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磁化强度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量,研究了Nd0.5Sr0.5Mn1−x(Gax, Tix)O3(0.04≤x≤0.4)体系的磁特性.发现用少量Ti替代Mn就完全破坏了系统的电荷有序(CO)相,并诱导出团簇自旋玻璃相,这显示了一个CO的坍塌和自旋有序(SO)相增强的过程.然而,用Ga替代Mn将导致系统CO 相的融化.研究还发现,随着Ga替代的增加,CO相逐渐被抑制,但残留的CO相总是存在;而且在低温区反铁磁(AFM)CO相和铁磁(FM)SO共存.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磁化强度-温度(M-T)曲线中磁化强度的急剧上升,并把这个反常现象归因于CO区域内从倾斜的AFM SO到FM SO的相变.  相似文献   

2.
La0.7-xGdxSr0.3MnO3体系的输运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La位Gd掺杂对La0.7-xGdxSr0.3MnO3 ( x = 0.00, 0.10, 0.15, 0.20, 0.30, 0.40, 0.50, 0.60, 0.70)体系的电输运性质和磁阻效应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高掺杂时的输运性质发生异常, 在x= 0.50时, 发现了在ABO3结构中很少出现过的在Tc附近发生绝缘-金属相变之后又发生从金属到绝缘相变的现象; 对x = 0.60, 0.70体系在远离Tc的温区就表现为绝缘体. 这些反常行为归因于不同的磁背景, 即体系由长程铁磁有序向自旋团簇玻璃态、反铁磁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3.
采用脉冲电子束沉积技术, 在SrTiO3衬底上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Nd1.85Ce0.15CuO4(NCCO)薄膜. 通过改变薄膜的沉积温度、厚度、退火条件以及沉积频率, 获得了具有不同生长条件的NCCO薄膜样品. 对样品R-T曲线进行分析, 得到了上述因素对薄膜超导电性的影响规律, 并进一步说明了这些因素对薄膜的超导电性造成影响的原因. 通过与脉冲激光沉积技术类比, 定量分析了沉积过程中靶与基片距离同沉积气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准第一原理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对Y2Fe17-xCrx的结构进行了原子级模拟. 并研究了Cr原子在Y2Fe17结构中的择优占位行为, 结果表明Cr原子择优占据4f,12j晶位. 在Cr原子择优代位的基础上, 详细计算了Y2Fe17-xCrx的晶体结构, 原子晶位和晶格常数, 这些都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进一步计算了弛豫结构的态密度, 并利用自旋波理论对居里温度的先升后降的行为进行定性解释. 上述结果表明了第一原理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在研究此类化合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核反应11B(d, p) 12B的入射束流能量和12B反冲核的反冲角度的选择产生极化的β放射性核12B(Iπ=1+, T1/2=20.18 ms). 在中国第一台β-NMR和β-NQR谱仪上, 我们利用β-NMR技术测量了短寿命核12B的磁矩. 通过精确的奈特位移修正后, 得到12B的核磁矩μ =(0.99993 ± 0.00048) nm, g因子g =(0.99993 ± 0.00048).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含杂质三量子位Heisenberg XXX链中的纠缠现象, 并给出了纠缠C的解析表达式. 结果发现对杂质格点与正常格点间的纠缠, C只存在于J1 > J(当J > 0时)和J1 > 0(当J < 0时)两个区域, 且在这两个区域内纠缠C和纠缠存在的临界温度Tc均随着J1的增大而增大; 当J1 >> | J |时, C = 0.5, Tc = 3.41448 J1. 对正常格点间的纠缠, C只存在于J > 0且-2 J < J1 < J, 在该区域内随着J1的增大, 纠缠C和纠缠存在的临界温度Tc均先增大而后逐渐减小为零, 当J1 = 0时它们分别达到最大值Cmax = (e4J/T - 3)/(e4J/T + 3)和Tcmax = 4J/ln3.  相似文献   

7.
