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决策者都一拖再拖,这是日本人的老毛病。"您提出的问题我带回去研究"、"还要再考虑一下",这是日本人不想立刻下结论时常用的说法。看有关日本的报道,特别是政治方面,经常看到"政府在拖延时间"这样的评价。这两年,日本政府在重要政策上一直在采取拖延的做法,产生了"不能决定的政治"的尴尬局面,日本国民也厌倦了,因此野田佳彦才数次强调要开展"能决定的政治"在日本的企业里,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般来说,日本企业决定一个经营战略需要很长时间。经过相关部门之间的漫长谈判,战略基本就确定了。日本企业也开会,但实际的决定往往在开会之前就做出了因此,在商务谈判中,每当对方提出重要意见时,日本企业的反应经常是说"带回去研究",不敢当时做决定,目的在于慎重地讨论,尽量提出完美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金融界的勾心斗角"银行职员是日常生活离我们距离最近的精英阶层,但是却很少有作品去描述他们之间的升职竞争和勾心斗角。"很多人可能会有这种感受:自从上世纪90年代日本富士电视台的《东京爱情故事》在中国热播后,好像就没有如此期待地观看一部日本电视剧了。改编自池井户润的人气小说《我们是泡沫入行组》和《我们是花样泡沫组》的银行职场剧《半泽直树》,由福泽克雄执导、堺雅人主演,主要讲述在泡沫经济时期进入东京中央银行的银行职员半泽直树一边同银行内外的"敌人"斗争,一边贯彻自己的信念的故事。和冬季相对,日剧的夏  相似文献   

3.
日本传统医学称为"汉方医学",根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学,在学术和实践方面日本汉方医学和古代中医学一脉相承。就日本汉方医学而言,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医学历史长河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本文就日本汉方医学作概要回顾,旨在使人们更多了解日本的汉方医学,促进中日两国传统医学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开发航天技术从1955年研制探空火箭开始,至今35年,已成为世界第4个用自己制造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也是继美、苏之后第3个能独立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国家。从1970年2月发射第一颗“大隅”号卫星,到1989年底日本已成功发射了43颗航天器,仅次于苏、美两国。1990年3月18日又成功发射了日本第一颗月球卫星“缪斯A”号,已经发回月球的清晰照片。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人撰写的大量日本竹枝词反映出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观。从萌芽阶段的好奇,发展阶段客观与盲目的日本观并存,到繁荣阶段的理智、冷静的日本观,而尾声阶段的日本观却为淡然。然而,近代中国人"西教盛行,汉学更轻"的失落感与中华文化中心的优势文化心理始终贯穿在日本竹枝词的发展与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7.
武士道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作为日本古代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中,成为日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其破坏力和创造力同样巨大。纵观历史,日本现代化道路上两次美梦成真的惊人成就,既有浸透"战争之道"毒汁的赫赫"战功",又得益于"献身之道"精神强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赵荫 《世界博览》2013,(12):78-81
那么重、那么轻的日本电影两部松竹映画,横跨半个世纪,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导演将"日本家族瓦解"这一不变命题放在变化的社会中,揭示了日本现代社会的问题和日本普通人的性格,尤其是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和临时雇佣制导致这一命题变得复杂化。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鼓吹效法明治维新,试图通过改革来改造中国社会。维新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久居日本,梁启超对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原因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社会改革的成效,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于是主张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民国时期,他又围绕"二十一条"等问题,积极参与了对日外交活动,并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张暄 《世界博览》2010,(15):63-64
在中国城市野蛮"生长"的时候,日本的城市却选择了保留自己的传统。这也正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东京仍不失传统风韵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1992年1月24日,日本科学技术会议就"面向21世纪日本应采取的科学技术综合性基本方案"提出报告,阐述了未来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基本方向.一、大背景1.国民意识的变化和新的生活追求过去,日本曾为发展经济而积极灵活地运用科学技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并解决与此伴生的问题,日本政府在直接主持必要的研究开发的同时,也曾支援过民间部门的研究开发活动.另一方  相似文献   

