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岑丽君  彭慧 《科技与经济》2021,34(5):96-100
基于2003—2019年中国对世界117个国家的SITC Rec.3四分位产品出口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制造业出口多样化、研发投入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较高,且呈动态上升趋势;制造业出口多样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制造业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显著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出口产品质量持续升级在长期内会降低出口多样化水平,促使企业转化为高附加值、高质量产品的出口专业化,同时要求企业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和提高研发投入效率,为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蓄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3—2013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匹配数据,以中国实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探究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受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刺激计划通过提高研发投入与缓解融资约束显著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因企业性质和贸易方式不同,经济刺激计划对民营、外资企业,从事一般贸易方式的企业和东西部地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突破,创新与企业盈利目标的一致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以湖北6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16-2019年的创新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为例,使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显示:湖北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力度与企业营业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研发人员投入力度与企业营业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研发费用投入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力度大于研发人员投入的影响;研发费用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对企业营业利润率的影响力度大于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力度.基于此,提出研发费用与研发人员投入合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行业能耗密度与竞争激烈程度异质性的视角,在考虑传统生产要素影响的基础上,加入能源相对价格这一核心解释变量,并引入能耗密度与竞争激烈程度两个虚拟变量,选取2000—2016年相关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能源相对价格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出口质量提升,但影响不显著。它主要通过能源成本和企业研发投入倾向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质量,对高能耗制造业出口质量具备显著性正面影响,更有利于竞争激烈程度高的行业出口质量升级。建议政府在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过程中,在适当控制的前提下,采取加强资本深化、技术投入和吸引高技术含量外商直接投资等措施,以提升出口质量。  相似文献   

5.
李燕 《科技与经济》2020,33(1):46-50
利用珠三角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2016年的研发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数据、非发明专利数据和财务数据,对研发投入、专利授权和企业价值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研发投入滞后2到3年提高发明专利授权量,通过发明专利能有效提高企业市场价值,且发明专利对企业通过研发投入来提升企业价值有正向调节作用;与之相反,非发明专利受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也不能显著提高市场价值。研究的结论为企业通过研发投入达到价值创新的内在机理补充了新的证据和解释,也为珠三角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发展提供了证据,为珠三角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和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乔森  曾恒芳 《创新科技》2019,19(7):20-28
文章以2012—2017年116家中国新能源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了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促进新能源企业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越高、资金投入越多,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提升得越显著;反之,研发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减少则会降低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相比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起正向调节作用,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政府应建立多样化的补助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确保企业创新活动的连贯性,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地区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且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东、中部地区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从数字经济发展中获益更多,西部未获得显著红利。进一步发现,数字经济在通过驱动区域创新提升出口产品质量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创新主体异质性,作用强度表现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最后,借助门限模型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存在非线性影响,即数字经济对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促进作用更强,存在后发劣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细分了38种体育产品,根据Ricardo Hausmann的方法测算了40个国家在1996~2014年的体育产品制造业,以及体育服装、体育鞋类和体育用品3个细分产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并就体育产品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与其他制造业进行纵向对比,对各个国家体育产品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融资流动性约束下研发以及其他各种要素对体育产品制造业出口总量和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体育产品制造业融资流动性的增加有利于其出口总量的扩大,但对其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并无显著效应;研发自身对体育产品制造业出口质量提升没有显著效应,但当企业融资流动性增强时,能够帮助企业克服研发沉没成本与进入成本.因此,融资流动性和研发两者合力能够共同推动体育产品制造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国家高新区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新区研发投入水平偏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及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国家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市场竞争程度、企业利润水平、企业规模对高新区研发投入有正向影响,而出口规模、资产负债率则对高新区研发投入有负面影响,据此提出了提高高新区研发投入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制造业30个细分行业2005—2011年的数据,从制造业结构优度和价值链高度2个维度出发,构造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建立STIRPAT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建立制造业升级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深入探究2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升级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最大,并且2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当企业规模小于14.292或大于17.353时,制造业升级能够显著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而当企业规模介于14.292~17.353时,制造业升级却增加了煤炭消费量,从而恶化了能源消费结构;当以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时所测得的门槛值分别为0.015和0.070,并且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力度越大,制造业升级对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积极作用越明显.最后,据此提出了加大产业技术投资比例,适度扩大企业规模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4—201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政府补贴不仅提升了潜在出口企业的出口倾向,还显著扩大了在位出口企业的出口规模;②对于潜在出口企业,研发投入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出口倾向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政府补贴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江苏省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分析政府补贴及税收优惠对企业智能制造的影响.结果 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产生了提升作用,且提升作用因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而得到强化;税收优惠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对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产生负面影响,研发投入在税收优惠与智能制造水平之间发挥遮掩效应.从而说明相较于税收优惠,政府补贴作为...  相似文献   

