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依据1995年3月-1996年1月间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并结合同期水温和营养盐的资料变化。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都有一定影响,秋季和冬季优势种交替明显;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明显。根据胶州湾营养盐结构的改变状况,并结合历史资料对比发现,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的物种数和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优势种类趋单一化;但初级生产力并未下降,可能与微型浮游植物所占份额增大相关。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福鼎市后屿湾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1年1月~2003年1月对福建省福鼎市后屿湾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季节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优势种除了2001 年 1 月是裸藻类的密盘裸藻(Euglena wangi)外,其余季节优势种均为硅藻类,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常出现的优势种,还有一些甲藻和绿藻偶尔出现.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2属77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29属74种(包括变种),甲藻门1属1种,绿藻门1属1种,裸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14×104~1.16×106 个/L,平均为 3.21×105 个/L,季节变化为单峰型.福鼎红树林区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以河口性种类为主,红树林潮间带底栖硅藻在浮游植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潮汐和风浪冲刷有关.  相似文献   

3.
钦州湾茅尾海周年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1月、3月、6月及9月,共设14个调查站位对钦州湾茅尾海海域的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数量分布和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茅尾海海区营养盐中POi—P值为0.01~0.07mg/dm^3,DIN值为0.16~O.78mg/dm^3,POi—P值和DIN值均有超4类海水水质标准现象。浮游植物共鉴定出82属,262种,优势种类16种,年平均丰度为6.29×10^4cells/L,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年平均值为3.87。2010年茅尾海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种类的季节变化呈现由冬至秋减少的趋势,数量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最低,平均密度仅为3.28×10^4cells/L,夏季最高,平均密度为9.25×10^4cells/L。  相似文献   

4.
于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之间,对中街山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理化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水温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55属145种,季节变化为秋季(85种)冬季(71种)=夏季(71种)春季(30种)。中街山列岛浮游植物的丰度范围为0.86×104~64 575.61×104 cells/m~3,平均细胞丰度为7 959.00×104cells/m3,季节变化则呈单一周期型,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浮游植物优势种种类多,不同季节既有交叉又有演替。由春季的夜光藻和具齿原甲藻演替至夏季的尖刺拟菱形藻、秋冬季的琼氏圆筛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73~3.53和0.44~0.77,群落结构较复杂。从优势种的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中街山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相对稳定。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水温、p H和透明度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与单一营养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由无机磷含量变化范围(0.013~0.035 mg/dm~3)来看,该海域无机磷为影响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0年、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2005年、2006年等年份对红枫湖的调查资料,总结了过去26年来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等的主要变化: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在26年内由每毫升几百个增为几万个,夏季为藻类数量的高峰期,蓝藻数量始终占优势,绿藻和硅藻数量变化不大。种类上始终以绿藻和蓝藻占优势,硅藻次之,藻类种类趋于小型化。以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变化作为主要指标,对红枫湖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红枫湖水库26年来的富营养化过程是贫营养至中度富营养—富营养—重富营养,污染过程是轻污染至β-中污染之间—中污染—重污染状态变化,近年红枫湖水库水体有向中污染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2001年夏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2001年8月20~22日期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大面积调查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沿岸暖水性种类组成,以硅藻为主,还有少量的甲藻、金藻和绿藻。湾中央出现的种类最多,湾口其次,湾边缘最少。细胞数量的高值区出现在B断面和A5站周围的水域,低值区出现D断面和E断面。此外,对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表明,Shannon指数在湾北部的多数站位高于湾南部水域,在D2和B1站出现2个低值区;Margalef指数在湾内东部和D4站周围水域明显高于湾内西部和湾口水域;均匀度则在Bl和D2站周围水域偏高。浮游植物群落同营养盐的相关分析表明,调查期氨盐和磷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盐,中肋骨条藻、浮动弯角藻和旋链角毛藻等几种优势种类决定了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苏州河水文条件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5年12月至2006年7月期间通过对苏州河武宁路桥处浮游植物和水体流速的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了苏州河武宁路桥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密度和优势种等的变化与流速等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丰水期时,主要优势种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个体数量在不同流速下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且在不同水文期藻类的数量、种类和叶绿素a的含量有很大变化:丰水期,藻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大于枯水期以及平水期.在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中,平均叶绿素a含量小潮时都要高于大潮时.  相似文献   

8.
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对和睦湿地浮游植物进行季度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其结果为: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101种,隶属于8门20目36科61属,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绿藻门种类数最多(34.65%),硅藻门其次(22.77%),裸藻门(21.78%)也占较大比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调查周年内变化范围为17.47×106~41.55×106个/L ,全年细胞丰度平均值为27.99×106个/L .全年 M argalef 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eaver 指数和 Simpson指数分别为0.60~1.68、0.59~0.81、1.21~2.51和0.62~0.86.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TN、COD、pH和温度是驱动和睦湿地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根据 1997年 11月至 1999年 8月采样资料结果表明:漩门港的浮游植物共有 6门 59属 150种。其种类组成和细胞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和变动现象。年数量高峰形成于夏末秋初的 8月 (10~7个 /m~3),低谷出现在早春 2月 (10~4个 /m~3)。  相似文献   

