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油机颗粒物可溶有机组分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台欧Ⅱ排放水平的增压中冷SOFIM8140柴油机上,利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柴油和润滑油对发动机颗粒排放中可溶有机物(SOF)组分的影响,考察了发动机运转参数对SOF组分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SOF组分的碳数分布在C14~C30范围内,其中大部分质量集中于C23~C30,为润滑油成分;转速一定时,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润滑油组分增加,柴油组分降低,润滑油组分占SOF总量的比例(质量分数)由60%增加到88%;全负荷时,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柴油组分降低,润滑油组分先大幅降低后略微增加,润滑油组分占SOF总量的80%以上且随转速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在增压中冷高速柴油机上,利用DMS500快速响应颗粒分析仪,比较研究了包括聚α-烯烃(PAO)基全合成润滑油在内的多种润滑油对柴油机颗粒数量排放性能的影响,在不同负荷与转速下进行考察,并重点分析了润滑油工作温度和灰分含量影响,从而概括出PAO润滑油典型工况下的颗粒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发动机负荷增加,发动机颗粒数排放峰值降低;转速增加,颗粒数排放峰值升高.较高的工作温度有利于降低PAO润滑油的颗粒排放峰值;润滑油的灰分含量越低,颗粒排放量越少,尤其在小负荷工况下;润滑油的基础油成分对发动机颗粒排放影响显著,PAO基润滑油在高工作温度、高发动机负荷下的颗粒排放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3.
浅谈甲醇汽油对发动机润滑油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甲醇汽油在陕西省的发展前景,分析了甲醇汽油对发动机润滑油的影响、发动机早期磨损的原因,提出了甲醇汽油汽车需要使用专用发动机润滑油,并总结了这类专用发动机润滑油应具有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胡乐明 《科技资讯》2010,(10):84-84
油田发动机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劣化变质,需要对发动机润滑油进行合理的更换。本文阐述了目前油田发动机更换润滑油的现状,讨论了进行合理更换的周期。  相似文献   

5.
曲轴箱模拟试验方法(成漆板试验方法)是模拟内燃机润滑油在发动机工作条件下的热氧化安定性和抗氧化腐蚀性。它是评定润滑油和筛选添加剂的一种简单、可行、较实际的方法。特别对于炼厂试制润滑油新产品,调配添加剂新配方,鉴定其质量好坏,更具有实际意义。 曲轴箱润滑油在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由于受高温和与空气中的氧相接触,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低分子酸(H_2SO_4、HCl、HBr及有机酸)、胶质、沥青质等。这些物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张秋霞  刘朋 《科技信息》2012,(34):393-393,386
润滑油是发动机运转时必不可缺少的一种液体。本文简单介绍了润滑油的功用、组成,综述了润滑油质量等级、粘度等级的划分方法,粘度大小对发动机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发动机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工作时运动机件表面会产生剧烈摩擦。发动机润滑油的作用是在运动机件之间形成良好的油膜,将接触面隔开,以湿摩擦代替干摩擦,变固体摩擦为液体摩擦。据资料统计,车辆因润滑不良造成的故障占总故障的41%。因此,要充分发挥润滑油的作用,保证发动机可靠润滑,降低磨损,减少故障,延长车辆使用寿命,必须从发动机润滑油的选择、使用上加以重视。但有些驾驶员和车管人员在润滑油的使用中常存在一些错误认识,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本文介绍在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中常见的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8.
对国内外燃气汽车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讨论了燃气发动机对润滑油的要求,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燃气发动机润滑油的现状及趋势,并对国内的燃气发动机润滑油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应用红外光谱仪对港口机械发动机润滑油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对大量红外光谱数据变化规律的分析,得出了港口机械发动机润滑油红外光谱各项指标的实际控制值,对设备港口机械发动机润滑油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姜伟 《科技信息》2012,(27):96-96
本文从实用角度出发,主要介绍了发动机润滑油的实用检测方法。并对润滑油变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维护和保养发动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膜阻尼能够有效抑制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多阶振动,且具有结构简单、附加质量小等优点。针对带气膜阻尼平板结构,建立了带气膜阻尼平板振动模型,推导出考虑温度影响的抑振率表达式;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均匀温度场和非均匀温度场对气膜阻尼结构抑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在均匀温度场还是非均匀温度场下,带气膜阻尼平板均表现出较高的抑振率;在两种温度场下,平板温度由20℃增加至600℃,带气膜阻尼平板抑振率增幅均不超过10%。(2)气膜内气体温度由室温20℃增加到600℃时,带气膜阻尼平板抑振率增幅变化不超过4%,气膜内气体随温度变化对带气膜阻尼平板抑振率影响较小,可适用于不同温度环境。(3)当平板振动为二扭振型时,气膜阻尼结构抑振效果不仅大幅下降,而且吸振薄板的振动会加剧平板本身的振动,且在不同温度梯度下都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2.
纳米二硫化钨在绿色润滑油中的应用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绿色润滑油在高温下易氧化而失去其良好抗磨损性能这一难题,将纳米二硫化钨在超声波作用下经表面改性后应用于绿色润滑油中.通过四球摩擦试验机测定其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二硫化钨可以明显提高基础油的减摩性能和极压抗磨性能,并使基础油即使在被高温氧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抗磨损性能;采用PH1550EACA/SAM多功能电子能谱仪及其附带的离子溅射技术对磨斑表面进行俄歇电子能谱分析和深度剖析,结果表明纳米二硫化钨的片层状结构和其在摩擦表面形成的吸附膜及FeS膜能显著降低摩擦副表面间的磨损;最后试制了一种含纳米二硫化钨的全配方绿色发动机油,与国外品牌发动机油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该种发动机油具有比国外品牌发动机油更加优良的抗磨、减摩、极压性能和粘温特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羟基硅酸镁为主的超细粉状组合物表面改性剂作为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物理性质,以提高该组合物在发动机零件磨损表面形成保护膜和金属磨损自修复性能,延长零件寿命周期。利用同步热分析仪(TG-DSC)分析羟基硅酸镁的固相转变,用不同性质的改性剂(油酸、司盘80、吐温80)对羟基硅酸镁粉体表面进行改性;用高温高速摩擦磨损试验机分析改性剂加量和加热温度对羟基硅酸镁性能的影响。经试验发现,羟基硅酸镁在润滑油中浓度为10%时,磨损自动修复性最显著。经过200℃和400℃环境温度的羟基硅酸镁具有成膜性能和分散活动性。经试验分析得知,改性剂油酸加快羟基硅酸镁的分散性。200℃和400℃热处理提高羟基硅酸镁在润滑油中成膜保护性和分散活动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甲醇汽油发动机油的抗磨性,使用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法)作为试验方法,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理论,选用多种添加剂对发动机润滑油抗磨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调配了适应甲醇燃料发动机使用的新型复合发动机润滑油,以减少对发动机的腐蚀与磨损.研究结果表明:3种添加剂的最佳添加量MoDDP为0.4%~0.6%、T205为0.8%~1.2%、T203为1.5%~2.0%;3种添加剂的最优配方为MoDDP∶T205∶T203=2∶4∶5.  相似文献   

