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沼液-土壤-蔬菜系统中重金属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沼液-土壤-蔬菜系统中重金属为对象,研究系统中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及其富集能力,确定重金属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Ni、Zn、Cd和Pb含量超过国内标准限值,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Cu、As、Mn、Co、Ni、Pb和Zn含量成正相关,土壤pH与Cu、As、Cr和Cd含量成正相关,蔬菜中Co-Cu、Ni-Co、Ni-Cu和Zn-As间显示了显著相关性,表明蔬菜对重金属吸收表现出了协同作用,重金属富集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为Cd、Zn、Cr、Pb、Mn、Cu、Ni、Co和As。蔬菜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为苋菜、空心菜、马兰头、大蒜、葱和田菜,叶菜的富集系数较大,表明叶菜利于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研究结果可以为沼液灌溉农田的重金属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春、秋两季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吉林中部黑土区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效性转化问题,利用有效系数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流域土壤重金属元素转化效率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中部黑土区Cr、Cu、Ni元素的转化效率春季高于秋季,As、Cd、Zn、Pb的转化效率春季低于秋季;春、秋季As、Cd、Cu、Zn、Pb的转化效率松花江流域低于辽河流域,表现了季节和物源不同重金属元素转化效率的显著差异性.As、Cd、Zn、Pb的有效系数与全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Cr、Cu、Ni的转化效率与元素全量无关;重金属元素转化效率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和拮抗作用.Cd、Cr、Ni、Zn的转化效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Cu与Pb的转化效率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As、Cr、Cu、Pb的转化效率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铜尾矿重金属释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动态淋溶实验,配置初始pH=7.2的人工模拟雨水为淋滤液,采用柱状淋溶装置进行尾矿重金属淋出实验,探究中卫某铜尾矿重金属的淋溶释放特征,评估尾矿重金属淋溶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尾矿中Cu、Zn、As、Cd和Pb平均质量含量分别为2 130.30、105.10、234.41、0.72和64.57 mg·kg-1,均超出宁夏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淋溶10次后,尾矿中Cd、Zn、Pb、As、Cu等重金属的释放率分别为1.98%、0.32%、0.30%、0.15%、0.01%,即Cd的释放率最高.淋溶后,尾矿重金属质量含量明显下降,其中0~5 cm深度尾矿重金属含量下降最多,As的释放量最大,重金属向下层迁移明显.尾矿中Cu、Pb、Cd和Zn主要淋失碳酸盐结合态,As主要淋失可交换态,As和Cd的淋溶风险较高.Cu是尾矿重金属中关键的生态风险因子,尾矿中Cd和Cu为高风险,As、Zn和Pb为中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松花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来源,2014年4月采集松花江16份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全分解法对样品进行消解;并分析重金属Cu、Zn、Cr、Ni、Cd、Pb、As、Hg。结果表明,除Zn和Cr外,其他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参照TEL-PEL生态风险评估体系,Ni、Cu、As、Cd具有一定生态风险,其中Ni、As对底栖动物生态风险较强。高含量的重金属出现河段为中上游水体,通化和吉林市河段水体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高。重金属Cu、Zn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的排放,高浓度Cr、Cd、Hg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排放,As来自于岩石风化过程。松花江中上游水体大部分点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毒性单元4,处中-高毒性水平;而下游水体毒性较低。重金属平均毒性呈AsNiCrPbZnCdCuHg,其中As和Ni贡献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2013年秋季在渤海湾采集了48份水样,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 ys stigmatias Richardson)样品90份,测定重金属含量.水体表层7种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是Cu,Zn,Cr,As,Pb,Cd,Hg,底层是Zn,Cu,Cr,As,Pb,Cd,Hg,矛尾虾虎鱼体内重金属含量顺序是Zn,Cu,Pb,As,Cr,Cd,Hg.结果表明:Cr,Cd和As含量符合海水水质标准第工类标准要求,Hg和Pb符合海水水质标准第Ⅱ类标准要求,Zn和Cu符合海水水质标准第Ⅲ类标准要求;秋季渤海湾的矛尾虾虎鱼未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采集钦州湾近岸海域8种底栖生物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评价底栖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为Zn〉Cu〉As〉Cd〉Cr〉Pb〉Hg,其中,软体动物:Zn〉Cu〉As〉Cd〉Cr〉Pb〉Hg;甲壳动物:Zn〉Cu〉As〉Cd〉Pb〉Cr〉Hg;鱼类:Zn〉As〉Cu〉Cr〉Pb〉Cd〉Hg。