10.
2005年9月对吴淞口至九段沙下沙近海水域的水体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结果表明,此调查区域共有浮游植物70属135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共42属82种,占总种数的60.8%;绿藻门14属24种;其他藻类14属29种.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表现为:从吴淞口至江亚南沙段较低,九段沙上沙、中沙段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在九段沙下沙近海水域出现了急剧下降的趋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Cleve)是调查区域的优势种,其数量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平均百分比达到了71.8%.作者还对该区域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7年11月至1999年8月要样资料结果表明,漩门港的浮游植物共存6门59属150种,其种类组成和细胞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和变动现象,年数量高峰表成于夏末秋初的8月(10^7个/m^3),低谷出现在早春2月(10^4个/m^3).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0~1992年3年对大鹏湾进行的赤潮生态研究,分析了大自湾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春季甲藻的种类和效量均较多;而硅藻则全年均有分布,旦数量较高。对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逐月变化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用站位采样方法,分别于1990年4月(春季)和10~11月(秋季)对涠洲、斜阳两岛附近海域进行浮游植物调查,研究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共鉴定浮游植物96种,其中,硅藻31属88种,甲藻4属8种。出现种类较多的属有硅藻类的角刺藻属24种,根管藻属9种,辐杆藻属5种和菱形藻属4种。春季共出现57种,主要以细弱海链藻[Thalasiosirasubtilis(Ostf)Gran]为主,其数量占总量的63.1%;秋季出现79种,优势种不明显;两次取样的平均细胞总数量为710×104个/米3,春季平均细胞数量640×104个/米3,略低于秋季的780×104个/米3。浮游植物多分布在两岛附近的水域,随着水深增加数量逐渐减少。浮游植物主要种季节交替明显。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0-1992年3年对朋鹏湾进行的赤潮生态研究,分析了大鹏湾浮液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春季甲藻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而硅藻则全年均有分布,且数量较高,对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逐月变化用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天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详细地研究了天津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各季节硅藻门占绝对优势,种类组成以广温广盐近岸种为主,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丰度以8月份最高,5月份次之,再次之为10月份,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分布特征,其变化与温度和氮营养盐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浮游植物的变化看光合细菌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优势种及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的变化等几项参数,对光合细菌在治理北京动力园水禽湖严重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监测评价,初步结果认为,光合细菌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和形成水华的铜绿微囊藻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浮游植物评价颍河水质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颍河阜阳段浮游植物在 8个段面四季采样 ,进行了种类组成、种群数量、优势种、污染指示种、多样性指数、硅藻指数等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选用种群数量、优势种、污染指示种、硅藻指数对颍河阜阳段水质污染进行评价 .颍河阜阳段水质受到中等偏重程度的污染 ,属有机污染严重的河流 ,与过去颍河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相比 ,表明近年人为有机污染进程在加速 .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水质理化指标的调查,分析了吉林省兴隆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浮游植物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兴隆水库共有171种浮游植物,隶属于6门86属.其中,硅藻门22属42种,甲藻门4属6种,裸藻门6属18种,绿藻门41属83种,隐藻门1属2种.优势种共有8种,5月份优势种主要为绿藻门,7月份优势种均属蓝藻门,9月份绿藻门和蓝藻门各占一半.浮游植物细胞密度5月份平均值为9.83×10~6个/L,7月份平均值为78.73×10~6个/L,9月份平均值为119.51×10~6个/L,季节差异显著.多样性分析表明兴隆水库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较丰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强;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盐因子为铵态氮、亚硝酸盐氮、总氮.  相似文献   

19.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群落在该海域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105cellsL-1.硅藻集群的高峰区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细胞在表层水体的含量高于底层水体,调查期间共记录硅藻赤潮事件1起,发生于2006年8月,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甲藻赤潮仅在春季(5月)发生,优势种类为原甲藻种类,包括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旬和5月下旬先后引发赤潮,甲藻在表层水体含量高于底层水体.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红枫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特征和水质现状,分别于2015年1月、4月、7月、10月对红枫湖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化特征及群落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7门97种,绿藻门最多,53种,占总种数的54.6%。在四个监测时期,假鱼腥藻数量均保持在107个cells/L,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49.1%~79.4%,为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群落呈现以假鱼腥藻为主要优势种的单一蓝藻植物群落,季节性变化不明显,这是2015年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最显著特征。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指示特性和多样性指数均表明红枫湖水体处于中富营养-富营养状态,受到中等程度的污染,可能还受到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