不同厚度的La0.7Sr0.3MnO3(LSMO)外延薄膜被沉积到立方相的LaA lO3(001)单晶衬底上,XRD测试结果显示,LSMO外延膜的结构是单相的,具有与衬底相同的晶格取向;随着膜厚的增加,LSMO外延膜的晶格经历应变到驰豫的变化.电阻测量显示,应变驰豫的薄膜(较厚的薄膜)有较大的电阻率,这与该膜中缺陷浓度增加有关.此外,也对生长在不同单晶衬底上的LSMO外延膜(厚度相同)的结构和电阻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用自旋极化的MS-Xα方法研究了化合物SmCo7-xTix的电子态密度、自旋能级劈裂及原子磁矩. 研究表明, 由于化合物中Sm-Co间的轨道杂化效应, 使Sm(5d0)空轨道上占据了部分5d电子. 5d-3d 电子间的直接交换作用, 构成Sm-Co间的主要耦合方式, 这是在化合物中形成长程磁有序的一个重要因素. SmCo7-xTix的居里温度比金属Co明显降低, 主要是因为2e位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存在着负交换耦合作用, 从而使Co-Co之间交换劈裂平均值减少的缘故. 研究结果也表明, 掺杂原子Ti使2e位的负耦合作用减弱, Fermi面处电子间键合作用增强, 化合物的系统自由能降低, 从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铁磁性结构. 考虑到Fermi面处4f电子的扩展特征, 以及化合物中轨道杂化效应所产生的部分5d电子, 可以得到化合物总磁矩为9.47 μB, 与实验值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9.
氮化锌粉末的制备和结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Zn粉末置于流量为500 mL/min的NH3气流中, 在600℃氮化温度下氮化120 min的最佳条件下, 制备出高质量的Zn3N2粉末. 用X射线衍射(XRD)测量了Zn3N2粉末的结构, Zn3N2粉末是具有立方结构的晶体, 其晶格常数a为0.9788 nm.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Zn3N2粉末的表面形貌, 发现Zn3N2粉末具有非常丰富的晶粒表面形貌.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验证了晶粒形状的多样性. X射线光电子谱(XPS)表明Zn3N2的化学键状态与ZnO及金属Zn明显不同, 表明N—Zn键的形成. 用计算机模拟了Zn3N2晶体的立体结构, 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了Zn3N2粉末的内部结构, 观察结果与Partin等提出的Zn3N2结构模型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二维Coulomb散射的对称性和|m|分波分析. 作为能量E的函数, 把|m|分波散射波幅f |m|(q)解析延拓到负E(复k)平面, 发现束缚能量本征值(E < 0)恰好位于f|m|(q)在正虚k轴上的极点. 此外, 作为|m|的函数, 把f|m|(q)解析延拓到复|m|平面, 发现束缚能量本征值正好处于f |m|(q )在正实|m|轴上的极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MnxOy/SBA-3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对环己烷进行催化氧化.考察了催化剂在不同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下对环己烷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0.050g,环己烷1.0g,以冰醋酸为溶剂,5.0mL 30%的H2O2,反应温度373K,反应时间10h的条件下,环己烷的转化率为60.2%,环己酮的选择性为72.2%,环己醇的选择性为27.1%.  相似文献   

12.
ZnO在Al2O3(0001)表面的吸附与成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分子动力学赝势方法, 对ZnO在α-Al2O3(0001)表面的吸附进行了理论计算, 研究了ZnO分子在Al2O3表面吸附成键过程、吸附能量与成键方位、表面原子结构变化以及表面化学键特性. 结果表明ZnO在表面吸附后消除了吸附前表面Al-O层的弛豫, 化学结合能为434.3(±38.6)kJ·mol&#8722;1. 吸附后ZnO化学键(0.185±0.01 nm)与最近邻的表面Al-O键有30°的偏转角度, Zn在表面较稳定的化学吸附位置正好偏离表面O的六角对称约30°. 通过吸附前后原子布居数、态密度以及成键电子密度的分析, 表明ZnO的O2&#8722;与表面上的Al3+所形成的化学键具有强离子键特征; 而Zn2+同基片表面O2&#8722;形成的化学键有明显的共价键成分, 主要来自于Zn 4s与O 2p的杂化, 以及部分Zn 3d与O 2p的杂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元醇回流法,合成了组成可调的ZnxCd1-xS 纳米材料,采用透射电镜(TEM)及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了样品的结构特征,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UV Vis)和光致发光(PL)光谱对样品进行了光学性质的研究。文章所用的合成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温和等特点,所得ZnxCd1-xS 具有六方纤锌矿结构,粒径在5~20 nm左右,并且ZnxCd1-xS 呈现出随组成改变而连续调变的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14.
