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详细讨论了在一次加料法制备含氢聚硅氧烷(PHMS)/丙烯酸丁酯(BA)复合乳液中,单体、乳化剂、引发剂及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速率、转化率和乳液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MS/BA复合乳液的表观活化能和聚合速率方程分别为:Ea=132.77KJ/mol,(I为引发剂,E为乳化剂)该乳液呈假塑性流体特征,随PHMS、功能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用量增加,乳液粘度增加;乳化剂用量增加,反应温度升高,粘度降低.选择适当的原料配比和反应条件,可在较高的反应速率下,制得转化率高、性能稳定PHMS/BA复合乳液.  相似文献   

2.
详细讨论了在一次加料法制备含聚硅氧烷(PHMS)/丙烯酸丁酯(BA)复合乳液中,单体、乳化剂、引发剂及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速率、转化/率和乳液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MS/BA复合乳液的表观活化能和聚合速率方程分别为:Ea=132.77kJ/mol,Rp∞[PHMS]^-1.39[I]^0.85[E]^0.75(I为引发剂,E为乳化剂)。该乳液呈假塑性流体特征,随PHMS、功能单体N-羟甲基丙  相似文献   

3.
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PSt/P(BA-BOA)〔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核壳型复合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粒子的微观状态,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了乳液粒子的粒径及其分布,对乳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聚合方式、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聚合条件对多组份共聚乳液粒度分布的影响,采用光散射粒度分布仪研究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A)体系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聚合行为.探讨了聚合温度、乳化剂配比、乳化剂浓度、单体配比、MAA含量等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合温度降低和油溶性单体St含量增大均使乳液粒径变大,而乳化剂的配比和浓度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聚合条件对多组份共聚乳液粒度分布的影响。采用光散射粒度分布信研究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甲基丙烯酸(MAA)体系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聚合行为,探讨了聚合温度,乳化剂配经,乳化剂浓度,单体配比,MAA含量等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合温度降低和油溶性单体St含量增大均使乳液粒径变大,而乳化剂的配比和浓度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自由基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硫酯存在下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活性自由基微乳液聚合研究。比较了三种乳化剂对聚合体系稳定性和分子量控制的影响。在单体含量约8%时,以阳离子型乳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铵(CTAB)为乳化剂可以得到稳定的微乳液,且具有明显的活性聚合特征,即产物分子量随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大,实测分子量和理论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多分散性系数小于1.3.产物的子量控制在4万以下时达到较高的精度。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聚合恒速期。而用阴离子型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则需加入长链醇类助乳化剂。助乳化剂虽可提高微乳液的稳定性和单体含量,但不利于微乳液分子量的控制。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控制和体系的稳定没有明显影响。胶乳直径小于30nm,略大于未加链转移剂的正常微乳液聚合胶乳。产物的立体规整度较高,间规PMMA占59%。  相似文献   

7.
高伟 《甘肃科技》2011,27(8):43-46
以50%阳离子度的DMC-AM体系为考察对象,采用复合乳化剂体系、白油为分散相,在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下,成功得到稳定性好、分子量640万~1000万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在考察不同类型白油对乳液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乳化剂用量、油水比、水相单体浓度、水相pH值、和乳化速度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和聚合速度的影响,并利用显微镜考察了以上单因素实验体系聚合前后微观形态的变化,初步分析了乳液形态变化的原因。最后在探索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复合乳化剂司班吐温比、油水体积比、乳化剂量三个因素对乳液聚合物的表观黏度和聚合最高温度的影响大小,确定了最佳聚合配方。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次加料法和半连续滴加法制备了含氮聚硅氧烷(PHMS)/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酰胺(AM)复合聚合物乳液,探讨了乳液成核机理,考察了PHMS、AM用量、加料主试对乳液粒大小及其流变形的影响,发现该聚合机理以胶束成核为主,PHMS用量增加,乳液粘度,乳液粒子尺寸增大,AM用量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阴离子有机硅乳液的制备方法;对由D4、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交联剂和水组成的阴离子乳液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乳化剂和交联剂等对聚合的影响.结果发现,以D4单体为原料、DBSA(与D4单体质量之比为10%)为乳化剂,在反应后期(即D4转化率为80%时)滴加交联剂所得乳液体系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
用3种不同的加料方法和2种不同的加料顺序,制备了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复合聚合物乳液.测定了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大小和分布,观测了粒子的形态,测定了羧酸基团在乳胶粒子中的分布及乳液的碱增稠性,还测定了胶膜的溶胀性.探讨了在复合乳化剂下聚合方法-成核机理-粒子微观结构-乳胶性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叔碳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物为核,有机氟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物为壳,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得了核壳型叔碳氟碳共聚乳液。讨论了乳化剂量、引发剂量、反应温度、恒温时间等对乳液聚合的影响,并对乳液进行了接触角、透射电镜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5℃,恒温时间为2 h,w(乳化剂)=3.5%,w(引发剂)=0.3%,制备的核壳型乳液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2.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乳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单体投入方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稳定性及性能的影响.单体转化率、凝胶率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最有利于硅丙乳液聚合,单体转化率达97%,凝胶率小于0.6%,平均粒径为100nm,且分布较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及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阴离子)/m(非离子)/m(两性)复合乳化剂体系配比为2:1:1且用量为4%时能够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乳液,且反应性乳化剂DNS-86可以随其他种类乳化剂一起全部加入反应体系.红外分析及透射电镜观察进一步表明在该最佳乳化剂体系条件下通过单体滴加方式能够获得形态规整、大小基本一致的硅丙乳液.  相似文献   

13.
以羧甲基纤维素为保护胶体代替传统的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通过乳液聚合,得到了一种性能优良的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几种不同乳液的比较表明,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有很好的耐离子强度和耐有机溶剂性,得到的聚合物力学性能有一定提高,并可得到固体质量分数50%的稳定乳液。乳液的交联度测试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酯结合在一起,参与了聚合反应;羧甲基纤维素的加入可以提高单体的转化率,但高黏度和低黏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都不利于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14.
为了得到性能稳定的绿色环保丙烯酸复合乳液,将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的纳米SiO2经过表面改性后引入到环境友好丙烯酸酯乳液中,制备了无机-有机纳米SiO2/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探讨了其合成工艺条件对单体转化率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为75℃,乳化剂用量为5%,引发剂用量为0.6%时,复合乳液单体转化率及稳定性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单体,加入乳化剂、引发剂、链转移剂合成了液体可剥离胶。考察了单体配比、乳化剂、聚合温度、聚合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以微生物活性微球体的制备方法和物理化学性质,重点讨论了用无皂乳液的方法来制备生物活性微球体的成核机理和动力学行为。关于反应性单体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共聚体系的影响,以及工艺条件对最终产物性能的影响等也一并作了阐明。  相似文献   

17.
丙烯酸核壳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核壳阶段的单体,通过半连续滴加的种子乳液聚合的合成工艺,得到了一种粘度适中,稳定性良好,具有核壳结构的乳液.讨论了聚合工艺,乳化剂及引发剂用量种类,核壳两阶段单体用量比例对乳液聚合工艺和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羟乙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丙烯腈共聚物(PHMA)与异佛尔桐二异氰酸酯(IPDI)的乳液聚合反应对硝胺晶体填料HMX的包覆及其对含能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醋酸乙烯作为单体,OP-10作为乳化剂,聚乙烯醇作为保护胶体,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成聚醋酸乙烯酯浆料。本问分析了引发剂的用量、乳化剂的用量及反应温度对聚醋酸乙烯乳液粘度的影响,和引发剂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搅拌速度对聚合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醋酸乙烯浆料聚合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