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分析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初步评价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以本校2009-2013级检验专业学生为检查的对象,对于被抽样检查的学生将其血清进行保存,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HBV感染指标,计算阳性率。2009-2013级检验专业学生HBs Ag阳性率在6.15%左右;抗-HBs的阳性率在19.40%;抗-HBc的阳性率14.17%。男生HBs Ag的阳性率高于女生(P0.05)。学生仍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对象,加强学生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住院患者HBV的感染率及预防乙肝引起的医院性感染,有必要探讨HBV在住院患者中的感染状况。对2009~2011年收治的2270名住院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 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五项血清标志物。住院患者HBV感染率62.47%,其中HBs Ag阳性率12.73%。正常对照组HBV、HBs Ag阳性率为50.10%、3.87%。对2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住院患者进行分型,e抗原阳性率35.99﹪,E抗原阴性率64.01﹪。正常对照组E抗原阳性率10.13﹪,e抗原阴性率89.87﹪。对各感染率进行标化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标化后住院患者HBs Ag感染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0倍(P0.01),e抗原阳性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5倍(P0.01),HBV为健康体检组的1.23倍。住院患者既是HBV高危易感人群又是乙肝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42nm有外壳(HBsAG)和核心(HBcAG)组成的DNA病毒.HBV的核心由DNA、DNV多聚酶,HBcAG和HBeAG组成.它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由于目前对乙肝病毒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了解其感染状况及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三年来,我院对新生普遍进行了HBV感染情况的检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患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志鸿  陈凤梅 《科技信息》2011,(33):I0352-I0352,I0355
目的:为了解城头镇人群己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现状,评价实施乙肝疫苗免疫15年后,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变动趋势。确定城头镇人群乙肝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全镇29个行政村1-59岁人群共1500人进行了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曲、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城头镇调查人群HBsAg、抗-HBs、阳性率分别是7.2%、52%,与1992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9.75%的HBsAg携带率相比全人群HBsAg携带率下降26.36%。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能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5.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13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孕妇乙型肝炎或表面抗原阳性者对胎儿的影响已得到公认,本文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进行母婴传播的阻断疗效观察,显示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治疗组的阻断成功率为97.1%,疫苗接种成功率为82.4%,而未接种母婴阻断的乙肝病毒感染为15.96%,疫苗接种成功率为57.1%,明显低于治疗组.  相似文献   

6.
<正> 0 引言世界卫生组织把乙肝病毒感染分三种类型:低感染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在0.1%左右;中感染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在1—5%;高感染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在5—20%。我国是乙肝感染的高发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1亿人。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为此,卫生部肝炎防治领导小组决定将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病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986例入院的精神病病人进行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结果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03%、30.80%、3.58%、3.58%、11.50%.结论 由于精神病病人疾病的特殊性,因此对感染HBV的精神病病人应采取监测、隔离、治疗等措施,而对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安全教育,做好防范措施,防止HBV的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8.
