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加入还原石墨烯,制备了具有电场调制性能的PVDF复合材料,进一步将其与具有表面等离子体性能的银纳米线(AgNWs)相结合,制备了一种自供电柔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通过折叠操作使基底表面带电荷,利用静电引力作用将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染料分子富集于基底表面后,基底表面银纳米线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作用使染料分子的拉曼信号得到增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对自供电柔性基底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拉曼光谱仪对该基底的拉曼增强性能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自供电柔性SERS基底集富集-增强于一体,展现出了优异的拉曼增强性能,有望用于环境污染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相似文献   

2.
单分子表面增强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分子表面增强光谱的研究不仅对揭示分子与金属纳米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结合我们在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 介绍了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研究进展, 包括增强机理、与入射光偏振的关系、多颗粒体系中对拉曼散射光的偏振调控、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中的光学力问题及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远程激发, 并简要介绍了单分子针尖增强拉曼散射和单分子表面增强荧光.  相似文献   

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自发现以来,已经做了大量实验工作。有些分子的拉曼散射截面可增强10~6倍,而有些分子则无增强现象。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一般认为增强既有电磁效应,又有化学效应,两种作用的强弱取决于SERS活性表面与吸附分子,也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笔者曾研究了一些染料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激发波长关系。本文研究苯甲酸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与普通拉曼散射的联系与不同。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银-分子系统的活位和配离子的性质.结果表明,配离子的性质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具有重要影响.即给银-碱性分子系统或银-酸性分子系统加入Cl-,Br-,I-等负离子时,SERS信号分别增强或减弱.  相似文献   

5.
利用波长为632.8nm激光激发的拉曼光谱仪,测定了三种水溶性porphyrin在电化学粗糙银表面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这些光谱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差别。实验还表明:当Sn(Ⅳ)TMPyP(4)吸附在Ag表面上时,Sn-N键仍稳定存在,而且吸附分子的表面浓度不同,其在表面的取向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效薄层色谱(TLC)分离技术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SERS)的结合,获得了分析东莨菪碱成分的新方法.SERS结果表明,在TLC原位约8μg样品就可获得东莨菪碱分子的主要振动特征谱带.通过光谱检测揭示出SERS与固体光谱的异同,并指明了东莨菪碱分子与银溶胶的吸附模式.TLCSERS使高效分离与指纹鉴定结合,可对化学成分进行高灵敏度检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测定结晶紫分子的普通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结晶紫分子表面感应共振增强机制,认为共振增强源于结晶紫银溶胶体系中非键轨道能级的降低(吸收峰紫移)。  相似文献   

8.
银镜衬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粗糙度的银镜对不同分子的表面拉曼增强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分子与银镜之间同时存在物理增强和化学增强两种机制,物理增强与银镜衬底的表面粗糙度有关;化学增强则与吸附分子的化学性质有关,总的增强效果因分子而异。  相似文献   

