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李贺作为中唐时期声名卓著的诗人,其诗歌以怪异著称,诗中充满想象,诗意隐晦难解。这是诗人在险恶的社会生活和苦闷的精神压抑下,不得已而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如《马诗》就是诗人借咏马来隐喻自己的贵质高才,含蓄抒发自己的讥刺之情,对其诗歌的“荒诞怪异”应加以全面考虑,才能真正理解其诗其情。  相似文献   

2.
唐宋诗之争,自南宋迄于近代,历时八百余年。或扬唐抑家,或宗宋贬唐,聚论纷法,莫衷一是,形成文学批评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公案。近八缪,独具慧眼,于唐宋诗评加比较,曰:“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放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政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浓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唐诗如埃荔枝,一颗人口,则甘芳盈须;宋诗如食激揽,初党生涩,而回味隽永。”(《论宋诗》)比喻生动精当,持论公正平允,颇能发人深省。大体说来,唐…  相似文献   

3.
秦韬玉以贫女形象抒写自己怀才不遇之感,但不仅于此。他通过其叔父于琮关系攀结路岩,又交通宦官,为自己及其同伙谋求科第,为士林所不齿,故屡受打击。家族惨变后,他痛定思痛,写下著名的《贫女》诗以寄怀,表达其深沉曲折的身世之感和复杂难陈的人生况味。他是晚唐希望通过非才学渠道猎取科名的文士遭到失败的典型,其遭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四人界定为“律诗之祖”,显示出其独到的律诗史观;通过具体的律诗批点,方回总结出“律诗之祖”们的创作共性与独特个性;方回“律诗之祖”诗学批评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学杜甫之所学,昭示学者一条有效的学杜门径;此外,方回还通过此批点,对宋元之际的“晚唐”诗弊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5.
每读陶诗,在田园佳境,悠然旷远之中,总觉得一份浓厚的感伤。而那些抒写穷愁之作,却令人感到一份慷慨和沉著,洒脱和超然。历代论陶诗,大抵不出平谈自然与金刚怒目之二端,于解陶诗之深厚,甚感有憾焉。《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以复意为工。”又回:“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皎然《诗式》卷一《重意诗例》:“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多重意”乃中国古代诗歌美学追求之极致。历代文论多归之于艺术上的一种品格。但在陶诗中它却是一种层积的情感内蕴。表现为诗中诗人情感特征的多重性。一个体生命的价值问题是魏晋太一个解不…  相似文献   

6.
张祜《石头城寺》一诗的诗题为"石城寺"之误衍,即《嘉泰会稽志》所载新昌县宝相寺。尹占华先生《张祜诗集校注》一书已经对此进行了考证,石头城寺并不能认为是"金陵石头城清凉寺"之省字。张福清先生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与《故宫珍本丛刊》,从《唐诗韵汇》中辑出的张祜《登楼见白鸟》《洛阳感遇》两首佚诗也是伪作。  相似文献   

7.
李东阳《联句录》一书在学术界鲜为人知,经考证,《联句录》原书并序跋共86页,缺第45页,存诗255首,残缺诗3句,涉及44名诗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茶陵派成员。同时,《联句录》主要反映了茶陵派斋居宴饮之乐,赠别怀友之情和怡游玩赏之悦,对其诗歌主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茶陵派的创作思想。《联句录》的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展现茶陵派的群体文学活动、提供李东阳新的生平史料以补史传之阙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韦庄《又玄集》文学旨趣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又玄集》重清丽的文学思想在晚唐有独树一帜的意义韦庄《又玄集序》云:“谢玄晖文集盈编,止诵澄江之句;曹子建诗名冠古,唯吟清夜之篇,是知美稼千箱,两歧爱少,繁弦九度,《大》殊稀。入华林殊树非多,阅众籁而紫萧唯一。所以撷芳林下,拾翠岩边,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载载琢,方成瑚琏之珍。故知颔下采珠,难求十制;管中窥豹,但取一斑。自国朝大手名人,以至今之作者,或百篇之内,时记一章,或全集之中,微征数首。仁摄其清词丽句,录在西斋;莫穷其巨派洪澜,任归东海,总计其得者,才子一百五十人,诵得者,名诗三百篇…  相似文献   

9.
魏仲恭为朱淑真《断肠诗集》所作的一篇序文(后简称魏《序》)是学术界研究朱淑真生平较为可信的重要资料。然而魏仲恭在《序》中并未说自己编辑朱淑真之诗,而后人多沿袭成说,习焉不察。本文试从版本以及朱淑真诗与魏《序》的矛盾之处,证明魏仲恭只作《序》而未纂诗。  相似文献   

10.
清代闽人诗话多达数十种,柯辂《闽中诗话》、何轩举《竹情斋诗话》、苏之琨《明诗话》、郭柏苍《柳湄诗传》和《竹间十日话》(一、二卷)、李家瑞《停云阁诗话》、魏宪《诗持》七种,或存或佚。或仅见于他书未经辑出,学界了解不多,故特作提要。提要简介作者生平,书名,藏存情况、内容得失,不作全面评论。  相似文献   

11.
拗体三论     
拗体是汉语诗律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拗体的讨论,由来已久,从来到清,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未了的话题。本文结合杜诗中的拗体,就三个问题略陈管见,请方家指正。一、拗体的定位:律古之间较早注意到诗中之“拗”,并给予理论界定的,当数编纂《流奎律髓湖方回。他专列“拗字类”一卷,并在《序》中说:“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相愈峻峭。”方回这段话有三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一是提出“拗体”即“吴体”;二是指出杜诗拗体的数…  相似文献   

