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研究具有稀疏效应的一类捕食与食饣系统的分支问题.在部分参数条件下,讨论了系统的全局结构,并利用Hopf分支理论,分界线环分支理论得到了在不同的参数条件下,至少存在两个或三个极限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以2,6-二氯-3硝基吡啶为原料经取代、还原、关环合成了2-氨基-3-新戊基-5-氯-3H-咪唑并[4,5-b]吡啶氢溴酸盐,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总收率为52.4%.用核磁共振和质谱表征了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LANL2DZ方法,对面式-三(2-苯基吡啶)铱(1)以及在2-苯基吡啶配体上引入一个苯并环形成的衍生物(2~8)的基态结构进行优化,并通过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发光性质.结果表明:8种分子均呈现C3对称性,苯环和吡啶环平面间的二面角2(6.29°)→3(1.90°)→4(12.76°)的变化趋势与8(6.98°)→7(1.17°)→6(12.83°)的变化趋势相似.增加2-苯基吡啶配体上的π共轭范围对配合物HOMO能量影响不大,但是能显著地降低LUMO的能量,尤其是苯并结构形成在配体吡啶环上.在HOMO和LUMO之间的能隙按照1>2>4>5>3>8>6>7的顺序降低,这使得2~8的吸收光谱产生了明显的红移.三线态T1的激发波长按1<5<2<4<3<8<7<6的顺序变化,发射光谱红移可以从36 nm到108 nm精细调控,其中6和7从三线态到单线态的磷光发射分别移至602.6 nm和572.7 nm,表明通过该系列苯并衍生物预测和控制从绿色到红色的电致发光颜色在20 nm的计算误差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Meta-sided Exchange环的性质及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再良  张清 《松辽学刊》2008,29(2):34-36
陈焕艮对exchange环做了推广,提出了meta-sided exchange环的概念.本文在概念的基础上,利用ex-change环的性质,研究meta-sided exchange环的一些重要性质及其扩张,得到一些与exchange环类似的结论,同时发现meta-sided exchange并没有上述exchange环的对称结构,并对meta-sided exchange环进行了比深入的刻画.  相似文献   

5.
在固体基质表面自组装一层功能分子层,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双吡啶盐(PyC6BPC6Py)交替沉积,制得多层酶电极。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跟踪石英基片上的组装过程,详细描述多层膜电极以亚甲绿(MGH)为电子中继体的电化学行为,并研究此传感器对过氧化氢的电催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利用亲和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法从花生种子中分离得到了几丁质酶.经SDS-PAGE鉴定,该酶蛋白已达电泳纯,分子量约34.4 kD.在还原和非还原状态下均显示单一区带,表明其为单体蛋白.此外,通过等电聚焦法可测得该酶等电点为5.1.而酶学性质的相关研究则表明:该酶最适pH为5.4,最适反应温度为40~50℃.  相似文献   

7.
对2,4-二氨基-5-甲基-6-(取代苯胺基)甲基吡啶[2,3-d]并嘧啶类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的量子化学研究,证明了偶极矩,LUMO能级和HOMO-LUMO能隙对其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3-芳基-4-氨基-5-巯基-1,2,4-三氮唑(1a-lg)与2,6-吡啶二甲酸(2)在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碘化铵和POCI,作用下,高产率制得7种1,3-双[3-芳基-l,2,4-三唑并[3,4-b]-l,3,4-噻二唑-6-基]吡啶类衍生物(3a~3g),并利用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以2,5-二溴吡啶和溴代烷为原料,通过甲酰化、还原、成醚和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等反应,合成得到了2-(2, 4-二氟苯基)-5-烷氧甲基吡啶衍生物,探讨了分子结构对成醚和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的影响,甲酰化、还原、成醚和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等反应的产率分别达到了49.8%、96.0%、90.3%和96.9%.  相似文献   

