,对索尔库里盆地侏罗系烃源岩的研究,为以后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芳烃馏分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和烃源岩有机质三芳甾(TAS)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芳甾分布差异可以有效地划分奥陶系原油的族群及来源;绝大多数奥陶系原油具有C2820S和C2820R相对于C2620S,C2620R+C2720S和C2720R优势的三芳甾分布特征,而塔河油田东部九区T904和塔东地区TD2井原油具有相反的特征;以LN46、TZ12等井为代表的中上奥陶统泥灰岩具有类似于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的三芳甾分布特征,而以KN1、TD2等井为代表的寒武系黑色泥岩具有类似于T904和TD2井原油的三芳甾分布特征;可将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划分为来自寒武系烃源岩的原油族群和来自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原油族群两个成因类型;判识寒武系烃源层油气来源的三芳甾地球化学判识标准为C26/C2820S>0.30,C27/C2820R TAS>0.75;中上奥陶统烃源层油气来源的三芳甾判识标准为C26/C2820S<0.30,C27/C2820R TAS<0.30。  相似文献   

18.
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的主力烃源岩是淘淇河组,属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和Ⅲ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烃源岩抽提物生物标记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型烷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正构烷烃呈单峰型分布,nC23、nC27、nC29为主峰碳,重烃组分占有绝对优势,OEP值为1.04 ~3.76,具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Pr/Ph比值为0.49 ~2.31,多数接近于1,姥鲛烷和植烷优势不明显.萜烷主要为五环三萜烷,以C30藿烷和C31升藿烷丰度最高,其次是C29降藿烷和Tm;甾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规则甾烷C27、C28和C29,ααα20RC27、C28和C29甾烷多数呈不对称的“V”形分布,C29> C27>C28.甾萜烷分布特征反映了孙吴-嘉荫盆地沾河断陷淘淇河组烃源岩的原始有机母质构成中既有丰富的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又有一定比例的陆生高等植物混合输入,其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安塞油田G52井长10段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原油的分子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10段原油饱和烃中以低碳数正构烷烃分布为主,呈单峰态分布,主峰碳为nC21,无明显奇偶优势,规则甾烷中ααα20RC27,C28,C29呈"L"型分布,ββ构型甾烷丰度较高.萜烷系列中三环萜烷的丰度中等,五环三萜类中Ts,C29Ts以及18a(H)-重排藿烷的丰度明显偏高,伽马蜡烷指数较低,而常规的升藿烷系列化合物丰度不高,明显受成熟度的影响.由此表明长10段原油主要来源于淡水或微咸水的弱氧化-还原环境,是以低等水生生物或藻类输入为主的湖相烃源岩,而且已经达到高成熟阶段.G52井长10段与长6—长9段原油和研究区烃源岩生标分布以及相关参数对比表明,长10段原油与长9段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具有相似性,初步认为长10段原油主要来自长9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20.
对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结果表明 ,陆梁油田的油气可能来源于盆 1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进一步对两者油气可能运移路径的构造形态和运移通道条件进行了分析 ,认为盆 1井西凹陷的油气运移路径为一继承性的斜坡 ,深部的逆断裂和不整合面、中部的正断层及浅部的大套砂砾岩体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 ,其油气运移条件较玛湖凹陷有利。在此基础上 ,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w (甾烷C2 9ααα2 0S) /w (2 0S +2 0R)和w(C2 9ββ) /w(ββ+αα)、烷烃碳同位素δ13 C和原油碳同位素δ13 C、原油物性等指标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发生的运移效应并结合流体势进行分析认为 ,陆梁地区主要的油气运移方向为西南东北向。证实了盆 1井西凹陷是该区主要的生油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