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以及大兴徐松《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于光绪九年(1883年)由王秉恩、元尚居合校汇刊为《西藏等三边赋》。详细述考《三边赋》所涉及边疆岁时节日民俗,如《西藏赋》中与藏传佛教相关的众多岁时节日,《新疆赋》中南疆的大年,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边疆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台湾现代生活中,节庆习俗是全台湾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民间行为传承保护得比较完好的文化事象。但近十余年,台湾少数民族节俗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下,经过商业开发,许多节俗原真性的文化内涵逐步消失或正在消失。相反,自古至今一直由民间行为传承的台湾汉人民俗节日,却一直红红火火进行,且有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走势。作者带领“闽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调查”课题组两年中多次赴台考察获得田野资料,据此对台湾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民俗节庆进行对比研究,将台湾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最盛大的丰年祭与包括客家人、闽南人、光复后入台的汉族在内的汉人节庆习俗进行比较,分析台湾政府在民间民俗节庆中的定位与责任问题,探讨海峡两岸在历史民俗节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共同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节日纪念物是特定节日习俗整体的组成部分,是节日文化内涵的延伸形式和物化形态。节日纪念物的利用与开发有助于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繁荣壮大。它对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第二,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第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顺利传承有赖于节日纪念物消费市场的推动。节日纪念物的设计、开发与销售,必须依托、尊重、利用相关的民俗规律。目前传统节日纪念物的性质可分为旧物新用、创用新物、旧物旧用等3种情况。民俗总是在传承中不断演变的,节日纪念物也在不断地进行功能调整或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地走访、入住民居、参与生产劳动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对漳州云霄县6个乡村重要的历史节日民俗进行挖掘考证,以管窥闽南乡村节日民俗的特点和社会文化内涵。调查发现:闽南节日民俗所包涵的内容和信息颇为丰富,但地理区隔与宗族传统造成了各村节日民俗在内容、时间和形式上的显著差异性;不同的节日民俗亦反映出闽南乡村民众的思想动向与精神寄托,反映了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灯俗是常见的一种民俗事象,它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广西东南地区,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日,都有富有意味的灯的存在形式,更有独特的文化体现。本文试图论述桂东南灯俗的文化体现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拦街福是具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大型民俗节日。其雏形出现在清初,清中后期盛行,至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初以春祈、禳灾、求吉的民间信仰为主线,继而融入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并且吸收上巳节、花朝节民俗,最后发展成为集信仰、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民俗活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此俗衰微。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对此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多次成功举办拦街福,现已成为该市每年旅游节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归纳的方法,对当代中国岁时节日文化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概括。研究得出: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展开的,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主要是从岁时节日的有关概念着手,分析了岁时节日的起源、特征和功能,并探讨了岁时节日的类型以及历史发展规律。但在实践应用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岁时节日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等方面没有太多的研究,其他不足之处还有研究方法单一以及缺乏总体的分析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民俗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而又普遍的人类文化行为。把民俗节日视作文化传播文本,运用现代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分析民俗节日的文化传播特性,有助于民族传播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归纳的方法,对当代中国岁时节日文化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概括.研究得出: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展开的,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主要是从岁时节日的有关概念着手,分析了岁时节日的起源、特征和功能,并探讨了岁时节日的类型以及历史发展规律.但在实践应用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岁时节日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等方面没有太多的研究,其他不足之处还有研究方法单一以及缺乏总体的分析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西藏某些节日已经从纯民俗事项衍生发展为集展佛、文化演艺、商品展销、投融资洽谈、烹饪展示、观光旅游和文化产品博览为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已间接拉动了节日民俗旅游业,从而为西藏GDP的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认为西藏节庆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并从政府引导、法制保障、人才培养以及与地区横向联合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白龙江流域藏族包括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两县及甘肃陇南地区的文县及宕昌等地的藏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类型不同,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的白龙江流域藏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民俗文化.文章以岁时节日为研究主题,从节日的形成渊源、性质和类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及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藏族节日文化凸显了其心理特点,构成民族精神的表象世界.这种民族精神是藏民族受到高原自然生态和文化心态的熏陶、感染,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形成的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它支撑着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具有巨大的内聚亲和精神.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是享受节日文化的重要群体,青少年时期也是文化生命形成的重要时期。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元素,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节日主题,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元素;要根据青少年教育的特点,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教学教育体系进行整体设计;要大胆创新,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新质,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认同感,使节日的重复性转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凝固剂。  相似文献   

13.
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播媒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文化传播是建立民族传播学的重要内容,研究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传播现象和规律对于建立中国的民族传播学意义重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把民俗节日视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文本,运用当代传播学的知识分析民俗节日中的文化传播媒介及其特性,在分析众多民俗节日的基础上,把民俗节日文化传播中的传播媒介分为音乐歌舞符号群、物体语言符号群和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终极媒介——人,希望有助于民族文化信息传播规律的把握和民族传播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人们需要节日是因为节日可以调适社会群体的生活,广西11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中可资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广西在旅游开发中可以直接利用节日期间的民俗风情、民俗工艺品、民俗民艺表演,使之成为旅游者愿意消费的旅游产品;可以以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为主体,综合运用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使其汇聚在一起,让节日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可以推出原汁原味的节日民俗动态性、参与性旅游产品。以民俗旅游的大市场需求为载体,把广西少数民族珍贵的节日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5.
刘惠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61-164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内在一致性。传统节日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添了一个新途径。利用传统节日这一有效途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能保证形式上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又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略谈藏族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藏族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行为、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文章认为,民族体育活动是藏族传统节日中的主要内容,它在增强藏族人民的身心健康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甘肃的夏河县和舟曲县分别流行着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藏族传统节日——香浪节和采花节。无论是节日的仪式内容,还是节日歌舞的音乐风格、表演方式,舟曲藏族采花节和夏河香浪节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展现了藏族文化的风采,但是它们所展现的藏族文化又不同于牧区和其他藏区。舟曲采花节展示了长江流域独具特色的藏文化的奇风异俗;夏河香浪节则带有河湟文化或者说黄河文化的古风今韵。尽管二者都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空内的传统节日,但在最终目的上却是一致的,即敬神供神、祈福求吉、人神共娱。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那达慕称谓的启用、确立的背景、那达慕的组织等内容,认为现代那达慕是被特定化的、以“男儿三艺”为核心要素的蒙古族特有“耐亦日”(聚会)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运用民俗学的节日理论来分析,认为那达慕并没有表现出严格意义上传统节日的一般形式特征,但却具有一般节日的功能、动机和形式,是游牧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特殊形态的节庆类型。现代那达慕的节日特性不断突出的同时,其民间特性也有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发源地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方法结合历史地理归纳与理论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特色鲜明。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底蕴丰富的长安结下不解之缘。长安不仅是周、秦、汉、唐千年古都,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破晓地。结论长安传统节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