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关联多工序装配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上游工序对下游工序的质量影响,运用马尔科夫建模思想,建立了多工序装配系统的马尔科夫模型,提出了装配系统中瓶颈工序的判定方法.以某航天安溢阀门装配过程为案例进行装配系统的建模与质量分析,验证了关联多工序装配系统模型的准确性以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以关联多工序制造系统为对象,综合考虑机器的暂态过程以及加工工序的关联性,构建了关联多工序制造系统暂态过程的马尔科夫质量分析模型,并对相关质量特性瓶颈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F系列航天阀门多工序制造系统案例验证了提出的模型和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刘磊  刘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46(12):1999-2002
综合了以往多变量工序能力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测量系统能力的指数计算模型.该模型加入了新的影响因子--测量系统能力,并将测量系统的误差反映到计算模型中,实例分析表明,忽略测量系统能力的指数模型低估了工序能力,提出的新算法纠正了这一偏差,更能反映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快速测量路基压实度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路基压实度是衡量道路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快速、准确测量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运用瞬态冲击响应的功率谱值作为测量压实度的指标,提出一种快速测量路基压实度的方法并将其理论运用于便携式路基压实度测量仪器的设计中,同时给出该测量仪器的测量原理、结构和关键技术,仪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部分的主要组成模块和技术流程以及硬件部分的组成和主要功能、对设计的仪器进行检验,分析试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炼钢生产是由多工序组成的连续生产过程,为了有效地满足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及企业提质降耗,必须对所有工序进行综合控制。以某炼钢厂CIMS应用工程为背景,分析了炼钢厂质量控制系统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以及各分系统质量计划系统、质量数据采集系统、质量评价与控制系统、质量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对炼钢企业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系统进行了规划与设计。对炼钢生产的各工序的质量进行综合控制来达到以最低成本制造出符合用户要求的优质产品,并保证如期交货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船速桨频测量仪是一种智能化测量仪器,单片微型计算机87C51是测量系统诉核心。本文系统介绍了其工作原理,软,硬件的设计方法,最后列举了温度结果并进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代工程建设中工程测量的重要地位和工程测量仪器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不断进行测量学课程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对掌握测量专业知识技术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工程测量实验室测量实验课程设置的变革为例,重在研究新型测量仪器应用下的工程测量实验课程改革,通过增加设置实验项目,在测量实验课中使用新型测量仪器,研究和开发虚拟实验,增加实验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从事实际测量工作的能力,不断丰富测量学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MIMD计算机系统提出了函数式语言的并行LE机,并行LE在函数式语言FP的基本语义中增加对THREAD对象和延迟对象LOBJ处理的语义规则,其计算能力介于积极计值和惰性计值之间,为有效开发程序中细颗粒度并行性,本文将延迟处理技术文入并行进程的生成过程中,为有效程序中细颗粒度行性,本文将延迟处理技术文入并行过程的生成中,因而在成分开发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的同时减少了系统生成的进程数目。  相似文献   

9.
