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以往在针刺镇痛的研究中发现:刺激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附近,可以增强针刺镇痛效果,损毁扣带回32区及其附近,则针刺镇痛效果减弱。中国科学院生理所、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尾核、隔区的研究表明:尾核(尤其是尾核头部)、隔区均积极地参与针刺镇痛的过程。这些参与镇痛的有关皮层及层下核团,它们之间有没有形态学上的联系?是怎样联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扣带回的机能活动与痛感觉有关。利用慢性埋藏电极的方法刺激大白鼠扣带回前部,发现动物痛阀升高。刺激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明显地增强针刺镇痛效应。利用电流损毁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减弱或完全取消针刺镇痛效应。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扣带回皮层这种对针刺效果的影响,可能不是通过中枢控制情绪反应的系统或是结均而实现,而是直接地影响中脑,丘脑以及基底核某些与痛感觉或是痛反应有关的神经核团。  相似文献   

3.
作为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扣带回的机能活动与痛感觉有关。利用慢性埋藏电极的方法刺激大白鼠扣带回前部,发现动物痛阀升高。刺激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明显地增强针刺镇痛效应。利用电流损毁32区及其附近皮层区,可以减弱或完全取消针刺镇痛效应。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扣带回皮层这种对针刺效果的影响,可能不是通过中枢控制情绪反应的系统或是结均而实现,而是直接地影响中脑,丘脑以及基底核某些与痛感觉或是痛反应有关的神经核团。扣带回的兴奋活动能够影响针刺镇痛效果,在报导这一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们曾经指出,作为边缘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活动和作用有待今后作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有关扣带回组织学方面研究所获得新的知识,更使我们觉得有必要继续过去的工作,对它作进一步的验证。这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用分区刺激和损毁扣带回的方法来研究扣带回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在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而引起镇痛的基础上按Curzon的莹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针效大鼠针后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邻近)5-羟色胺含量,并与中缝核团区作了比较。观察到电针效果与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邻近)的5-羟色胺水平具有正向关系,这种关系在中缝核团区也存在,且更明显。这就从中枢递质活动的水平进一步证实了扣带回前部与针刺穴位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在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而引起镇痛的基础上按 Curzon 的莹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针效大鼠针后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邻近)5-羟色胺含量,并与中缝核团区作了比较。观察到电针效果与扣带回前部(32区及其邻近)的5-羟色胺水平具有正向关系,这种关系在中缝核团区也存在,且更明显。这就从中枢递质活动的水平进一步证实了扣带回前部与针刺穴位镇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针刺麻醉中某些内分泌因素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麻醉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表明,神经体液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体液因素中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物(激素)是否参与,近几年来已就下丘脑视上核及腹内侧核和它们分泌的神经激素、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些临床及动物实验观察结果,出入很大。现根据国内外对这一系统与镇痛有关的生理机能的研究,作一概括的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大鼠端脑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大鼠端脑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方法 :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大鼠端脑nNOS阳性神经元。结果 :nNOS阳性神经元呈棕褐色 ,胞体的形态多样化 ,呈梭形、三角形、圆形等多种形状 ,突起有一个或多个 ;阳性纤维呈棕色串珠状 ,个别脑区阳性纤维相互交织成网。端脑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嗅结节 (包括海马回 )、梨状区 (包括梨状皮质和梨状核 )、斜角带、隔区、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尾壳核和苍白球 ,以及大脑皮质等各个部位 ,其中以大脑皮质、梨状区和斜角带、尾壳核等部位最为丰富。结论 :大鼠端脑内分布有丰富的nNOS阳性神经元 ,它们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 ,参与脑的高级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8.