10.
选择了3种不同的活性炭作为载体制备Lewis酸/活性炭催化剂.用于吡啶气固催化氯化制备2,3,5,6-四氯吡啶.采用元素分析、酸碱分析、物理吸附、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活性炭的化学组成、表面性质、孔结构对合成2,3,5,6-四氯吡啶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活性组分CuCl2的负载量,吡啶催化氯化的活性增加.活性炭上丰富的含氧基团,发达的中孔有利于活性组分的分散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增加活性炭的中孔孔径以及提高酸性基团的含量有利于提高2,3,5,6-四氯吡啶的选择性.在活性炭HN-Y14制备的催化剂作用下,2,3,5,6-四氯吡啶的收率66.2%,多氯吡啶的总收率达到95.8%.  相似文献   

11.
稀土丙二酸类配合物的合成和体外抗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七个稀土丙二酸类配合物(RE2(C3H2O4)3,RE=Sm,Eu,Gd,Dy,Nd)、1,1-环丁烷二羧酸铕(Eu2(C6H6O4)3)和1,1-环戊烷二羧酸铕(Eu2(C2H8O4)3),其中1,1-环丁烷二羧酸铕和1,1-环戊烷二羧酸铕稀土配合物为首次报导。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确证了它们的组成为RE2A3·nH2O(n=6,3,2)。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失质量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在10%的盐酸介质中对黄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乙二胺四乙酸在10%的盐酸介质中对黄铜的腐蚀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乙二胺四乙酸在黄铜表面的吸附规律基本服从Langmuir等温式,由此获得相关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利用碳纳米管通过原位聚合合成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对聚氨酯材料进行改性.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元素分析仪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了酸化前后的碳纳米管性能及结构的变化,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碳纳米管改性聚氨酯材料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比了未酸化和酸化后的碳纳米管对改善聚氨酯材料力学性能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可以增强聚氨酯材料的力学性能,经过酸处理的碳纳米管增强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国产和进口柠檬酸消毒剂的杀菌效果,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消毒模拟现场试验,同时对国产柠檬酸消毒剂和进口柠檬酸消毒剂的杀细菌芽孢效果进行实验室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试验温度80℃时,25%和50%国产柠檬酸消毒剂和进口消毒剂都对枯草芽胞杆菌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杀灭对数值分别为〉7.31和〉7.26均具备同样的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美人蕉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美人蕉红色素的提取、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 ;结果表明 ,该色素水溶性、耐热性好 ,但光照对色素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该色素在酸性下比较稳定 ,适合用于酸性的食品 .蔗糖和氯化钠的存在 ,可减缓色素的降解速度 ,增加了色素的稳定性 .Na+ 、Al3 + 等金属离子对色素有护色、增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磷钼杂多酸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磷钼杂多酸的合成、表征,并以磷钼杂多酸取代硫酸作催化剂制备乙酸乙酯来研究其催化活性,讨论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醇酸摩尔比对收率的影响,并与硫酸做催化剂进行对比,实验收率为91.48%,超过硫酸催化剂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棕榈酸、乙二胺、氯乙酸为主要原料,在常压下合成了一种碳酸型阴离子双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用波谱法鉴定了其结构,并测定其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该合成方法易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0.1%柠檬酸(L0.1)、抗坏血酸(Vc0.1)、异抗坏血酸(SVc0.1)、NaHSO3(NaHSO30.1)、L-半胱氨酸(Cys0.1)5种护色剂浸泡香蕉片3min,研究不同护色剂处理对冻藏香蕉片褐变抑制效果及冻藏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护色剂对抑制香蕉片褐变均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护色效果依次为Cys0.1〉SVc0.1〉NaHSO30.1〉L0.1〉Vc0.1.综合护色处理后冻藏香蕉片的品质指标,可以得出,0.1%L-半胱氨酸能很好地抑制冻藏香蕉片褐变,并能有效地保持冻藏香蕉片的风味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焙烧Mg-Al水滑石体相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焙烧温度对焙烧MgAl水滑石体相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影响 .在 6 73K、873K和 10 73K温度下焙烧样品的MAS2 7Al核磁共振结果呈现显著的物相转变 ,其转变中的过渡态对确定样品表面酸碱性质显得很重要 .XPS测定样品中Al2S和O1S结合能与样品表面酸碱中心的强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失重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质量浓度的H612在10%的盐酸介质中对黄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H612在10%的盐酸介质中对黄铜的腐蚀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失重法和SEM分析法评价H612的缓蚀性能,H612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盐酸黄铜缓蚀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