整体结构件的变形测量是保证其质量的重要手段,但结构件的尺寸大,通常为薄壁结构,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变形问题,而传统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手段无法准确测量其变形。为了解决整体结构件的变形测量问题,本文提出了结构件的在线测量方法。将结构件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可视为薄板结构,推导出薄板在典型变形下的变形函数,进行仿真验证变形函数的准确性,从而得到整体结构件的变形函数和评价方法,提出整体结构件的在线测量方法。传统测量方法只能在加工后进行变形测量,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在工序间进行测量,提高结构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整体结构件的变形测量是保证其质量的重要手段,但结构件的尺寸大,通常为薄壁结构,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变形问题,而传统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手段无法准确测量其变形。为了解决整体结构件的变形测量问题,提出了结构件的在线测量方法。将结构件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可视为薄板结构,推导出薄板在典型变形下的变形函数,进行仿真验证变形函数的准确性,从而得到整体结构件的变形函数和评价方法,提出整体结构件的在线测量方法。传统测量方法只能在加工后进行变形测量,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工序间进行测量,提高结构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火炮身管静态参数的检测中,膛线诸参数的识别和提取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文中对非接触缠度测量原理以及测量过程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对大量内膛图像分析与统计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类别方差的缠角测量算法。实测验证表明,该算法满足测量精度指标,具有通用性。最后,对系统以及实验结果做了不确定度分析。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GR&R)分析的方法、数学统计模型,利用残差分析对模型的正态性、方差齐次性等假设条件进行检验,同时以某阀体质量的测量系统分析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GR&R分析结果,确定测量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找到测量系统的改进方向及方法,并给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度量的质量功能配置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质量功能配置(QFD)是用于产品开发设计的一种系统化方法,但是近来关于QFD应用软件的开发较少。传统的QFD的质量屋中各目标值的确定主要依靠人们的主观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度量的质量功能配置系统,该系统通过引入适合于度量值映射的模糊度量质量屋模型,运用模糊度量、模糊关系矩阵、模糊转换矩阵对质量屋进行四层展开。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阐述了整个基于模糊度量的质量功能配置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功能模块,最后使用先进简便的基于.NET平台的开发技术,实现了整个基于模糊度量理论的质量功能配置系统。  相似文献   

14.
焊接电弧计算机动态测试与分析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焊接电弧瞬态过程,设计了以计算机(PC)为基础的焊接电弧动态测试与分析系统.该系统由符合IBM-PC总线标准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卡和面向对象的Windows应用程序相结合,实现对焊接电弧瞬态过程各物理量的实时检测和多任务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测量能力和加工能力对误判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机械加工系统的加工误差和测量误差对零件加工尺寸分布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误判率与加工误差、测量误差之间的数学模型,揭示了误判率与加工能力和测量能力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模型的计算实例。此研究对降低废品率、实现零废品制造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种基于可拓聚类分析的软件质量测度算法,该算法首先建立了一种改进的软件质量测度评估体系,在该体系的框架下进行了评估指标的测度级别划分.进行了软件质量测度评估可拓聚类分析,给出了评估指标的规范化处理模型及权重分配模型,建立了不同软件质量测度级别的可拓经典域和可拓节域,给出了软件质量测度分析对象关于不同评估指标和不同测度级别可拓域之间的可拓关联度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可拓聚类分析的软件质量测度算法的实现模型.基于案例进行了算法的验证分析,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提出基于i-GPS系统的大尺寸工件组合式测量.首先对其测量精度、系统组成、原理等进行说明;其次从应用、数据整合方法、误差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最后结合其原理应用到轨道客车的在线检测上,并给出其测量过程.i-GPS的提出与应用,有效解决了飞机外形、大型船身、汽车车体等大尺寸工件的精密测量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一种以FPGA为核心的多路温度测量系统、该系统能进行单路定时和多路循环温度测量;以及测量数据的存储和异步传送;并具有高集成度、高速和高可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容量动态测量的准确性,利用单片机系统处理采集到的电路开端电压和回路电流,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到电动势与内阻.实验数据表明,电动势并不是与荷电状态(SOC)成线性关系,但是在较小的区间内可用线性方法处理.由于锂电池的化学特性,在温度较高或较低时,电量测量误差较大,并且随着电池的老化,内阻对电量测量影响也会变得明显.在考虑温度补偿和老化修正的基础上,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机器视觉方法对柔性机构振动进行非接触测量时其结果易受环境干扰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二值化的最大类间方差算法的非接触视觉测量方法。首先分析传统二维最大类间方差算法的错分与计算复杂等缺陷,采用二维直方图分块法和可变步长迭代法对传统二维最大类间方差算法进行改进,然后以Lena图像和柔性机械臂为例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和振动位移测量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基于改进二维最大类间方差算法的非接触视觉测量方法显著提高了图像分割效果,分割时间仅为传统二维最大类间方差算法的约10%;以仿真分析得到的柔性机械臂末端振动位移为评判标准进行测量准确性比较,基于改进二维最大类间方差算法的测量结果明显优于传统二维最大类间方差法和压电法,证明了基于图像二值化的最大类间方差算法的柔性机构振动非接触视觉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