刺激或损毁下丘脑的中部及视上核等某些核团能影响痛觉的改变。但是,关于下丘脑的前部,特别是前脑发展来的视前区以及下丘脑后部的乳头复合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尚没有一致的看法。为此,我们在清醒的家兔上,通过亚急性埋藏电极方法,分别刺激下丘脑的视前区和乳头体,并在电针诱导下,同时刺激上述部位,观察对痛阈的影响,从而探讨视前区和乳头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HRP逆行示踪法证实了大鼠扣带回前部--丘脑腹侧基底核投射通路。当HRP注入丘脑腹侧基底核时,在同侧扣带回前部观察到标记的细胞,标记细胞密度背侧区比腹侧区高。上述结果表明扣带回前部神经元直接投射到同侧丘脑腹侧基底核,且背侧区的投射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大量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表明,机能调整可能是针刺镇痛的基础。即在针刺作用下,机体内发生一种生理范畴的积极主动的调整过程,通过神经——体液系统,改变机体的原有机能状态,使之达到新的统一,从而影响痛阈,起到针刺镇痛效果。针刺作用下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及其与针刺镇痛的关系,已有不少报导。我们用脑内激素埋藏技术,在大白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埋藏氢化可的松,可以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并发现这样的大白鼠动物模型,其针刺镇痛效应下降。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能否激活这一系统,同时观察动物痛阈及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阐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而且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通过机能调整探索克服针麻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将是有意义的。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环一磷酸腺苷(CAMP)与三磷酸腺苷(ATP)合用可以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因此,我们应用这一方法希望激活大白鼠这一系统时,观察动物痛阈、肾上腺抗坏血酸及针刺镇痛效应等的变化,以便进一步了解这一系统与针麻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白鼠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作先导麻醉,然后用箭毒制动并施加人工呼吸。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外侧隔核(nucleus septi lateralis,SL)神经元的单位活动及其对刺激视交叉上核(nucleus suprachiasmaticus,SCN)区的反应,用数据处理计算机作刺激前后单位放电的序列密度直方图。共观察了97个外侧隔核神经元,大多数单位的自发放电频率为1—15次/秒。在97个单位中,有82个(84.55%)对刺激视交叉上核区有反应。其中兴奋的有30个(36.6%),抑制的有51个(62.2%),反应不一致的1个(1.2%)。反应多数是短潜伏期的,但也观察到有长潜伏期的。在重复刺激作用下,外侧隔核神经元表现出反应减弱倾向。结果表明,刺激视交叉上核对外侧隔核神经元的电活动有明显影响,为该两核团间的纤维联系提供了电生理学证据。对两核团共同参与的各种生理机能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电针对脑梗死大鼠尾壳核、海马CA1区缺血半影 (IP)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为探讨针刺治疗脑梗死神经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脑梗死模型 ,分为缺血组和缺血 +电针组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尾壳核、海马CA1区IP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变化。结果 :(1)缺血组 :缺血 1d ,尾壳核IP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深染固缩 ;缺血 7d后 ,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 (P <0 0 5 ) ;在海马CA1区IP区 ,缺血 1d ,阳性神经元分布广 ;缺血 7d ,数目减少 (P <0 0 5 ) ;缺血 14d ,数目较缺血7d时增加 (P <0 0 5 )。 (2 )缺血 +电针组 :尾壳核IP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数目较缺血组增加(P <0 0 5 ) ;在海马CA1区IP区 ,电针 1d ,阳性神经元分布局限 ,数目较缺血组减少 (P <0 0 1) ,电针 7d后 ,数目较缺血组增多 (P <0 0 5 )。结论 :电针对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调节具有双重性。