12.
在本文中 ,笔者对日本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分为四个时期 :即问题的提出、断绝说和连续说的争论、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的展开和现代日本经济体系源流的论争四个阶段 ,认为对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是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而展开的 ,探讨战时与战后经济体制的关联是研究的主线 ,同时 ,笔者还提出了自己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日本幕末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为解决社会上诸多问题,出现了心学运动和报德思想运动。明治后期,国家面对社会危机,仍然提倡"二学",实行德化教育,以打造新日本国民形象,阳明学和报德学均提倡忠孝、至诚和实行等,体现了德行伦理内核。但是道德规范并非法律法范,不能作为"戒律"或"禁条",这在中国历史上和日本近代道德教化实践中都有过教训。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法律教育传承方式,这在中国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文化中应有保留。  相似文献   

14.
杨金辉 《科技信息》2012,(4):193-194
1917年9月,周恩来带着求学救国,磨练意志的目的到了日本。在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他对日本的政治体制及文化教育等的先进之处是支持和赞赏的,对日本人的印象总体上也是不错的,随着其观察的不断深入,他也认识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及日本人民的苦难,这促使他开始思考日本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区别,成为了其以后对日态度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博览》2012,(8):12-12
正在日本,"筷子"和"桥"同音,也被赋予了相似的内涵。世界上有40%的人吃饭时用手,30%的人用刀叉,剩下的都用筷子。日本人认为筷子是大约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从中国经由韩国传到日本的。在日文中,筷子的发音是"hashi",和"桥"同音,表达出在日本文化中,筷子被赋予了搭建各种文化桥梁的深刻含义,这从筷子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形状和材料这一点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6.
模仿唐朝的户籍制度说明日本人容易接纳外来的事物;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名称作为自己姓氏说明日本人热爱自然;给自己孩子取伟人的名字说明日本人对未来充满幻想;新奇的名字说明日本人喜欢标新立异等等。  相似文献   

17.
庄红权 《科技潮》2000,(2):28-29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的景况虽有些不妙,被西方一些媒体描述为"经济萧条"、"失业上升"、"物价不稳"、"梦想破灭".但终究有一件事一直让日本人民感到骄傲,那就是他们国家世界领先的科技力量。但是近儿个月来,在日本一向著名的核工业、宇航部门和铁道部门中发生了一系列损失惨重而且令人困窘的事故,致使不少日本人开始怀疑:日本是否正在失去  相似文献   

18.
高宇 《世界博览》2012,(17):31-33
正建交40年来的日式财富故事改革开放之初曾影响过中国的日本企业家和厂商,他们的后来,是浮还是沉呢?美国《财富》杂志的名字,如果用日语念起来,会让人联想到"浮沉"——有财富必有浮沉。中日建交以来,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命运,大抵也可以如此归纳——这是浮沉的四十年。建交的前20年:先驱者中国人开始对日本品牌的了解,始于改革开放之初。作为近邻,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首先将自己的产品输入大有可为的中国市场。1979年,民间称为"半截砖"的收录机成为首个被中国人认知的进口商品。当时的收录机,有索尼、三洋等日本品牌,还有一些台湾、香港的组装货。那时的潮流青年往往扛着一台巨大的收录机招摇过市,收录机的个头越大、喇叭越多。看上去越显气派。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找外汇券或者购物券,父辈们开始将半生积蓄拿出来购买电器。电冰箱、洗衣机、黑白电视等家用电器领着中国家庭步入现代生活。那时候人们几乎无法分辨松下、夏普、东芝、日立这些牌子的区别——总之,日本原装就肯定是高级货。街上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社会高度现代化后带来的副产品。日本是亚洲第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青少年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该文从日本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现象入手,剖析其原因,找出解决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青少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有必要学习日本的经验,采取一些防治措施,以达到未雨绸缪之功效。  相似文献   

20.
正地图上,我们在左,日本在右。许多宣传中,"日本右翼"成为反华派的代名词。许多人不知道,日本的右翼组织和右派政治家实际上是两类人。右翼组织很好辨认,成员通常一袭黑衣,全部开着黑色的车,在街头用高音喇叭大声宣传自己的主张,无外乎"拥护天皇"、"回归传统"之类。这些人看起来颇似黑社会,实际上多属于民间底层人士。街头宣传虽然有时不免扰民,但他们对老百姓不会有什么过激的行为,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