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吸血蝙蝠     
耀昌 《小学科技》2012,(11):15-15
在美洲有一种体长不到10厘米的蝙蛹,白天藏在密林里,夜间飞进牛棚、马舍、猪圈,吸吮牲畜的鲜血,故名“吸血蝠”。吸血蜗见了家畜,就用大而锋利的上门牙,轻轻咬破它们股部或颈部的皮肤,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王福麟先生撰写的文章《〈本草纲目〉中的"鸓"到底是鸟还是兽?》(本刊2008年第4期),使我们受益匪浅。然而,文中谈到蝙蝠在飞行中携带幼仔的习性时,认为幼蝠用乳齿"衔住母兽的乳头在飞行时不致掉下来";菊头蝠和一种假吸血蝠的小蝙蝠"在出生后不久乳齿就消失,而幼蝠仍能在母蝠飞行中叼着母乳头而不会摔下来";以  相似文献   

3.
黑夜的精灵——蝙蝠山里的月亮格外高远、清亮。林场昏黄的灯光给凄冷的夜色增添了几分暖意,半空中无声无息地盘旋着10几只蝙蝠,它们正忙着捕捉被灯光吸引来的夜蛾和蚊子。黑暗隐去了这些夜行者的真实面目。我们曾听到过不少印度杀人蝠和吸血蝠等传说,但我国北方的  相似文献   

4.
小菊头蝠、单角菊头蝠和角菊头蝠在形态上甚相似,关于小菊头蝠和单角菊头蝠的分类地位问题存有不同观点.通过分析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探讨了小菊头蝠和单角菊头蝠的分类地位.应用MEGGA 2软件计算出小菊头蝠与单角菊头蝠之间的未修正序列分歧仅为1.2%~1.4%,二者与角菊头蝠之间的未修正序列分歧分别为2.5%~3.0%和2.1%~2.5%,未达到种间分歧值,因此认为小菊头蝠、单角菊头蝠和角菊头蝠应为同一种,并支持Ellerman(1951)和Koopman(1993)的观点:小菊头蝠和单角菊头蝠是角菊头蝠的两个亚种.同时计算出小菊头蝠和单角菊头蝠最早从角菊头蝠中分化出来的时间大约在136.7万年前.  相似文献   

5.
冯江  刘颖  陈敏  李振新  张喜臣  周江 《自然科学进展》2003,13(12):1247-1252
研究了普通伏翼蝠成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及捕食策略,并研究了其幼蝠的声波特征.结果表明:普通伏翼蝠成蝠回声定位声波为声脉冲时间长度中等的FM型,一次完整的声波包括1~2个谐波,在不十分复杂的环境中掠食中等大小的静止昆虫;幼蝠发出频率较低、声脉冲时间较长、结构不固定的不连续叫声.利用SPSS11.0软件对成蝠与幼蝠声波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成蝠与幼蝠叫声存在较大差异,幼蝠的不连续叫声亦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且主要存在于异母所产的幼蝠个体间.讨论了成幼声波差异产生的个体发生学原因,幼蝠个体间声波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在普通伏翼蝠母婴交流行为中的主要作用.为深入研究蝙蝠幼蝠声波与母婴交流行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狐蝠科共有5属9种,其中狐蝠属3种,果蝠属2种,犬蝠属2种,球果蝠属1种,长舌果蝠属1种。在区系组成上全属东洋界华南区的种类。栖息环境有5种类型。其分布是,东至台湾,西至西藏墨脱,南至海南岛,北到青海民和,共11省(区),约东经95°20′~121°30′,北纬19°30′~36°20′大狐蝠是我国狐蝠科分布最北的种类,也是狐蝠科在世界分布最北的种类之一。大狐蝠、泰国狐蝠、棕果蝠、犬蝠及球果蝠5种在我国的分布,是这些种在世界的最北界限.狭齿果蝠分布于非洲东部,现在贵州发现,实属罕见。我国狐蝠科垂直分布为50~1065m,分布于最高海拔是棕果蝠。狐蝠类的生态环境有热带阔叶林、热带河谷农田、亚热带阔叶林、亚热带河谷农田及居民点5种类型。生活的环境温度为年平均温14~24℃,相对湿度为48.6%~84%,年降雨量为370~2000mm,多为1000~1500mm一般多生活于无霜或少霜的环境。除棕果蝠、长舌果蝠外,另外7种均为稀有种大狐蝠,泰国狐蝠和狭齿果蝠3种自发现后30余年来一直无信息,可能已在我国绝迹。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界的蝙蝠人们常用"飞禽走兽"一词来形容鸟类和哺乳动物,但这种说法有时却并不一定正确,因为有一些鸟类并不会飞,如鸵鸟、鸸鹋、几维和企鹅等;同样也有一些哺乳动物并不会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鲸、海牛等,而除了吸血蝠等极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蝙蝠类不但不会像一般陆栖哺乳动物那样在地上行走,却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蝙蝠类是唯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因为它们拥有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因而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翼手目。翼手目动物全世界共有1000多种,我国约有134种,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  相似文献   

