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光照强度与温度对黄缘闭壳龟基本生命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照强度、温度等生态因子对黄缘闭壳龟基本生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低于400 lx时,黄缘闭壳龟可进行正常的活动与摄食,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巢外活动逐渐减少;光照强度超过4 500 lx时,各种活动基本停止.光照强度对黄缘闭壳龟的日摄食量和相对增重率影响显著,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黄缘闭壳的日摄食量逐渐增加,生长速度加快.黄缘闭壳龟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温度为26~31℃时,活动量大,摄食旺盛,低于25℃或高于32℃时,活动量小,温度低于18℃或高于33℃时,基本不活动.温度下降至12℃以下时进入冬眠期.  相似文献   

2.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的鲚鱼,俗称毛刀鱼,按其特征,应为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为黄河下游渔业生产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等于1963—1964年间先后在黄河下游十二个渔业点调查采集的材料,对刀鲚的年龄、生长、食性、繁殖、洄游和渔业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述,可以作为利用和保护黄河刀鲚资源的参考。刀鲚鳞片上有清晰的年轮,夏季形成,与生殖轮相符。体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至二龄鱼生长速度最快,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平均体长:一龄鱼为117.8mm,二龄鱼333.5mm,三龄鱼345.5mm,四龄鱼390.3mm以上。上溯期间停止摄食。初进河口时,摄食的占7.1%,到济南地区为0,肥满度下降;到东平湖之后,又恢复摄食,肥满度逐渐回升。成鱼食性以虾和小鱼为主,亦食软体动物等。生殖腺在春季(四月份、清明前)之前均处于第Ⅱ期状态,上溯途中迅速发育,至济南地区达第Ⅲ期,到东平湖时,Ⅲ期以上的达97.3%。六月中旬,生殖腺均处于Ⅳ至Ⅵ期。成熟卵径为0.67~0.69mm,其怀卵量为39453~67442,平均49,000。产卵量约为怀卵量的96—98%,因此刀鲚是一次产卵的。东平湖地区是主要产卵场。成鱼的洄游是陆续进行的,三龄鱼是洄游鱼群的主体,占群体的89%,二、四龄鱼约占10%,但无一龄鱼。上溯速度每昼夜约40里。从鱼汛和产卵情况看有分群上溯现象:头群个体较大,末群个体较小。黄河的水文状况是影响洄游的主要因素,也直接影响每年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似鱼-乔和间鱼-箴为太湖敞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似鱼-乔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00~120mm,5~6月份为产卵旺期;间鱼-箴性成熟个体长度为90~140mm,4~5月份是产卵旺期.它们生长较为迅速,孵化的仔幼鱼经约三个月的生长就达到其成体长度.似鱼-乔和间鱼-箴食性比较单一,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另外,鞘翅目的昆虫也有一定的比例.没有很明显的食性转化,有较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似鱼-乔喜食依次为枝角类→昆虫→桡足类;间鱼-箴喜食依次为昆虫→枝角类→桡足类.此外这两种鱼类也摄食大量的微囊藻.作为生物净化物种,对净化水质有一定作用,并有利于本身种群的扩大与延续.  相似文献   

5.
人工育苗条件下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摄食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 ,测定了点带石斑鱼育苗池中饵料生物的种类和密度 ,同时解剖观察仔鱼的消化管 ,测定其食物组成 ,并根据食料基础和食物组成的测定数据 ,分析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对不同饵料的选择性 .结果表明 ,点带石斑鱼仔鱼于 3d龄开始摄食 ,摄食的第 1d只能选择小球藻和一些贝卵为食 ,对贝卵的选择性指数为 0 .374 0 ,小球藻的选择性指数为 0 .0 144 ;摄食的第 2d ,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 ;开口的第 5d开始摄食桡足类幼体 .点带石斑鱼仔鱼白天摄食 ,夜间不摄食 ,对食物的消化速度很快 ,仅 1个多小时胃内的食物就可以完全排空 .  相似文献   

6.
大弹涂鱼人工繁殖和仔稚鱼培育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报道了大弹涂鱼诱导产卵和仔稚鱼培育的结果.亲鱼在生殖季节(5-9月)用HCG或HCG和LHRH-A混合激素催产.受精卵在水温26.5—29℃(不超过30℃),盐度25-27‰的条件下发育,经历87h孵出仔鱼,孵化率60-80%.仔鱼放养在模拟潮间带生态系的水泥池中,投喂动植物性饵料,第五天开始摄食微型浮游生物,第八天进入稚鱼期,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幼体,第三十三天达到幼鱼期,成活率为37.5-60%.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饲养结合野外定点观察,对西北槌缘叶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西北槌缘叶蜂在宁夏六盘山林区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或草丛中吐丝结茧、预蛹形式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始见成虫,5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需进行补充营养,成虫营孤雌生殖,产卵于针叶组织,产卵盛期为6月上旬.6月中旬幼虫大量孵出,啃食华北落叶松针叶,幼虫5龄.7月上旬大量停止取食,下树吐丝结茧越冬.  相似文献   