不同底栖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同一种底栖生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从大到小为,软体动物:Cu〉Cd〉Cr〉Zn〉As〉Hg〉Pb;甲壳动物:Cu〉Cd〉Zn〉As〉Cr〉Hg〉Pb;鱼类:Cr〉As〉Zn〉Cu〉Cd〉Hg〉Pb。钦州湾近岸海域底栖生物均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但是重金属积累严重,软体动物体内Cd和As超过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值。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和砷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而涨落潮过程可能影响水体中重金属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为了研究这一过程,选择闽江下游感潮河段(117 km)作为研究对象,在巨潮日涨潮和落潮的过程中,采集了该河段11个采样点的表层水样,分析了水体中重金属(Cr、Mn、Fe、Cu、Zn、Cd、Hg、Pb)和As的质量浓度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感潮河段的重金属元素(除Cu外)和砷的质量浓度在不同采样点之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自上游到下游,Cr、Cd及As的质量浓度总体呈升高趋势,并且它们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3种元素的释放源可能相同,而Mn、Fe及Pb质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落潮作用使Mn、Fe及Pb质量浓度增幅明显,且主要发生在下游入海口河段(S9~S11),但降低了Hg质量浓度。涨落潮过程,水体的pH、盐度和悬浮物浓度与Cr、Cd及As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Fe质量浓度显著负相关;相较于涨潮,落潮加强了Cu、Hg与温度、pH、盐度及悬浮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对深入认识涨落潮过程闽江下游感潮河段水体重金属和砷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浑河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浑河水体中7种重金属Cd、Pb、Cu、Zn、Hg、As、Cr的分布情况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浑河水体中重金属的分布可由3个主成分来反映,其贡献率分别为F1(Cu和Cd)33.780%,F2(As和Hg)23.431%和F3(Pb)18.951%.通过因子得分进一步对浑河14个断面污染进行综合排序,发现抚顺区段水体中重金属污染重于沈阳区段,特别是七间房作为抚顺市的出市断面,其重金属污染最严重,其次为章党和东洲河口,而浑河上游段的出库口、古楼和阿及堡重金属污染最轻.该分析结果从整体上认识和评价了浑河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为保护、管理浑河水资源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上犹江水库(崇义段)研究区28件底泥样对Cd、Cr、As、Hg、Cu、Pb、Zn、Ni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测试结果,按照现有环境地球化学等级标准进行评价,利用地质统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探讨分析重金属元素可能来源,为上犹江水库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一些科学依据。上犹江水库底泥重金属含量与其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相比,Zn、Cr和Ni元素相差不大,Cd含量相差最大;底泥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级总体是中度污染以上,主要存在As和Cd污染;底泥中Cd含量与Cu、As、Zn、pH显著正相关,而与Ni、Cr为显著负相关。本区重金属元素来源主要为地质来源,人为来源可能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广西龙江河水体为研究对象,对龙江河地表水体中As、Cd、Zn、Pb、Cu等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以阐明龙江河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风险水平。【方法】运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龙江河水质等级和水体中重金属引起的健康风险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各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Ⅱ类水质标准,龙江河13个采样点水质均属重金属未污染状态,水质清洁。龙江河重金属As和Zn的健康风险值大于Cd、Pb、Cu的健康风险值,但均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 a~(-1)。【结论】龙江河水体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与健康风险值所反映的水质状况规律一致,均表现为中下游较上游的结果要稍高一些。As是龙江河水环境产生健康风险的主要污染物质,应该作为龙江河水环境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与迁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连续化学浸提萃取法,研究了广州市白云区大气颗粒物(TSP)样品在模拟酸雨和湖水条件下重金属元素Cu、Pb和Zn的形态迁移和变化.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中Cu、Pb和Zn的总含量在模拟酸雨浸泡后大幅降低,但Cu和Pb的可交换态的量略有增加,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大气颗粒物经湖水浸泡后,Cu和Pb的总含量基本不变,Cu由残渣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物结合态转化,Pb由可交换态转化为其他形态,Zn大部分以溶解态转移到湖水中.  相似文献   

12.
