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流化床模型实验台上使用萘升华热质类比技术对气粒两相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考查了流化床床料重量、流化风风速和床料平均粒径对气体与颗粒间换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化床内气体和颗粒两相之间的表观传热传质系数随着流化风速的加大和床重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床料颗粒粒径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设计流化床反应器,对三维统化床中射流区下喷射流与乳化相之间的传质过程进行了理论及实验研究,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了传质系数,并给出了射流与乳化相间的传质数与射流速度的关联式,还考察了流化气速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气液混合时间和体积传质系数是气升式反应器设计和放大的重要参数。采用实验与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的气液两相混合和溶氧过程开展研究。以欧拉-欧拉模型为基础,利用标准k-ε及多尺度气泡(MUSIG)模型耦合Higbie渗透理论进行计算,对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的混合和氧传质进行CFD数值模拟。考察示踪剂进样位置和表观气速对混合时间的影响,并研究表观气速对体积传质系数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示踪剂注射位置越靠近曝气区,气液混合时间越小,在一定表观气速下,混合时间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减小,体积传质系数则随着表观气速的提高而增大,CFD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好吻合,进一步验证了CFD数值模拟技术在气升式反应器设计和放大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CO2吹入并溶解于 KOH溶液的模型,模拟研究了液体金属的吹气精 炼工艺中气泡的行为及其对表观传质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泡行为随喷孔雷 诺数而变化;表观传质系数主要取决于喷孔直径和喷孔雷诺数;增大表观传质系数的 关键在于尽可能减小气泡形成时的尺寸。  相似文献   

5.
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中气液传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采用化学吸收的方法测定了其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体积传质系数,并根据双膜理论建立了旋转床中气液两相之间的传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气液两相间的体积传质系数随气液流量的增加而增大.文中还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了液滴内的传质系数方程,指出丝网层的雾化使液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高速旋转进入雾化区,由于液滴内循环非常剧烈,从而使多级雾化旋转床的液滴内传质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6.
气扫式膜蒸馏用于脱除水中氨的分离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气扫式膜蒸馏脱除水中氨的过程,以传质基本理论为依据,导出了考虑水中氨解离的总传质系数表达式,并建立了利用实验结果计算总传质系数和选择性系数的方程。在气扫式膜蒸馏实验中测定了各种操作条件下氨浓度和跨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利用导出的方程、由实验结果得出了相应的总传质系数和选择性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升高料液温度能够提高氨的总传质系数,但却使选择性系数下降;料液的流速对氨的总传质系数和选择性系数均无重要影响,但提高吹扫气速能使两者都明显上升;总传质系数和选择性系数随料液浓度的升高而略有下降;提高料液的初始pH值能同时明显地增大总传质系数和选择性系数。  相似文献   

7.
用电容层析成像(ECT)示踪法研究了单个球形重质大颗粒在流化床密相区的停留时间分布特性及随流化风速变化时运动状态的演化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概率统计分析和对大颗粒受力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大颗粒在床内运动行为的统计规律性和随机性。研究发现:大颗粒在床内的平均停留时间随流化风速的降低先缓慢增大,当流化风速低于某一临界值后,停留时间急剧增大,并过渡到以一定的概率到达布风板低侧,直至最终滞留在床中间;大颗粒密度越大,演变过程对应的流化风速越大。由于周围两相流压力场、速度场随时间的随机脉动性,大颗粒在床内的停留时间分布很宽。  相似文献   