8.
对红螯螯虾的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并比较了红螯螯虾对几种饵料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红螯螯虾的摄食过程可分为寻食、取食和清洗3个阶段。对单只红螯螯虾的摄食行为观察结果显示,投喂鱼肉、玉米、胡萝卜和配合饲料4种饵料时,红螯螯虾首次选择的饲料比率最高的为鱼肉,其次为玉米、胡萝卜,未选择配合饲料。对每次1 h的摄食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对玉米的摄食次数最多,且摄食时间最长,其次为鱼肉、胡萝卜,最后为配合饲料。小群体摄食观察结果表明,红螯螯虾会通过打斗获取优先摄食的机会,当每只红螯螯虾有机会同时摄取食物而不相遇时,未发现红螯螯虾因摄食而出现打斗行为。体重90 g左右的红螯螯虾对玉米颗粒粒径的偏好性强弱依次为2.5 mm、5 mm、1.5 mm和10 mm。投喂浸泡处理过的玉米,红螯螯虾的摄食速度提高。在鱼肉、玉米、胡萝卜和配合饲料4种饵料中,当同时投喂2种等量的饵料时,红螯螯虾对鱼肉的摄食速度最快,其次是玉米和配合饲料,对胡萝卜的摄食速度最慢。研究结果提示:在研制专用配合饲料时,必须考虑诱食性物质;在养殖过程中,可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以便红螯螯虾能尽快发现饲料,促进摄食;在喂养时,饵料宜分散投放。  相似文献   

9.
成年四大家鱼通常在江河干流的附属湖泊中摄食肥育,繁殖季节则结群往上游迁移和产卵,产后的家鱼又陆续洄游到食料丰盛的湖泊中索饵,通过江湖洄游完成生活史.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与河道形态、水流特性、涨水、水温和气体过饱和密切相关.闸坝对河流的阻隔破坏了鱼类产卵和栖息环境,水体污染、过度捕捞和过度采砂等因素也会对其自然繁殖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本文以长江为例,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四大家鱼的生活习性,总结归纳了河流水力特性及水文特性对其自然繁殖的影响,为改善江湖洄游性鱼类洄游通道的连通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硅藻对桡足类生长和生殖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海洋生态学中的两个热点问题--硅藻对桡足类生殖的抑制作用和桡足类的食物选择性联系到一起,分别总结了它们研究进展的现状,指出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硅藻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其本身的营养缺陷能对桡足类的生长、生殖和发育造成伤害,包括幼体死亡率和坏卵率升高,产卵率和生长率降低等.但在自然条件下桡足类会选择多样性的食物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保证了种群的延续.因此,在实验室或硅藻水华期间观察到的伤害作用只是桡足类摄食调控策略失效的特例.研究桡足类在自然界的摄食策略是了解硅藻造成伤害的条件和机制的前提,也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选择冰鲜杂鱼和2个市场反映较好的石斑鱼配合饲料产品,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进行饲喂效果实验,通过生长性能、体成分、群体离散度以及养殖成本分析,评价冰鲜杂鱼和配合颗粒饲料在斜带石斑鱼养殖效果上的优劣.同一批培育的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成3组(冰鲜杂鱼组、石斑鱼颗粒饲料1组和石斑鱼颗粒...  相似文献   

12.
虎纹蛙的食性与捕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养殖试验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研究了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a)的蝌蚪与成体的食性及捕食行为。结果表明,虎纹蛙是一种性凶猛的蛙类,喜食活的动物性食物,并具有互相残食的习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取食不活动的食物;其捕食行为依蛙体与食物的相对位置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几种啮齿动物食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笼养饲喂法,野外个体颊囊内含物统计法和胃内含物分析法3种方法,于1997年对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中的4种主要啮齿动物(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三跳跳鼠Dipus sagitta、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从胃内含物和颊囊内含物分析结果看,小毛足鼠和黑线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昼夜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蝌蚪摄食有明显昼夜节律性,其饱满指数在21时和6时最高,9时和15时最低,日摄食率为12.28%.  相似文献   

15.
花点石斑鱼是一种名贵海产食用鱼,是海南网箱养鱼的主要种类。本文报道了用由下杂鱼(40%)、花生饼(20%)、米糠(22%)、海藻浆(15%)、饲料酵母(3%)和添加剂(适量)组成的湿颗粒配合饲料喂养花点石斑鱼的初步试验的结果。配合饲料中鱼类必需氨基酸纽成基本合理,营养价值较高,促进了鱼类的生长。配合饲料的投饲系数为4.9,而原来用下杂鱼投喂时的投饲系数为12.5。配合饲料的原料成本只是原来的58.9%。  相似文献   

16.
泥炭好食性链孢霉固体发酵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泥炭原料、生产菌种、培养条件和后加工工艺路线的优选,建立了我国第一条年产3000吨泥炭固体发酵饲料的工业生产线。利用草本泥炭等原料,采用选育的好食性链孢霉固体发酵制成饲料,其粗蛋白可达18%以上。经毒理测定和喂养试验表明,安全无毒,动物喂养效果好,并能以泥炭取代部分精饲料,节约粮食,符合国情,“两效益”显著,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广东北江流域鳘的繁殖生物学,结果表明:鳘雌雄的初次性成熟年龄是1年,在生殖季节可凭"追星"等副性征辨别雌雄.性成熟后,性腺具有周年变化规律,卵子发育为非同步的,产卵期为4月至7月.  相似文献   

18.
中华鲟的移地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的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偶尔进入通江湖泊和支流,福建省闽江也有分布.中华鲟是江海洄游性鱼类,每年6~8月到达长江口进行溯河洄游,9~10月陆续到达湖北江段,并在江中滞留过冬,翌年10~11月到宜昌江段产卵繁殖,产后立即降河返回海洋育肥[1].受精卵约7d后孵出,仔鲟顺流而下,次年5月到达长江口,9~10月后陆续进入海洋生长,性成熟后再溯河产卵[2].由于长江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切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的通道,长…  相似文献   

19.
挤压是一种连续、高效、低耗,集温度、压力、剪切综合作用于一体的加工方法,是食品、饲料等农产品制造中常用的重要加工手段.简述了农产品螺杆挤压机的结构特点和挤压膨化原理;阐述了挤压技术在碎米原料的综合利用、变性淀粉干法生产、酿造和饲料原料预处理及特种饲料生产等重要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挤压技术在上述领域应用面临的科学问题,并针对农产品高值化挤压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