12.
一阮籍《咏怀》诗①与汉魏诗一样,直取自然又极富感发力。我们不必削定适履,极力探求它所牵涉的人物事件。当然,诗是现实的产物,汉魏诗更是如此。但现实性并不等于现实中的人物事件,就象马不等于白马一样。《咏怀》诗的现实性正表现在诗人对现实的否定之中。席勒说:"感伤诗人,除少数时刻外,总是对现实生活感到厌恶,这是因为他的观念的无限性性质把我们心灵扩大到超过它的自然规模.所以现实中所有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充填起来。"②阮籍正是如此。他是基于对人生永恒和完美观念的执着而走向对现实人生的否定的。《咏怀》诗体现了这一…  相似文献   

13.
从其朋辈的赞誉及《红楼梦》自身来看,曹雪芹具有深厚的诗学素养,这恰促成了他借小说以“传诗”的创作意识。具体而言,曹雪芹常常借小说人物之口来表达他的诗学见解,并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来践行其诗歌理论主张,可以说良好的诗学素养已成为曹雪芹小说创作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曹雪芹对《沧浪诗话》、《原诗》等诗歌理论著作及《唐诗品汇》、《后村千家诗》及《千家诗》等诗歌选本的深入研读与借鉴。同时,他对唐寅的诗作也不乏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漳州师院学报》2021,(4):46-51
海昏侯墓竹书《诗经》有很多异文,值得我们从文字、音韵、训诂等角度认真、深入地加以研究。我们在朱凤瀚先生《海昏竹书〈诗〉初探》的基础上,对海昏《诗》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如《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海昏《诗》作"谁螐懿美","美"下又有"螐追张也"之注文,认为"螐"应是从"鸟"得声之字,同时指出"追张"即"侜张"。又如《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海昏《诗》作"羍(大)风有列","列"应读为"烈",是猛烈的意思,较之《毛诗》更加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诗词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掀起热潮。投入人数之众,制造产品之伙,有史以来之所未见。本文依诗词自身特质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就当前作者队伍、作品文本所出现问题进行剖析,并对诗官与官诗、诗商与商诗相结合之两种系列景观以及诗词自身之“异化”现象加以披露。以古证今,由此及彼,告诸往而知来者;批评的多,表扬的少,目的在于警示:天外有天,须勇于承担,大力扭转“诗多好少”局面,一代新声,才不至沦为绝响。  相似文献   

16.
王鹏运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词坛推为盟主,在词学史上地位崇高。当前有关王氏的研究,大多偏重其整理、校勘及刊印词籍方面,词作部分则明显受到忽略。其实王氏著述繁富,除了学界所熟知之《半塘定稿》及《半塘剩稿》外,尚有《四印斋词卷》(袖墨集、梁苑集、中年听雨词)、《梁苑集》、《半塘乙稿》(袖墨集、虫秋集)、《半塘丙稿》(味梨集)、《半塘丁稿》(鹜翁集)、《半塘戊稿》(蜩知集)、《半塘己稿》(校梦龛集)、《半塘辛稿》(南潜集)等别集;与友朋酬答之作,则有《薇省同声集》、《庚子秋词》、《春蛰吟》诸集,以及与龙继栋唱和之《王龙唱和词》;另有《和珠玉词》、《子苾词钞》,乃是与况周颐、郑文焯、张祥龄联句之作。根据笔者多年搜寻,除《南潜集》不知所踪外,其馀诸稿具在,且《袖墨集》共有四种,《梁苑集》、《校梦龛集》各有二种,版本情况甚为复杂。本文综论各集概况,统计各书收词之数量,分析四种《袖墨集》、二种《梁苑集》及《王龙唱和词》等集收词之异同,并就王氏词集之相关问题详加考辨。  相似文献   

17.
左思《魏都赋》:"丹藕凌波而的,绿变泛涛而浸潭。"李善注:"《尔雅》曰:'荷,芙渠,其根藕'。此文云凌波而的,即藕为遍名,非唯根矣。"(《文选》李注本卷六)案:李注搞引《尔雅》释语,原见《释草》篇:"荷,芙渠。其茎茄,其叶,其本葵,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意。"(的,或作"荡"。)《诗·陈凤·泽陂》:"彼津之险,有蒲与荷。"毛传:"荷,美渠也。"亦征引《尔雅》为释。《说文》。"荷,扶渠叶。"段玉裁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行。"此乃推求名物之由。汉语物名在由单而复的演变中,有一种常见的"种名十类名"的规…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陵上柏》一诗,抒写人生短暂,及时行乐之感,颓放中有超迈之意,忧思感慨中有感激人生的意气和热情。对于这首诗的解释,向来又多有错误,应予辩正。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一诗,写饮酒、读书之乐,在质朴平实的语言中,展现了大自然和田园生活鲜明而又饱满的形象,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回归田园,托身于自然之中的欣然自得之情。  相似文献   

19.
古今学人的宋玉评论,歧见纷呈。原因之一是批评标准与方法上的差异,如或比较屈宋高下、评骘讽谏与辞令轻重,或考量合否道德伦理,当然更有方法态度上的得失正误;南宋同时且同籍的洪迈和朱熹,对《高唐》《神女赋》,或赞之“止乎礼义”,或断为“礼法之罪人”,评价的巨大差异,正反映出批评标准与方法得当与否的重要性;因此,当今的宋玉研究,应从宋玉及其辞赋本身出发,以讽谏与文辞、或者说以内容与形式并重的标准,去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有可能得出合理的评价,任何的偏废或偏激,则只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0.
杨慎的《词品》开词话之风气,在词学史上很有影响,也历来颇受重视。其实杨慎在撰著《词品》之前先对《草堂诗馀》进行了评点。评点与词话二者之间的材料相似处可以互相印证,论点引申处可以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综合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杨慎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