煤灰中微量重金属元素的迁移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煤灰中部分微量重金属元素的迁移性,用去离子水、含有机酸及含无机酸三种滤液,对煤的灰化灰和循环流化床燃烧灰进行了长期的浸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淋滤液浸取率明显不同,煤灰中Cr,Ni和Zn的浸取率,含无机酸的淋滤液高于含有机酸的,含有机酸的淋滤液又高于去离子水,不同燃烧方式产生的为煤灰中,微量重金属元素的浸取率不同,高温灰化灰中As,Cr,Ni和Zn的浸取率基本上都高于循环流化床灰中的浸取率。As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容易迁移,但是As和CaCO3在弱碱性条件下发生协同作用,共沉淀加脱硫剂CaO燃烧的煤灰中,残余的CaO转化为CaCO3,因此As的迁移性降低,煤灰中部分微量重金属元素发生迁移对周围水体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采自福建省5个地区和广东省汕头市的白鹭(Egretta garzetta)和池鹭(Ardeola bacchus)成鸟羽毛中铬(Cr)、锰(Mn)、镍(Ni)、铜(Cu)、锌(Zn)、砷(As)、镉(Cd)、铅(Pb)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重金属在两种鹭鸟的羽毛中积累规律都为:Zn>Cr>Cu>Pb>As>Cd.比较了武夷山、鸡屿、安海和汕头的白鹭羽毛样本的重金属的含量,结果Cr、Mn、Zn、As、Pb的含量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汕头地区的Cr、As含量最高而Mn、Zn、Pb含量最低;比较了武夷山和建瓯池鹭羽毛样本的重金属的含量,结果Ni和As的含量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武夷山地区的Ni含量较高而As含量较低.比较了武夷山地区池鹭、白鹭羽毛的重金属含量,Cr和As在池鹭中较高,Zn在白鹭中较高.比较了汕头地区白鹭雌雄羽毛样本,只有Cd的含量在雌性和雄性的羽毛中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拉萨河谷设施农业区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程度,文章对拉萨河谷设施农业区地下水和地表水中17种重金属(Cd、Be、V、Tl、Hg、Cu、Pb、Co、Ni、Cr、Fe、Sb、Zn、Mn、Ba、Ti和As)含量进行研究,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中7种重金属(Cd、Hg、Cu、Pb、Ni、Zn和As)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A8点位的Zn含量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标准外,拉萨河谷设施农业区其余各点位Cd、Pb、Cu、As和Zn含量均符合Ⅰ类水标准。Cr、Hg、As、Cu和Pb与pH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说明pH对其有较大影响;不同重金属间有些存在相关性,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采用水体综合污染评价法表明,拉萨河谷设施农业区A1、A2和A7点位存在轻度污染,B1和B2点位为中度污染,且主要以Hg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评估煤矿塌陷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文章系统采集测试了煤矿塌陷区农田表层土壤39件,运用标准化方法对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和Zn进行了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峰峰煤炭塌陷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均值均高于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均值。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组合特征为:元素Pb、Cr、As和Ni为一族;元素Hg、Cd、Zn、Cu为一族。表层土壤明显受到了重金属元素Cd、Cu、Hg、Pb和Zn的污染。重金属元素Hg的污染程度以轻度为主,中度为辅;重金属元素As、Cd、Cu和Zn为点状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6.