采用国产单克隆抗体酶标试剂盒(McAb—ELISA)对广东某地区无乙肝症状的298人作了血清前S_2蛋白及抗前S_2检测,同时检测各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HBVM)及肝功能。全部检测对象肝功能正常。前S_2阳性率7.72%。抗前S_2阳性率5.70%。前者与HBsAg及其它乙肝病毒复制标志(HBcAg、PHSA-R、HBcAg、抗-HBcIgM及HBVDNA)有平行关系,后者则与抗HBs有平行关系。结果提示前S_2可作为一项敏感的HBV复制及传染性的指标,抗前S_2是一项乙肝感染的恢复标志,二者有重要的流行病学与临床意义,检测证实人群中存在相当数量的HBV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样本量数据统计分析天水市秦州区普通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科学制定HBV防治计划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实验室LIS系统检索秦州区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间,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22505例有效样本资料,HBsAg的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HBsAg阳性样本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确诊,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出我区人群的乙肝感染状况。被检测的22505例样本中HBsAg阳性例数767例,乙肝病毒感染率3.64%。被检测者男女性别比0.7:1,男性9673例阳性375例感染率3.96%,女性12832例阳性392例感染率3.05%。相比男性高于女性,男女阳性率卡方检验X2=40.65, P=0.015,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秦州区普通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为3.64%,低于2015年全国的平均水平5.98%。21-60岁人群为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男女性别比较,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感染乙肝病毒对患者不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造成患者诊疗费用增加,而且在就业、升学、婚嫁及其他社交活动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干扰。加之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患者在心理上存在极大的负担,对社会和谐,发展进步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HBV的药物在彻底清除病毒方面并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因此迫切需要发展能有效清除病毒,尤其是能有效清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大幅度降低HBsAg血清学水平的创新性治疗药物.筛选到一株针对HBV和HBsAg上一个特定表位的鼠单抗129G1,它能持续有效地清除转基因小鼠体内的HBV及HBsAg,有发展为治疗性抗体药物的潜力.为了降低129G1的免疫原性,采用互补决定区(CDR)移植的方式,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对这个鼠单抗进行了人源化,最终得到人源化抗体.人源化抗体与HBsAg的结合活性与嵌合抗体相当,抗体质量浓度为1.45μg/mL时介导THP-1细胞吞噬率达到50%.在HBV转基因小鼠的实验中,获得的129G1人源化抗体能持续有效地抑制血清中HBV DNA及清除HBsAg.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后的临床效果.方法: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的116例孕妇母婴阻断后婴儿一岁时,采集静脉血,用MEIA法与ELISA法分别检测乙型肝炎五项指标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16例婴儿静脉血ELISA法检测结果为:抗-HBs(+)比例为72.4%,用MEIA法检测:抗-HBs(+)比例为73.3%;两种方法检测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率很高,母亲及婴儿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显著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的传播疾病,据统计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简称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两亿人,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HBV感染率高达50%~75%,每年新发生的病例在50万到100万之间。同时国内肝硬化肝癌的形成和发展与HBV感染有密切关系。HBV也是我国重症肝炎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高达80%以上。HBV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因此对HB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79年第一个HBV的基因组分子克隆成功,才使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目前已应用基因工程生产制备疫苗和抗原为临床诊…  相似文献   

13.
王珠民 《甘肃科技》2012,28(16):149-150
评价景泰县2002-2009年GAVI项目乙肝疫苗免疫效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景泰县2002-2009年乙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数据统计与图表制作利用EXCEL软件处理.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估算接种率历年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住院分娩接种率和估算接种率分别由2002年的40.01%、48.96%和38.40%提高到2009年的99.43%、99.53%和98.00%;2006年调查1~3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为1.59%,较2003年基线调查(7.92%)下降79.92%;2009年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较2002年下降52.69%.通过GAVI项目的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水平明显提高,有效地控制了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树对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易感性 ,用含 HBV的人血清接种给 10只成年树 (雌雄各半 )。然后每周抽血 1次 ,每只动物共抽血 11次。用不同公司生产的 EL ISA试剂检测接种后的动物血清感染指标。实验观察至 13周 ,结果分别有 9只和 7只动物出现 HBs Ag阳性 ,持续最短 1周 ,最长 7周。用 PCR检测 ,结果有 1只动物连续 4周在血清中检测出 HBV DNA。表明树能感染人 HBV,但实验有待改进以延长感染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合并胸腺肽、猪苓多糖合并乙肝疫苗进行治疗,疗程均为三个月。二组药物均有较好的降ALT和SB的作用。同时均有一定的抗病毒抑制HBV复制的作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猪苓多糖二组对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8.6%、25%,对HBeAg的阴转率分别为46.2%、26.7%,对抗HBc—IgM转阴分别为50%、26.7%,说明二组药物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16.
