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用扫描电镜观察卵形半肠吸虫成虫、童虫、虫卵的体表超微结构,成虫、童虫体表布满单生棘和皱折,虫卵表面光滑具卵盖.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生活史培养收集的各期虫体,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描述了巨片吸虫的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后蚴及成虫的体表细微结构。发现了虫卵卵壳的双层结构,成熟囊蚴腹面的盘状物和成虫阴茎的构造。并且对各期虫体的神经末梢进行较系统的描述总结。同时与肝片吸虫的虫体进行比较,找出两种吸虫体表细微结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对在实验室培养的含有人工感染龙血居吸虫尾蚴发育各期的折叠萝卜螺进行详细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龙江血居吸收尾蚴发育过程中大至可分为以5期:胚细胞期、胚球期、尾蚴胚体期、成熟尾蚴前期,成熟尾蚴期,成熟尾蚴体内的腺体有3种类型;紧接在头器缢缩之后的一对腺体分泌富含酸性粘多糖类物质;体中背部3对较大腺体分泌富含粘蛋白类物质;体中部另外有5对腺体分泌富含糖原类物质,此外,对实验室培养的含龙江血居吸虫成虫和虫卵的金鱼组织器官,含侵入0.5-2h龙头血居吸虫童虫的鲫鱼苗也进行了组织和组织化学观察。  相似文献   

4.
福建闽东海水网箱养殖红鳍东方鲀首次暴发流行中华拟德氏吸虫病,通过实地考察和解剖等研究中华拟德氏吸虫病的危害与流行.结果表明:其主要致病因子是成虫和虫卵,成虫寄生于肝门静脉,虫卵主要沉积于肝脏、胆囊、肠道等,引起组织病变如组织炎症、增生肥厚、形成纤维性结节等.虫卵比成虫的危害性更大.中华拟德氏吸虫病存在年循环流行,发生于每年5-9月中旬.6-8月期间感染率逐渐升高,最终达100%.并引起高死亡率,可达76%~83.1%.中华拟德氏吸虫是养殖河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严重危害河养殖.  相似文献   

5.
福建闽东海水网箱养殖红鳍东方纯首次暴发流行中华拟德氏吸虫病,通过实地考察和解剖等研究中华拟德氏吸虫病的危害与流行.结果表明:其主要致病因子是成虫和虫卵,成虫寄生于肝门静脉,虫卵主要沉积于肝脏、胆囊、肠道等,引起组织病变如组织炎症、增生肥厚、形成纤维性结节等.虫卵比成虫的危害性更大.中华拟德氏吸虫病存在年循环流行,发生于每年5~9月中旬.6~8月期间感染率逐渐升高,最终达100%,并引起高死亡率,可达76%~83.1%.中华拟德氏吸虫是养殖河纯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严重危害河纯养殖。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动物建立血吸虫病病理模型常用于寄生虫学教学及科研,本实验可直观的展示血吸虫病的生活史过程及血吸虫对机体损害情况,同时,可采集到血吸虫虫卵、童虫、成虫、血清等材料,提供教学、标本制作及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血吸虫成虫的获取,一般先将动物处死后用针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不同的蛋白质提取方法与测定方法,对山西运城盐湖卤虫卵及成虫与天津塘沽盐湖卤虫卵及成虫进行比较分析,证明卤虫卵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高于成虫,而且卵的蛋白质电泳图谱与其成虫的不同,运城卤虫卵和成虫的蛋白质含量略低于天津卤虫卵和成虫。但运城卤虫成体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却略高于天津成虫的。可见运城卤虫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湖南省资兴市某乡原因不明急剧增多的螺蛳中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分别用疫水、螺蛳逸出的尾蚴、螺蛳的研磨液感染锥鸭,观察鸭子粪便中虫卯和体内成虫。结果疫水组、阳性螺组、尾蚴组、阴性螺组均发现虫卯;疫水组、阳性螺组、尾蚴组肠道内发现棘口吸虫成虫和斜睾吸虫成虫,阴性螺组、阴性对照组未发现成虫。结论资必市异常增多的螺蛳中有棘口吸虫成虫和斜睾吸虫寄生,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姜片吸虫成虫冷浸抗原检测姜片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流行病和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超声粉碎制备姜片吸虫成虫冷浸抗原.以评价ELISA法检测姜片虫病血清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按常规ELISA方法操作,目视与酶标仪判断结果.普查2189人中姜片吸虫卵阳性者168例;168例中165例ELISA阳性,ELISA与改良加藤法的阳性符合率98.21%;健康居民血清147份,阳性6份,阳性率4.08%;与血吸虫病交叉阳性为9.38%,肺吸虫病交叉阳性为5.36%.姜片吸虫成虫冷浸抗原1:3500工作浓度包被酶标板,检测姜片虫病血清抗体具有敏感性高、特异强和交叉反应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选择寄生于刺鲳中的日本棘叶绦虫(Echinophallus ja ponicus)(假叶目;棘叶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史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观察。通过对成虫子宫中虫卵及体外培养虫卵的观察发现.其虫卵为完全卵裂、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在子宫外完成,为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虾蟹类的复殖吸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了天津渤海湾几种虾蟹寄生复殖吸虫的状况。其中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体内已发现有2种吸虫囊呦,经体外培养,获得一种策茎科成虫-后睾异类茎吸虫(Allomicrophalloides opisthorrchis)和另一种隐孔科侧孔吸虫(Paragono sp.)的童虫。此项研究发现了后睾异类茎吸虫的中间宿主,囊蚴的形态和新的囊蚴分布区,进一步描述了侧孔吸虫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液相高压脉冲技术,采用自行设计的板-孔-板反应器,处理压载水中典型的浮游动物——卤虫.对卤虫的虫卵、幼虫和成虫3个成长期进行研究,通过改变峰值电压、脉冲频率和处理时间这些参数来考查其对卤虫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峰值电压、脉冲频率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卤虫幼虫和成虫的杀灭率增加,虫卵的孵化率降低;在适当的放电参数下,卤虫成虫和幼虫的杀灭率均可以达到100%;较低电压对卤虫卵的孵化率没有影响,在电压高于34 kV时,虫卵的孵化率才会降低,然而,经过放电处理后虫卵的孵化时间会缩短.  相似文献   