利用X射线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Zr41Ti14Cu12.5Ni10Be22.5大块金属玻璃在3 GPa, 573 K退火后的结构弛豫. 超声研究、密度测量、显微硬度等物性分析以及抗压、滑动磨损等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与淬态大块非晶相比, 弛豫态非晶声学参数发生明显变化, 且力学性能得到改进. 对压力诱发非晶结构弛豫而导致显微结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用二级轻气炮作为冲击压缩加载手段和多通道瞬态辐射高温计作为主要测量工具, 测量了冲击压缩下氦气(初始温度293 K, 初始压力为0.6, 1.2和5.0 MPa)的Hugoniot曲线和高达15000 K的冲击温度. 发现用Saha方程和Debye- Hückel修正模型计算初始压力为5 MPa的氦气物态方程与实验数据有较好的符合程度. 理论计算的氦气(初始压力P0 = 5.0 MPa, 初始温度T0 = 293 K)在低压条件下冲击波速度与粒子速度关系D = C0 + λu (u<10 km/s, λ = 1.32)与Nellis液氦实验数据拟合的D-u曲线近似平行(λ = 1.36), 这表明氦流体的Hugoniot参数λ不依赖于初始密度ρ0;当冲击温度约大于18000 K(冲击压缩氦气电离度达到10-3量级)后, 气氦D-u曲线很快过渡到λ = 1.2另外一条曲线, 达到了压缩氦气的极限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相对论有效原子实模型RECP和B3LYP方法计算了UH和UH2的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 利用多体项展式理论方法, 导出三原子分子UH2的解析势能函数. 根据UH2势能函数, 采用准经典的Monte-Carlo轨线法研究了U+H2体系的碰撞过程. 依据反应截面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指出U+H2(v = j = 0)是无阈能反应, 主要生成UH2, 而反应H+UH(v = j = 0)生成UH2的反应截面相对来说要小得多, 可以忽略. 如此证明铀与氢气反应生成UH3的中间产物是UH2, 而不是UH. 这些结果为金属铀的抗氢化腐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添加量Y2O3对熔融织构YBCO大块超导体的熔化生长温度、显微结构及其超导性能的影响. 结果发现, 随着Y2O3添加量的增加, YBCO材料的熔化生长温度降低, 而其固态反应温度并无明显变化. YBCO块材的磁悬浮力随着Y2O3添加量的增加, 先增加后减小而出现了一个峰值, 其最佳的添加量约为10(质量百分数)左右. 结合这组样品的初始成分及显微组织, 分析了Y2O3的添加对YBCO超导性能的影响, 并制备出了高质量的YBCO超导块材.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固相合成干冷空气淬火法,合成了一系列Y3+掺杂的LiV3-yYyO8 (y=0,0.01,0.03,0.05,0.1,0.2)正极材料.XRD结果表明,Y3+掺杂量不同对LiV3O8结构的影响不同.适量Y3+掺杂能保持LiV3O8的原有结构,增大其d100值,同时降低材料的结晶度.当Y3+掺杂过多时,样品中会产生YVO4杂相.充放电循环、循环伏安(CV)及交流阻抗(EIS)测试结果表明,Y3+掺杂虽然降低了材料的初始容量,但适量的Y3+掺杂能稳定材料的循环性能.电池存放实验表明Y3+掺杂还能提高电池的存放性能.在高电压下存放15d后,掺杂样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94.2%,高于未掺杂样的88.2 %.  相似文献   

19.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 采用缓冲HF酸溶液(NH4F-buffered)腐蚀和氧气氛退火处理的SrTiO3 (001) (STO)基片, 获得了表面具有单原胞层高度台阶和原子尺度光滑表面的STO基片. 对于优质单晶的STO基片, 其表面为TiO2层, 对于单晶质量差和有缺陷的STO基片, 可观测到基片表面的缺陷和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20.
用磁控溅射法在载玻片上制备了(Ni80Fe20/SiO2)n/Cu/(SiO2/Ni80Fe20)n复合结构多层膜, 并对其巨磁阻抗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组双层结构(n>1)后,样品的巨磁阻抗效应明显增大;当n=3时,观测到最大的纵向巨磁阻抗(LMI)效应为10.81%,最大的横向巨磁阻抗(TMI)效应为17.08%.当n=4,5时,巨磁阻抗效应比n=3时略有减小. 由XRD谱和磁滞回线等,研究了双层结构(Ni80Fe20/SiO2)循环次数n引起的样品材料晶体结构和磁性能等变化,以及对样品巨磁阻抗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