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精神和信仰空白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文学的方式努力为人类寻找着“构筑灵魂的场所”,寻找着存在的本质意义。大江健三郎在创作中融人了萨特、斯宾诺沙与托马斯等人的理念,这使得《空翻》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萨特存在主义,从而形成了大江文学那带有鲜明东方色彩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在精神和信仰空白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文学的方式努力为人类寻找着“构筑灵魂的场所”,寻找着存在的本质意义。大江健三郎在创作中融入了萨特、斯宾诺沙与托马斯等人的理念,这使得《空翻》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萨特存在主义,从而形成了大江文学那带有鲜明东方色彩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王新明 《科技信息》2009,(23):I0389-I0389
大江健三郎的文学接受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既吸收了西方文学的理念和技巧,又继承本国传统文学的特色土壤。使得东西方文化相互对接融合,创新形成独具大江特色的文学。  相似文献   

4.
试论大江健三郎小说的边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及作家的经历出发探讨大江健三郎小说边缘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文章认为,边缘意识源于存在主义的影响及大江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它在大江小说的表现,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气质。  相似文献   

5.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深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而大江的存在主义却不是萨特的翻版,有着民族化特征。大江健三郎将萨特的存在主义融入到日本传统美意识和自然观中,既致力于反映人类生存环境改善的主题,又扎根日本的乡土、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尽力运用日本传统文学的丰富想象力、日本古老的神话象征性以及日本式的文体,以保证吸收存在主义文学理念和技巧并加以日本化。  相似文献   

6.
罗冰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1):121-124
本文通过对大江健三郎在以“性一政治”为特色的创作阶段发表的小说《性的人》的分析,不仅见出存在主义对大江创作的影响,同时探讨大江作品中反思“存在”的普遍意义,指出《性的人》在大江的创作年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昭示着大江创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亢霖 《世界博览》2010,(10):88-88
年前的某一次,我在台北见到了大江健三郎。不止大江,还有莫言、朱天文。这次大江健三郎的研讨会被冠以“国际视野”的帽子,想冰这帽子大江很喜欢,他一心反对日本的国家主义,强调“民主价值”。莫言当场说:“大江是个脱离了狭隘民族主义、追求全人类价值的作家。”这话大江听来肯定特别入耳。  相似文献   

8.
<正>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88岁。《朝日新闻》以“如今混沌的国家,失去了指南针”为题刊发悼文,指出大江健三郎以文学良心和一己之力肩负着对日本国家和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之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大江的作品反映了日本社会良知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对客观历史的捍卫和对人类和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接受理论把读者的文学感受和审美再创造纳入到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文学感受就是一种审美的文学感觉,它依靠想象超越了日常感觉的混沌、无聊和焦虑,也超越了认识和道德感觉的利害性。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读者的审美感受通过和诗歌语言文本的对话、填空和完形,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诗所显示的相关物就会无限度地敞开自身的本性。  相似文献   

10.
日本诺贝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以自己出色的文学创作向世界展示了“美丽的日本”与“暧昧的日本”。川端康成是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日本的“美神”。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极具现代性和世界性。其中,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和大江健三郎“畸婴体验”对他们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川端康成对“唯美”与“感伤”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大江健三郎对西方“存在主义”的批判吸收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饲育》和《掐去病芽,勒死坏种》是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反映少年儿童战争体验的小说,体现出的战争认识带有一定的矛盾性。《饲育》中孩子们的行为既带有善良和宽厚,也带有偏见与歧视。《掐去病芽,勒死坏种》中孩子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把这种双重性表现得更为充分。这种带有矛盾性的战争认识是作家大江早期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2.
黄翀 《海峡科学》2004,(12):105-105,107
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风貌早为世界所公认、所惊叹!中国文化两大思想——儒家和道家,对传统文学独特风貌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儒家比较注重社会的礼法秩序,而道家更强调一种超越礼法秩序的形而上风范,从而在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把握上,道家有其超脱世俗、与众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包涵了较强的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希腊神话中的非理性精神从对命运的体认、对命运的态度、对命运的超越诸方面中包含了对基督教教义本质的认同,尤其是对命运的体认与上帝观,反抗命运中必然产生的无罪之罪与基督教中的原罪意识,超越命运与一神教的救赎之间几乎是一种同质同构的关系。希腊文明因此能够迅速接受融合基督教文化并与之长期共处共同建构了丰富多彩的西方文化。文章通过分析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对冥冥之中命运的体认、反抗和超越与基督教思想之上帝、原罪、救赎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索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与基督教上帝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每一种媒介的诞生都会催生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此种新型文学形态将因为承栽媒介以及时代环境等原因,呈现出与其他文学形态有所区别乃至截然不同的特性。作为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手机文学与时下后现代审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从创作到消费的诸多特点决定了它对传统写作构成反叛,同时也对与之相似的博客文学构成超越。在这个多元时代,手机文学将与传统文学以及网络文学互相提升、互相竞争,共同营造一个和平共处、动态平衡的泛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15.
《饲育》和《掐去病芽,勒死坏种》是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反映少年儿童战争体验的小说,体现出的战争认识带有一定的矛盾性.《饲育》中孩子们的行为既带有善良和宽厚,也带有偏见与歧视.《掐去病芽,勒死坏种》中孩子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把这种双重性表现得更为充分.这种带有矛盾性的战争认识是作家大江早期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6.
莫言荣获诺贝尔奖,除了颁奖词言明的,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人们更注意到,莫言创作中那表达"复杂感情"的"细腻笔触",以极强的生命力来揭示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莫言是"以文学的方式,成就尘世的救赎"。绝境之人除了祈祷之外,"救赎"就只能靠自己。文学一如音乐,正是孤寂绝望的心灵向往"救赎"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7.
林炜娜 《科技信息》2007,(5):109-110
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从五四到当下,经历过几次不同阶段的转变。如果认真地对当下女性主义文学写作形成的背景、原因、趋势做出分析,就可以得出女性主义文学正遭遇主题、内涵、价值标准偏颇等困境,而走出这一困境的方法在于对性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纯粹的诗人,毕生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与革新,以期通过诗歌来救赎人生,却以“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的方式告终人生。朱湘的悲剧超越了现实的喧嚣、焦虑与痛苦,完成了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对他的悲剧进行解读和反思有利于返回历史文化场,探寻朱湘新诗创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9.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文学理论或法学理论中,文学与法律互不相干,但德里达以他独特的方式把文学与法律放置在一起来探讨。德里达把文学带到了法律面前,这至少纠缠着二层关系:一是文学自身的法则问题,文学的法则到底如何确定,以什么法则来确定文学性?确定一部作品称之为文学?德里达甚至可以追问是否真的存在文学这种类型?相比较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哪些文本可以被断定为文学?另外,是否存在小说、散文、诗或其他文体的分类?它根据什么法则来分类?第二层关系更为重要,那就是文学与法律的关系。在现代以来形成的法律保障了文学作品的独立存在,保护了这个文本的署名权,版权、文本的独一无二的法律属性。但反过来看,文学也建构了法律。通过对卡夫卡的《在法的前面》的读解,德里达试图去解开法是如何被文学叙述建构起来的。文学处于法前面,又处于他处,它并不始终被法保护,在超越法的那个瞬间,文学又具有了超越文学的面向。德里达用法律来解构文学,又用文学来解构法律,他的观点激起我们对文学一些更本源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