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窃记录     
笔者一向以“年过半百未曾遭窃”而沾沾自喜,不意前几日在我们这“首善之区”的公共汽车上被扒手窃走人民币300元。钱虽不算很多,但是被这个可恶的贼破了“纪录”,心里十分懊恼。其实,活了大半辈子没碰过小偷几乎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因为老天有眼,贼子没有得手罢了。我第一次碰上小偷还是很早以前的事情。那时女儿才三四岁,我带她到农贸市场买鸡蛋,正在挑挑拣拣,还不懂得“偷”为何物的女儿突然喊道:“爸爸,你看他干啥呢?”我猛一回头,看见有只小手已经伸进我的口袋,捏住那张10元的人民币(那是我月工资的六分之一)。小偷拔腿就跑,我看见是个10多岁的孩子,很想追上去,尽一番“人类灵魂工程  相似文献   

2.
普通钱包放在口袋内,有许多缺点如:容易从口袋中滑脱丢失;扒手很易偷走钱包……。目前市场上有电子防盗报警钱包出售,但成本较高,而且耗用电力。设想采用尼龙搭扣办法,能有效克服上述缺点,且具有成本低、方法简单、功能齐全之特点。在普通钱包上粘贴一块尼龙搭扣(贴上带钩的那一块),再把对应的另一块缝制或粘贴在口袋内壁上。钱包放入口袋后,用手一压,尼龙搭扣便  相似文献   

3.
“听说社区要办科普大学,我第一个报了名。”60多岁的尚老先生诉说着自己的感受。“退休在家十多年了。体重增加了不少,心情却好不起来,烟瘾越来越大。从媒体上看到其它社区开设了社区科普大学,就盼望着自己家门口也能有一所这样的学校。没想到这个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苏美 《世界博览》2010,(14):81-81
动画片真是越发丧失想象力了——连史莱克这样划时代的开山怪也罹患了中年的疾病。但“中年的疾病”本身就有语病:它是指中年才会患上的疾病呢?还是说“中年”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5.
毕业考试是一个院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进行检查的最常见,最可靠的衡量方法,它真实地记载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成绩的好坏是直接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教师乃至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毕业考试的成绩,已成为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但毕业考试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能考出学生的真才实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命题的水平,近几年来,许多院校对考试,考核的形式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依据所收集的毕业试题,就命题中出现的误区,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解决毕业考试命题中常见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面对每年迅速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制定各种各样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社会大肆宣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学校在临大学生毕业时进行各式各样的培训、大学生自身恐慌,仿佛大学毕业生就业真的就成了一个难题。本文从政府、学生、社会舆论三大角度的分析结果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7.
以福州市5所高校大学毕业生为被试,进行了就业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校类型、母亲学历不同的毕业生在应激源上均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学校类型、学科类型、生源地以及是否有入学前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在各种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大学毕业生在各种就业应激源与各种应对方式之间也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8.
樟乡看樟     
位于江西省赣中腹地、井冈山脚下的安福县,被誉为“樟树之乡”。“有村就有樟,无樟不成村”形成安福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民风。安福不仅樟树多,而且樟树之古、之奇、之怪、之趣也令人叹为观止。进入安福,枝繁叶茂、千姿百态的樟  相似文献   

9.
向衡  李唐 《世界博览》2023,(12):64-69
<正>仅仅一个世纪之间,琉球人就经历了由中国向日本、日本向美国、再由美国向日本的三次转换。琉球的历史,就这样连续不断地翻开了一页又一页。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日本当局晚至1895年才窃据钓鱼岛,将其以所谓“尖阁列岛”的名义并入冲绳县。在此之前,不仅钓鱼岛与日本毫无关系,就连“冲绳县”也才被日本吞并不久,它更为国人所知的名字是琉球。  相似文献   

10.
徐明伟 《科技信息》2009,(18):323-324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十年超速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转轨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袁象,各种媒体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频频出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显严峻。而由于毕业生的就业关涉到学生自我的发展、学校信誉的评价、家庭期望的实现、国家高等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等,因此,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高校、政府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暑假,我对与东城区职业高中教育十年发展有关的校长、主任、老师及各级领导近80人进行了调查访问。十年来,东城区职教工作的创业者急国家所急,想首都四化建设所需。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和孩子们的前途,他们艰苦奋斗,勇敢开拓进取,创造了令人激动,令人仰慕的崭新事业。同时,也锻造了一批有崇高事业心、自信心、自豪感的职教干部、教师。他们从事着大有作为的事业。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十年前,我国中等教育基本是从普通初中到普通高中单一化的教育体制。初中毕业生只有上高中一条出路。而高中毕业生只有5%能升人大学,95%考不上大学,又没有技术特长。人们称这种状况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被挤下独木桥的学生常常感叹“高考透心凉,就业不懂行”。职业教育使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得  相似文献   