8.
已报道的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在中国的分布仅限于广西和云南,作者于2007~2008年在海南岛采集到5只褐扁颅蝠标本,为海南新纪录.本次发现褐扁颅蝠在海南岛的分布,说明位于这些分布区之间的广东地区亦有褐扁颅蝠分布的可能性极大,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核实.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菊头蝠科蝙蝠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地位进行研究,以7种127个蝙蝠为研究对象,测定了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1140kb),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建系统发育树,对菊头蝠种间亲缘关系及分类地位进行分析,角菊头蝠、菲菊头蝠和大耳菊头蝠属于较原始的种类,且彼此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大菊头蝠、皮氏菊头蝠关系较近,为较原始的类群;马铁和中菊头蝠关系较近,为后分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了南美洲的巴西、秘鲁等地接连发生吸血蝙蝠袭击人的事件,导致超过2300人被吸血蝙蝠咬伤,至少12名不满6岁的儿童因感染病毒死亡。一时间,很多人忧心忡忡,将之视为"洪水猛兽"、"邪恶的化身"。那么,吸血蝙蝠究竟是怎样一种动物?是否真的会袭击人?中  相似文献   

11.
依据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判别同域栖息的蝙蝠种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超声波监听仪(D 980)在同一研究区域内记录到5种蝙蝠63个个体自然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的叫声138次.依据声谱图可分为(FM/)CF/FM型(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和FM型(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伊氏鼠耳蝠Myotis ikonnikovi、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和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马铁菊头蝠的声波能够比较容易地从5个种类中辨别出来.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其他4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6个参数进行了判别,结果显示,蝙蝠种类判别正确率为84.1%.表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在蝙蝠种类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检验研究区域内依据体型鉴定蝙蝠种类的准确度,也可为预测蝙蝠对生境的利用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冬虫夏草寄主蝠蛾种属间的系统进化关系,采用CTAB法分别从18个冬虫夏草居群的虫草虫体头部和2种寄主蝠蛾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获得冬虫夏草寄主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结合GenBank中的蝙蝠蛾科24种冬虫夏草寄主的同源序列,构建NJ系统树.结果表明,双栉蝠蛾属(Bipectilus)先于蝠蛾属(Hepialus)和类蝠蛾属(Hepialiscus)分化;蝠蛾属的冬虫夏草寄主种类众多形态各异,且均有特定的地理分布,蝠蛾属的种间遗传分化也较明显,蝠蛾属可能是多系起源;Cytb基因序列在冬虫夏草寄主蝠蛾种属间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在蝠蛾属中除草地蝠蛾和金沙蝠蛾的该段序列完全一致外,其他种类蝠蛾种间变异率为0.23%—9.24%,Cytb基因序列可用于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种的鉴定,但有必要获取更多种类的寄主昆虫来进一步验证.通过对冬虫夏草虫体头部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其寄主蝠蛾Cytb基因序列的方法准确有效,有助于进一步获取更多的基因序列对更多的冬虫夏草居群和寄主种类进行系统发育、居群遗传结构及菌虫相互关系等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蝠蛾属(鳞翅目,蝙蝠蛾科)现行分类系统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境内记录的蝠蛾属种类在生殖器形态上存在明显不同的类型,包含了不同属的分类特征.国外学者已将其中大部分种类归入了钩蝠蛾属Thitarodes.本文以蝠蛾雄性生殖器抱器瓣结构特征为依据,对中国蝠蛾属昆虫现行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在建立拟蝠蛾属,新属Parahepialus gen.nov和无钩蝠蛾属,新属Ahamus gen.nov并引入钩蝠蛾属Thitarodes的基础上,将属于中国现行蝠蛾属的62个种分别归入拟蝠蛾属Parahepialus、无钩蝠蛾属Ahamus、蝠蛾属Hepialus及钩蝠蛾属Thitarodes等4个属中,其中拟蝠蛾属1种、无钩蝠蛾属18种、蝠蛾属1种和钩蝠蛾属40种.同时,利用从GenBank收集的26种原蝠蛾属种类CytB基因片段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证明将蝠蛾雄性抱器瓣特征作为分属依据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正蹒跚学步的小孩试着用手碰触火苗,被火燎了一下后迅速将小手收回。可惜为时已晚,手指还是被轻微烧伤。为了缓解疼痛,小朋友会迅速将手指含在嘴里吸吮。这是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场景。其中包含的两种行为——"撤回手避免受伤"和"吸吮以缓解受伤后的疼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进化响应。但科学家们一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翼手类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省翼手类的研究,前人做过一些区系工作。阿伦(Allen,G.M.)1938年记载安徽只有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一种。王歧山等1966年报导安徽省有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 pallens)、斑蝠(Scotomanes ornatus sinensis)等五种,后来,黄文几等在我省调查,采到大马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皮氏菊头蝠  相似文献   