15.
利用雷诺类比法研究了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处未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过程,研究了结构和运转参数对润滑油膜处未燃碳氢吸附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提高缸套壁面润滑油温度,提高发动机转达,燃用较稀混合气以及使用低压缩比等措施均能减少缸套壁面润滑油膜中未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量,达到降低发动机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雷诺类比法研究了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处末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过程,研究了结构和运转参数对润滑油膜处末燃碳氢吸附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提高缸套壁面润滑油温度,提高发动机转速,燃用较稀浊合气以及使用低压缩比等措施均能减少缸套壁面润滑油膜中末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量,达到降低低发动机末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公交车用天然气(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使用汽油发动机润滑油出现的积炭多、早期磨损、换油周期缩短等问题,结合公交车用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的工作特点,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了基础油对清净分散剂、抗氧抗腐剂、降凝剂等功能添加剂的感受性及添加剂之间的配伍性;运用正交试验进行方案设计,通过对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确定出了公交车用15W/40 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润滑油的优化配方。结果表明:新研制的15W/40 CNG公交车用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润滑油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清净性、抗氧抗腐性和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金李 《广东科技》2009,(13):36-36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而护车养车则成了车主们面临的难题.根据调查显示,有车族基本面临着以下六大难题:旧车保养难,不管使用何种进口润滑油,使用3-5年后总是逃避不了发动机有渍碳及油泥,发动机内有积碳及油泥(这是世界难题);提速减慢;耗油高、花钱多;噪声大,车子抖;冒蓝烟,味道难闻,使用劣质润滑油1-2年就会烧机油;尾气超标,年检难过关.  相似文献   

19.
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新型联合热力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汽车发动机排气余热、冷却水余热和润滑油余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热力循环系统.此系统由用来回收温度较高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及润滑油余热的有机Rankine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和用来回收温度较低的发动机冷却水余热的Kalina循环耦合而成.基于P-R状态方程,编写了计算程序对此热力循环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还分析了采用不同有机工质对循环整体性能的影响.与传统的只回收发动机排气余热的热力循环系统相比,文中提出的构型其余热回收效率更高.当采用环戊烷为ORC工质时,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为20.83%;当采用R113为ORC工质时,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为16.51%.  相似文献   

20.
发光细菌法在润滑油急性生物毒性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发光细菌法检测被污染的水和土壤中急性生物毒性方法,探索发动机润滑油生物毒性的检测途径.润滑油试样的制备依据美国ASTMD6081标准要求,采用了可容纳水馏分(WAF)和水溶性馏分(WSF)的原理和技术.对几种典型的汽油发动机润滑油运用发光细菌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对试验过程中发光细菌接触参比毒物和润滑油试样的时间,以及WAF制备过程中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对毒性检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发光细菌法能够检测出发动机润滑油的急性生物毒性,不但具有良好的区分性,而且具有操作便捷、试验成本低和试验周期短等优点.搅拌时间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对同一油样搅拌时间6h优于3h.搅拌速度影响较小,适宜发光菌法检测润滑油毒性试验的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