既能减少电针 1d时海马IP区nNOS表达 ,减轻一氧化氮 (NO)的毒性作用 ;又能加速海马 (电针 7、14d)、尾壳核IP区nNOS表达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麻雀端脑听区的纤维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麻雀上,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逆行追踪方法研究端脑听区(L)的纤维联系,结果发现:端脑听区(L)的纤维投射到端脑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并且接受丘脑卵园核(OV)的纤维投射,这就提示:端脑听区(L)除接受听觉的传导路中第四级中继站——丘脑卵园核(OV)的纤维投射外,还发现纤维投射到发声控制的高位中枢——端脑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也就是说端脑听区(L)既是听觉的高位中枢,也与发声学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针麻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针刺镇痛效应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变化有关。研究在针刺的作用下,参与镇痛的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作用机制,不仅对阐明针麻原理有着重大意义,而且通过改变这些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机能状态,对于提高针麻效果可以提供有效的途径。环一磷酸腺苷(CAMP)对各种不同动物的各种不同组织的代谢与生理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第二信使,它参与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和激素合成、释放及其生理作用过程。因此,针麻过程中环一磷酸腺苷在有关器官组织中的变化,以及外源性CAMP的使用,对于针刺镇痛效应和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将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丘脑前核的机能,至今还是不甚明确的.从解剖学材料看来,它与下丘脑的乳头体及边缘系统的扣带回有纤维联系,由此可知它是具有植物性功能的.在生理学上,早在1911年,Sach, E.曾在用乙醚麻醉的猫上发现,刺激前核会产生呼吸变慢的效应.后来,Baird, H. W. 等(1952)进一步研究了人和猫的前核的机能,他们发现,当刺激前核时,会出现呼吸频率变慢、幅度降低、甚至呼吸停止等反应.他们还进一步阐明了前核与扣带回之间的关系,认为前核兴奋时对呼吸的影响,不必经过扣带回,而另有独立的通路下行的,据他们的推测,是由前核经过维克大齐束(Bundle of Vicq d'Azyr),即乳头丘脑束到乳头体,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端脑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析。方法:ABC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大鼠端脑nNOS阳性神经元。结果:nNOS阳性神经元呈棕褐色,胞体的形态多样化,呈梭形、三角形、圆形等多种形状,突起一个或多个;阳性纤维呈棕色串珠状,个别脑区阳性纤维相互交织成网。端脑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嗅结节(包括海马回)、梨状区(包括梨状皮质和梨状核)、斜角带、隔区、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尾壳核和苍白球,以及大脑皮质等各个部位,其中以大脑皮质、梨状区和斜角带、尾壳核等部分最为丰富。结论:大鼠端脑内分布有丰富的nNOS阳性神经元,它们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参与脑的高级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孤束核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孤束核是一个位于延髓背侧、包绕于孤束周围的Y字形柱状核团。在吻尾方向上分为吻、中、尾3段,根据细胞构筑将其分为7个亚核。孤束核有广泛的传入传出联系,是内脏的初级传入及调节中枢,与呼吸、血压、胃肠道活动的调节以及镇痛等多种功能有关。笔者就近年来对孤束核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尾涡层卷起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具有粘性涡核的离散涡方法研究了机翼尾涡的卷起过程,着重分析了翼面环量分布对尾涡层卷起状态的影响.计算表明:尾涡的卷起状况是随翼面环量分布不同而异的.对于复杂的机翼环量分布,尾涡往往不只卷起一个涡,除了翼端涡以外,在涡强|γ(x)|的极大值附近还会卷起一个涡.从γ(x)的分布可以予测卷起涡的数目、位置和旋转方向,这对于计算远区下洗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辣根过氧化物的酶(HRP)逆行标记法对中央上核(CS)向大脑皮质的纤维投射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CS向大脑皮质投射的范围很广泛,除压上回和视区以外的大部分大脑皮质都接受CS的投射纤维,但从整体上看前半皮质多于后半皮质。在各脑区的注射例中,海马的标记细胞最多,其次是隔区,前乙状回,后乙状回和扣带回。标记细胞为中等大小的卵圆形细胞,位于核的中央部。  相似文献   

20.
用光镜对初孵扬子鳄端脑基底中枢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基底中枢可分为背侧区、中心区、腹侧区、隔区及周围神经核:嗅前核、侧嗅束核、嗅结节、Broca斜角带核、横核等.本文对这些区域及核团进行了定位,并就其特征同其他脊椎动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