13.
红鳍东方鲀中华拟德氏吸虫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感染了中华拟德氏吸虫的红鳍东方鲀的解剖取样,显微镜观察,用组织连续切片法对被感染的病鱼内脏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虫在养殖的红鳍东方纯循环系统中寄生,明确了虫体、虫卵在体内各器官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主要器官组织的病变情况.探讨了该病的病理变化和虫体、虫卵在体内的发育过程以及该虫的传染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了肝片形吸虫的体表结构和虫卵.1.在口腔内壁上密市有细绒毛,其间还有很多小孔.2.肝片形吸虫的体棘在头锥部份排列整齐而有规则,共有60圈,每圈60~70个.在腹吸盘以后的体棘则规律不明显.3.本文将观察到的不同形态的体棘,按其发育过程分为初生期,早期,中期及后期体棘四类,它们的末端都呈锯齿状.体棘窝较浅.因此体棘较易脱落.4.在张开的生殖腔中,同时观察到了雌雄生殖系统的2个开口,并对伸出体外的阴茎进行了描述.5.肝片形吸虫卵的表面光滑,但在其外膜脱落后则有散在性的小凹陷;卵盖与卵壳连接处虽不很整齐,但并不呈锯齿状.约60%的虫卵后端也具有小结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山西运城盐湖卤虫的总 RNA、tRNA 及 rRNA 进行了分离纯化及测定,结果表明运城盐湖卤虫每克干重成虫的总 RNA 为1.94mg,tRNA 为0.25mg,卤虫卵 RNA的(G+C)%为34.6。同时还发现这种卤虫卵与天津卤虫卵的 DNA 的碱基组成可能存在极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苏州东山青鱼循环系统中寄生的东山血居吸虫新种及其生活史,中间寄主为狭窄萝卜螺,幼虫期包括毛坳、胞坳和尾蚴。用成熟尾坳人工感染青、草、鲢、鳙和团头鲂等五种鱼苗,只在青、草鱼苗中获得成虫。此外,本文对其生活史各发育阶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东方杯叶吸虫精巢和精子的超微结构及精子发生过程,并与体外培养成虫进行比较,提出一种精子结构模式图.精子的形成经历了由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的发育等过程.精子细胞形成后,胞质突起形成一分化区,并发育成精子鞘,核向鞘中旋转、浓缩和迁移,两根鞭毛轴丝由鞘中基体发出;鞭毛为9+“1”结构.体外培养成虫尚有几种不正常的成熟精子,可作为体外培养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突吻纽带绦虫记述及幼虫发育研究(绦虫纲:纽带绦虫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寄生于福建省龙海市郊池塘淡水鱼类胡子鲶(Clarias fuscus)肠道内的突吻纽带绦虫(Lytocestus adhaerens)的成虫形态进行详细的显微镜观察、测量和描述;从虫卵发育到六钩蚴期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研究。虫卵在26-30℃的淡水温度中发育6d后六钩蚴形成,成熟的六钩蚴体表未见纤毛,六钩蚴在卵内发育成熟的15d后幼虫还不能自行从卵盖处逸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苏州东山青鱼循环系统中寄生的东山血居吸虫新种及其生活史。中间宿主为狭萝卜螺(Radixlagotis),幼虫期包括毛蚴、胞蚴和尾蚴。用成熟尾蚴人工感染青、草、鲢、鳙和团头鲂等五种鱼苗,只在青、草鱼苗中获得成虫。此外,本文对其生活史各发育阶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前言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雌雄成虫在人畜的肠系膜静脉中配对产卵,产出的虫卵一部分溃破肠壁组织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宿主体外,另一部分则沉积在宿主的肝脏和肠壁等组织中,形成虫卵肉芽肿等病变.虫卵在宿主组织中,卵壳便成为卵内胚胎或毛蚴与周围宿主组织生态联系的天然界面,因此研究卵壳的超微结构对于进一步阐明日本血吸虫的生理、病理和免疫学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