12.
十年演变日本人常说:“十年一昔”,意即“十年就会有大变化”。有些日本人对照十年前和今天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也颇有此感。一九七○年前后佐藤执政时期,日本在世人眼里是个“经济巨人”,却被贬为“政治侏儒”,其经济迅速发展产生的“辐射”,令人侧目而视,以至被讥为“经济动物”。人们甚至从这种称作“利己主义的重商精神”联想到战前,对它的走向表示关切。连它的最重要的盟友美国,也曾感到忧心仲忡。在改善对华关系上,美国搞了据说事先未与日本磋商的“越顶  相似文献   

13.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4.
择业难已成为当今高校毕业生共同的问题,从择业的现状和形势来观察,影响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择业观念”等四个方面,大学毕业生只要正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择业也就不会成为难题。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五年,汉奸、特务、卖国贼王明混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习。当时以王明为首的一伙人因“能说会道”受到了学校领导布哈林分子的器重,窃踞了校支部局(总支委员会)的领导核心。这些领导核心人员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完全是“左”倾机会主义的,受了到学校里大多数人的反对。一次两派争论支部局解散所谓团支部问题,在表决时支部局的支持者一共占二十九个人,其中有一个当时只有十六岁,个子特别矮,观点也有些动摇,因而反对派称其为“二十八个半”,王明一伙也就接受了这个绰号,无耻地自封为“二十八个半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  相似文献   

16.
“到大学去”,已不是一首抒情诗,一首浪漫曲,一场林荫小道上的情意绵绵的散步。在近几十年的历史上,俄罗斯的大学都是免费的,就是说,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费用都是由国家包下来的。学校的经费列入国家预算,由财政拨款。每个大学生都有一笔款项,学校招收多少学生就有多少收入,而大学的招生人数则是由国家下达的指令决定的。现在,俄罗斯没有了那么多的钱,办不起这么多的大学,也养不起那么多的大学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掌权的和经管教育的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认为,越是将国家的东西化为私有,市场经济发展得就会越好,越是将本应由国家来承担的转由私人承  相似文献   

17.
美国纽约有一所穷人学校,数十年来该校的毕业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低。这是为什么?一位研究者通过对该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得到了一个奇怪的答案——因为学校让学生知道了铅笔有多少种用途。原来在这所学校,学生们入学后所上的第一课就是“一支铅笔有多少用途”,在课上孩子们明白了铅笔不仅只有写字这一种用途,必要时还能用来做尺子画线;作为礼品送人表示友爱;当作商品出售获得利润;笔芯磨成粉后可以做润滑粉;演出时也可临时用作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支铅笔按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  相似文献   

18.
浅议我国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小璐 《科技信息》2009,(17):174-174
1.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可以用“两旺两难”来形容。“两旺”.郎毕业生的供应旺盛和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两难”,一是用人单位找毕业生难,特别是找到理想的人选特别难;二是毕业生就业难,找工作难,特别是想找到一个好工作或理想的工作就更难。也就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就业鸿沟”逐渐形成。专家认为,要跨越这个“就业鸿沟”,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大山所思——适应是智者的选择《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然而故事的结局足可让你我回味,那就是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相似文献   

20.
试论郑板桥的文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于清代中叶的郑板桥,是所谓“扬州八怪”之一。当然,八怪是就画坛中崛起的新画派而言,不是指文坛里的事。然而,郑板桥的“怪”,与其他七怪不同,是贯通于画坛和文坛的。在清代文学领域内,他也可算一怪。这“怪”,就是与众不同,与正统相违,表现为他文学思想中的一些特点。郑板桥并没有讨论文学理论的专著,他的文学思想散见于他的诗词书信之中。他有关文学的议论虽不集中,但其中心思想是明确的,其矛头是指向当时诗文创作的一些弊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