16.
奇妙的蝙蝠     
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追根溯源,早在七千万年到一亿年前,当恐龙逐渐走向灭绝的时候,蝙蝠的祖先就在天空中飞翔了。它们昼伏夜出,食物范围广泛,出色的适应性使它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辐射到世界各地。除南极洲和大洋中过于偏远的荒岛之外,到处都有蝙蝠的踪迹。人类很早就认识蝙蝠,有些民族很喜爱蝙蝠。在吉卜赛方言中,说一个人长着“蝙蝠骨”是说他是一个幸运儿。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是吉祥的象征,画有或刻着蝙蝠的礼物常用来祝愿幸福和好运。事实上,蝙蝠的确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蝙蝠能发出超声波,并能根据回声判断环境的情况,寻找食物。人们通过研究蝙蝠这种独特的本领,发明了雷达。医学上从吸血蝠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因子可用于溶解  相似文献   

17.
对栖息在竹林内的濒危物种扁颅蝠的种群数量及其生活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颅蝠种群数量在6月份有一个明显的低谷期;种群数量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洞穴扁颅蝠的数量,受到竹子的自然死亡、风等外力对竹子的破坏作用、洞穴内小环境的变化等环境因素影响.通过对扁颅蝠进行标记研究显示,扁颅蝠并非固定在某一竹洞内居住,而是在不同的洞穴之间交换栖息,或者是一个扁颅蝠的家族拥有多个栖息的洞穴.  相似文献   

18.
在翼手目染色体研究中,对蝙蝠科鼠耳蝠属动物研究的最多。至1983年止,全世界已对16种鼠耳蝠的染色体组型发表了论文报告,我国报道了一种。但就家族众多的鼠耳蝠属动物来说,仍然有很多种未进行研究。关于中华鼠耳蝠和绒鼠耳蝠的染色体组型,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对中华鼠耳蝠和绒鼠耳蝠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伊蚊是蚊科(Culicidae)昆虫中一大吸血类群,我国昆虫学家依照此蚊属的拉丁文学名"Aedes"的第一音节译为伊蚊。此类蚊虫体色黑如漆并有银白色的斑纹,所以又称作"黑蚊子"或"花腿蚊"。伊蚊通常在丛林竹园地带多见,属于白天刺叮吸血的蚊类。伊蚊卵黑色梭形,约1,5芝麻粒大小,受精雌性伊蚊吸饱血后2~3天即可产卵,伊蚊产卵于小体积静止水体,  相似文献   

20.
使用肺、心脏等进行组织培养,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 briatus)进行核型、G-带和C-带型分析:毛腿鼠耳蝠2n=44,有3对大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一对小型中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总臂数(N.F)为52;常规核型和G-带核型与已发表的该属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altarium)等物种一致,说明了该属动物核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C-带核型有丰富的端位C-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