9.
银表面上PVP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PVP分子的常规拉曼光谱(NRS)及该分子在活性衬底银镜上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并对它的拉曼特征谱带进行了初步的指认.通过对比PVP的常规拉曼光谱和SERS谱,发现PVP分子是通过杂五环和羰基同衬底银表面吸附的且PVP分子与银原子之间存在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10.
用化学方法将3种复合份菁化学键合于单晶硅表面,并用激光拉曼光谱和X-光电子能谱进行了表征。暗的和光照的伏安特性测量表明键合染料的n-Si表面具有光生伏特效应,证实了n-Si-侧存在于电子势垒。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大面积高度有序、结构可控、信号增强显著、信号均一稳定、制备简单的拉曼增强活性基底的制备方法. 以超薄氧化铝(ultra-thin alumina mask, UTAM) 作为模板,通过热蒸发在UTAM 表面沉积一定厚度的银薄膜, 将银薄膜翻转制得大面积结构有序、参数可调的银纳米帽阵列. 采用罗丹明6G (Rhodamine 6G, R6G)为探针分子测试不同模板参数下制备的基底的拉曼活性. 结果表明: 该结构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衬底, 拉曼增强效果非常显著, 拉曼增强因子最高可达109, 约是相同厚度的银薄膜SERS 强度的16.4 倍, 而且信号均一稳定, 基底参数对表面拉曼增强效果可调控. 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 成本低, 易于批量生产, 不同批次间可重复性高, 可用于化学物质和生物分子的痕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一系列提高SERS灵敏度的方法.通过选定合适的银胶体系做为SERS实验基底,采用添加氯化物的方式,使RhB的SERS信号得到很大增强.增强因子可达1013倍.对此方法在生物学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分析.同时,讨论了银胶新生光吸收带的可调节性及用于进一步提供SERS灵敏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浓度溶液中吸附在银镜表面上的水场酸分子的表面增强喇曼散射(SERS)强度的测量,用 SERS 技术研究了水杨酸在银表面的吸附等温特性.所得结果表明,SERS 技术为研究分子在固休表面的吸附过程及特性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的、分子级水平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两组混合溶胶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的变化,分别为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的银溶胶和金溶胶混合态与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的银溶胶和金溶胶混合态.利用透射电镜表征溶胶混合前后的形态,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其混合过程中吸收峰的变化,以碱性品红为探针分子对混合溶胶的SERS活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银溶胶与金溶胶达到一定比例混合时,其拉曼散射活性会得到异常增强,增强倍数可达到10~20倍,但对于不同还原方法制备的溶胶,最大增强时的银/金比例并不相同.这种增强不同于卤素离子引起的溶胶SERS的共振增强,应该属于物理增强的一种,与最终的溶胶-分子体系的凝聚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经用液相电弧放电结合水热处理制备的Ag修饰TiO2锐钛矿相复合粒子呈现亚铃状纳米结构,并具有拉曼表面增强散射(SERS)。随着Ag TiO2团簇复合粒子。平均尺寸的减少,增强效应趋于增加,最大增强因子可达800。Ag粒子表面等离子体激发的强电场产生TiO2超细粒子新的光学响应。作者也发现该锐钛矿相在140cm-1处或许由无序引起的一个新的谱带,同时简要讨论了体系SERS增强弱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理论机制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SERS效应发现以来,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建立了各种理论模型,基于散射增强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作用在分子上的局域电场的增强或者分子极化率的改变,其理论机制模型中主要分为两大类:物理模型(电磁增强)和化学模型(非电磁增强)。物理模型将SERS的产生归因于局域电场的增强,主要反映了金属材料本身的光学性质和金属表面的纳米结构性质;而化学模型侧重于分子极化率的改变,认为由分子的基态到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空电子态可以发生共振跃迁,从而改变分子的极化率,产生SERS效应。化学模型主要与分子几何形状、电子结构、分子与基底的成键作用和表面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光纤渐逝波原理,结合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技术,实验研究一种银溶胶涂覆的2×2熔锥光纤的SERS特性.熔锥光纤由一对单模光纤经过熔融拉制而成,固化在其表面的银溶胶为表面活性基底,起拉曼增强作用.随着锥区长度的增加,纤芯逐渐减小,其对光的束缚能力变弱,从而透射出较强的可作为拉曼激发光源的渐逝波.实验中,以R6G为待测溶液,在耦合锥区探测到低浓度目标分子R6G的拉曼光谱,其最低检测浓度达到了10-8 mol/L。  相似文献   

18.
在对影响表面增强喇曼散射(SERS)谱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评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Ag/KCl/六氢吡啶体系中氯离子浓度、电极电位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氯离子浓度、电极电位均有较明显的影响,并有一最合宜的数值;同时,激光照射和溶液中氧对稳定性的影响在两者共同作用时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考察了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基底的混合金银溶胶-碱性品红体系的聚集特性,在银胶、金胶和检测分子共存的条件下,对它们不同的混合顺序会导致体系不同的聚集特性.从而引起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增强效应的变化。跟纯银胶相比,添加了金胶的混合金银胶体系能够有效的增强碱性品红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包涵体(PrGV-IB),在不同酸碱度银胶溶液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的研究表明,该样品分子在溶液中以阴离子[NH2RCOO^-]构型存在。其增强作用为电磁增强和分子增强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以分子增强为主。作者还对谱带的归属,吸附形式,吸附基团的几何状态以及侧链振动随溶液酸碱度的变化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