HBV感染的诊断,目前国内应用最广的是酶联免疫试验检测乙肝五项指标。自1985年PCR技术问世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可以直接测定乙肝病人血清中的HBV-DNA,其测定灵敏度可大10-5Pg。由于FCR直接测定病毒DNA,因而具有特珠的临床意义。我们用PCR法检测了134份HBsAg(+)、抗-HBe(+)和抗-HBc(+)的血清标本中的HBV-DN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134份HBsAg(+),抗-HBe(+)和抗-HBc(+)血清标本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性83例,女性51例…  相似文献   

17.
 “治疗性乙肝疫苗”是以乙肝病毒(HBV)的表面抗原(s抗原)为基础的生物制剂,目的是激发抗s抗原免疫反应,终止HBV慢性感染.HBV的e抗原与s抗原无抗原性关联,对e抗原的反应也与病毒及感染细胞的清除无关,因此以II期临床试验者血清有关病毒e抗原的数据结果,尚不能判断“治疗性乙肝疫苗”是否有效.疫苗的应用是抵御病毒入侵,而治疗性乙肝疫苗是在病毒已经进入人体后应用,在患者肝细胞可能广泛受累的情况下,疫苗一旦打破耐受激发抗s抗原免疫反应,除能清除血清中游离的病毒和s抗原颗粒外,将直接攻击被感染的肝细胞.由于无法估计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感染程度,所以无法推测免疫反应发生后,免疫病理所致的肝损程度以及相应的风险.在应用上隐含如此风险,是“治疗性乙肝疫苗”走不出实验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研究云南保山地区契丹后裔人群生活习惯与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为开展保山地区契丹后裔人群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对保山契丹后裔人群发放统一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其生活习惯,并采集静脉血5 m L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同时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契丹后裔人群生活习惯与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结果:325名契丹后裔中有10例HBs Ag阳性,阳性率为3.07%,其中感染者均为男性。经单因素分析,性别、乙肝疫苗接种史、家庭年收入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用牙具、剃须刀(P=0.061)和文化程度(P=0.093)差异接近于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接种乙肝疫苗为保护性因素(P0.05),而家庭年收入高为HBV感染的易感因素(P0.05)。结论:应该加强对契丹后裔人群的健康教育,采取免疫预防措施,普及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乙肝的感染和传播。  相似文献   

19.
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活跃的病毒复制与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和发展为肝细胞癌(HCC)的风险显著相关.乙型肝炎病毒(HBV)肝硬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较低.抗病毒治疗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失代偿性肝硬化或HCC的风险,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建议使用有限疗程的干扰素作为一线用药,对于有干扰素禁忌症或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患者,应及早使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HBV)变异株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 ,探讨HBV基因组前C区 1896位基因变异与宿主机体免疫水平的关系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5 5名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HBsAg ,抗 HBs,HBeAg ,抗HBe及抗 HBc;采用定性PCR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HBVDNA ;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FLP)检测发生前C区 1896位基因突变的HBV变异株 ;采用流式细胞术 (flowcytometry)对上述患者外周血的CD4 + T细胞 ,CD8+ T细胞 ,CD3+ T细胞含量进行检测 ,将检测结果同所设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 5 5名患者中 ,HBsAg(+) ,anti HBs(- ) ,HBeAg(+) ,anti HBe(- ) ,anti HBc(+)者共 2 2例 ,其H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在这2 2例患者中 ,有 2 0例被检出为单纯HBV野毒株感染 ,另有 2例被检出为变异株和野毒株混合感染 ;HBsAg(+) ,anti HBs(- ) ,HBeAg(- ) ,anti HBe(+) ,anti HBc(+)者共 33例 ,其中HBVDNA阳性者为 18例 .在 18例HBeAg(- )而HBVDNA (+)的患者中 ,有 17例被检出为HBV前C区 1896位变异株感染 .变异株感染患者外周血CD4 + T细胞含量较之健康对照组有所减低 (P <0 .0 1) ,CD8+ T细胞含量较之健康对照组也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