8.
在125mm的惰性粒子喷动流化床内对冷冻融解的氢氧化铝污泥进行了低温干燥实验研究,考察了惰性粒子大小、污泥加料量与惰性粒子质量比、惰性粒子静床高与床径比、表观流化气速与喷动气速之比等因素对污泥湿含量随时间变化快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的范围内,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惰性粒子(玻璃珠)粒径为1.43mm,污泥加料量与惰性粒子质量比不大于0.5,惰性粒子床层的高径比为1.4,表观流化气速与喷动气速之比为1∶4.这是由惰性粒子喷动流化床的流动特性及粘性物料的干燥机理决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ARM功率谱分析的喷动流化床压力波动频率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300 mm×30 mm×2 000 mm的喷动流化床煤部分气化试验装置上,采用现代自回归模型(ARM)功率谱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了喷动气流速、流化气流率、静止床层高度对喷动流化床床层不同位置压力波动主频的影响.结果表明:床层不同位置压力波动的主频随喷动气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静止床高的增大而减小;V型布风板以上床层压力波动主频随流化气流率的增大先增大(Qf/Qmf≤1.0)后减小(Qf/Qmf>1.0),布风板区域内压力波动主频随流化气流率的增大而增大.结合数码CCD图像对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压力波动主频与床内流动结构的关系,这对于发展喷动流化床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内径200mm,高5500mm的流化床内,采用点源反向示踪的方法,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仪连续取样分好了湍动流化床内密相的浓度分布。实验表明,湍动流化床的密相除进行总体循环运动外,还存在着激烈的返混。密相内的气体混合行为可用二维扩散模型描述,表征混合程度的扩散系数可通过非线性估值求得,其值与流化气速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内径190mm、高5500mm的流化床实验装置上,采用方便可靠的点源示踪技术测定气体的浓度分布,进而探讨气固流动特性及混合规律;依据气泡粉碎机理表征湍动流态化的基本流型结构,以揭示床中总体上的表观均一性,从而建立拟均相扩散模型,线性回归得到气体的轴向、径向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床中存在着明显的混合,且发现流化气速是影响混合的主要因素;模型计算表明轴向及径向扩散系数皆随气速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用颗粒轨道模型的软球方法模拟了不等粒径流化床中的鼓泡行为。分别讨论了表观气速、恢复系数、分布板结构、床宽与床高之比、粒径分布对流化床中鼓泡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表观气速的增加,鼓泡形成、上升、破裂的速度加快,且表观气速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鼓泡的形成;恢复系数以及分布板上孔的个数对鼓泡行为都有显著影响;床宽与床高之比较小时,在流化床中形成节涌现象,且床宽与床高比越小,节涌现象越明显;粒径分布对鼓泡行为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用离散颗粒模型对大颗粒气固两相流化床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 ,在完全流态化条件下对压力波动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压力波动的范围和频率与流化床内两相运动状态密切相关。随着床内颗粒相湍动的加剧 ,压力波动不断加剧 ,床内压降随表观气流速度的增加略有减少。对大颗粒流化床压力波动的模拟为进一步研究流化床稳定操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双流体模型,对二维流化床反应器内活性焦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发现,低气速高进料量条件下的管内压降最大,反应器内压降随管内固相容积份额的增加而增加。活性焦在反应器内的轴向固含率呈现出下浓上稀分布,证明了流化床内固相分布的不均匀特性。颗粒轴向平均速度受表观气速影响较大,流化床底部的颗粒速度较低,在气体夹带作用下沿床高方向逐渐增大。因此,设置合理的操作参数(表观气速和固体循环量),对提高流化床内的气固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以表面水分为主的颗粒物料(黄沙)和以内部结合水分为主的食品物料(土豆、萝卜)在离心流化床中的干燥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各种物料的干燥曲线,并对影响干燥特性的气体表观流速、床体转速、床层厚度、物料形状和特性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内径140mm,高1600mm的声场流化床中,以FCC颗粒为流化介质,采用光导纤维探针测定不同轴/径向位置的颗粒浓度时间序列,通过统计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揭示外加声场对颗粒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声场的引入降低了颗粒最小流化速度,声压越大最小流化速度越小,声波频率在150HZ时最小流化速度最小。颗粒浓度功率谱呈现宽频且有明显主频的低频信号,声压越大主频的峰值越小,颗粒浓度信号的主频峰值随频率先下降后上升。对颗粒浓度信号进行5尺度离散小波变换,声场流化床中颗粒浓度信号高频部分增加,低频部分减小。  相似文献   

17.
以多孔的球、齿球和三叶草形催化剂为填充颗粒,考察了微膨胀床反应器的床层压降及液相总的和局部的轴向扩散特性。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床层压降都随表观液速的增大而增大,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减小;球形催化剂的床层压降最大,三叶草形催化剂的床层压降最小。通过示踪-响应法测定示踪剂在微膨胀床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求取了床层总的和局部的彼克列数Pe。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总的彼克列数都随表观液速的增大而增大,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减小;局部的彼克列数随着催化剂床层轴向高度的增加而减小。3种催化剂床层的总的彼克列数大小依次为:球形最大,齿球形次之,三叶草形最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粗湿颗粒在循环流化床中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规律作了实验研究。在不同的表现流速、固体循环率、初始湿含量和颗粒粒径下,沿床高测量了气固相的局部温度,分析和讨论了各种流化参数对传热传质的影响,对粗湿颗粒(Geldart’B类)循环床提出了一些观点,由此建立的无因次准则方程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