13.
辽宁是我国制造业大省,但民营制造业企业的规模和质量及其研发能力一直是辽宁制造业发展的短板.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11年数据,实证考察了辽宁民营企业研发意愿的决定因素以及研发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两个问题.结果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员工人数、存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研发倾向具有积极影响,出口比例、资本密度和产业类型对企业研发倾向具有消极影响;而研发强度与企业绩效间则呈现了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为此,本文提出了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和研发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信息技术产业对推动地区工业增长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实证分析了信息技术企业各类研发投入及强度对其产出绩效影响,并考查了其研发活动对其产业发展与地区工业增长之间的联动效应.结果表明:(1)地区信息技术企业和机构研发总投入的增加,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绩效增长有明显正向效应,但却和地区工业增长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2)单纯提高地区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产业本身的收入及利润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但却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工业增长.中国信息技术企业的自主研发存在明显的"自利性"倾向,侧重关注自身绩效增长为导向的研发活动,并没有发挥出其产业发展与地区工业增长的正向联动效应.为此,信息技术企业应结合地区工业发展水准合理安排研发,注重地区间的研发合作及成果共享,并着力于提升服务制造业的能力,进而充分发挥与工业增长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制造业的高效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构建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创新投入、研发、产出和环境支撑4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制造业的创新现状,找出制约其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显示,安徽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虽然位居中部前列,但部分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企业的研发经费及人力投入水平较低;作为创新成果的专利,无论在申请量和授权量上都增长迅速,但总体质量还是不高,且成果的转化能力也受到了限制;体制机制创新滞后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效率;创新文化氛围稀薄从根本上制约着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正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是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安徽省持续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加,为安徽转型升级、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提供了新动能。一、安徽工业企业研发实力实现新提升1.研发投入强劲增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一是增长速度领先。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工业企业)研发投入436.1亿元,较2016年增长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21年中国A股制造业企业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索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间关系,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专利质押融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可提升企业绩效,且具有显著滞后性;企业可通过实施专利质押融资促进研发投入转化。相较于低营业收入规模、低无形资产规模的企业,研发投入可显著提升高营业收入、高无形资产规模企业的绩效。  相似文献   

18.
研发强度一直是衡量企业研发水平的重要指标。但近年来我国企业“重投入而轻产出”的现象十分严重,现有理论方法对企业开展精准而全面的研发投入产出效率评估尚有不足。如何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是提升企业创新效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助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关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研发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首先,对研发和创新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梳理,为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根据企业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估需求,分层构建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评估模型,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阐述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评估模型的评估方法、优劣势以及我国企业的适用场景,为企业提升研发水平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周茂春  满津旭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0):1918-1923
企业发展离不开公司内部的创新能力,如何降低市场风险来推动企业发展是实业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管理层短视的视角,采用国泰安研究数据库中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激励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管薪酬激励对企业研发投入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管理层持股和长期负债水平会正反两层面影响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的关系。研究结论从企业角度揭示了高管薪酬激励对创新投入的内在影响,对加速企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HS(1996)六分位贸易数据,分2002—2007年、2008—2013年、2014—2019年3个阶段,以制造业中间品出口多样化代理全球价值链(GVC)升级,考察出口关联、进口关联对GVC升级的作用效应及其变化。研究发现,出口关联、进口关联对维持制造业中间品既有优势或培育新优势有显著影响,是驱动GVC升级的重要内、外部力量,但出口关联的影响程度远强于进口关联。金融危机后,这些力量的衰退是GVC出现回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使GVC的回落不可避免且可能延续较长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