土壤-玉米重金属富集迁移特征及秸秆还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受污染的土壤区域,对未被污染区域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研究未被污染区域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选取青州市南张楼村为研究区域,研究区是典型的平原村落,区域内无地表水系,以种植玉米、小麦、胡萝卜等农产品为主,远离城区与工业园区,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场所.通过采集南张楼村根系土-玉米系统(根、下茎、中茎、上茎、叶、籽实)配套样品32套,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测定配套样品各部分中的重金属元素As、Cd、Cr、Hg、Pb、Zn、Cu、Ni的含量,结合统计学方法与生物系数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玉米中的富集与迁移特征.分析研究发现,重金属在玉米植株各部位中的含量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根、茎、叶、籽实;Cu、Zn、Cd在玉米茎中的富集表现出了明显的顶端聚集,而Pb、Cr、Ni、As的富集则表现出了明显的底端聚集;玉米植株根中Pb、Cr、Ni、As聚集明显,茎中Cu、Cd聚集明显,叶中Hg的聚集明显,籽实中Zn聚集明显,说明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玉米成长过程中的迁移存在差异;由于重金属元素在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富集程度不同,因此在秸秆还田过程中可以考虑部分还田方案.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水环境重金属立体分布、污染及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胶州湾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立体空间分布、污染及风险,分别采集深度为0~10m(表层),10~20m(中层)和20~30m(底层)的海水与海底表层(0~10cm)沉积物样本,测定8种重金属(As,Cd,Cr,Hg,Zn,Pb,Cu和Ni)在水体中的质量浓度(mg/L)和沉积物中的质量分数(mg/kg),基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和水质质量指数法、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立体分布、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重金属质量浓度除Cu,Hg,Ni和Pb外,均未超出IV类标准;相对污染指数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u,Pb,Hg,Ni,Cd,Cr,Zn,As,其中Cu,Pb,Hg,Ni和Cd达到严重污染水平,综合污染指数测算表明胶州湾海水重金属污染严重.就胶州湾海水重金属的平面分布而言,其高值区出现在湾东和西南区,其中Hg高值区沿胶州湾大桥分布.就胶州湾海水重金属的垂直方分布而言,0~10m的表层海水和20~30m的底层海水中重金属质量浓度均高于10~20m的中层海水.除Cr外,沉积物中其他重金属质量分数均高于海洋沉积物的I级质量标准,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Hg,As,Ni,Cd,Pb,Cr,Cu,Zn,并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污染源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草海湖底沉积物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贵州省威宁县草海湖底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Pb、Cr、Zn、Cu、As 5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定量确定了草海湖底沉积物中主要的污染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中,Zn和Pb的含量均高于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和贵州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其中Zn含量最大,其次是Pb、Cr、Cu、As;各重金属在不同深度上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草海湖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Zn、Pb,湖底沉积物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为8. 88,属于中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  相似文献   

19.
水体底泥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环境问题.为了研究养殖水体底泥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以及植物修复,通过测定养蟹塘底泥中Cr、Cu、Zn、As、Cd、Pb的含量,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养殖水体底泥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对养殖螃蟹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另外,通过冬麦草对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植物修复,研究冬麦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研究发现养殖塘底泥中Cd的生态风险最高,其它重金属均显示具有轻微的生态风险.底泥中6种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风险按照不同的参照标准显示为轻微或中等程度.螃蟹体内的Cr、As含量较高,且冬麦草对底泥中Cr、As的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采集巢湖3个主要支流(南淝河、裕溪河与杭埠河)的河口处表层沉积物和水样各27个,利用ICP-OES及AFS等仪器测试了沉积物中重金属(Cd,Cr,Cu,Pb,Zn,As,Hg)的含量、水体可溶性的重金属含量,并检测了各河流水体理化指标;计算重金属在表层沉积物与水体中的分配系数;分析每个河口处各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淝河口处总氮总磷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Ⅴ类,水体中重金属除元素汞以外,含量基本低于Ⅰ类地表水质标准,大部分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均超过背景值.南淝河口处污染最为严重,元素Cr,Cu,Pb,Zn,As的分配系数远低于其他两河口处;杭埠河口的Cd、Hg两元素的分配系数相对较低,且Cu、Cd、Hg三元素的相关性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